王小莉
摘要:攻击性行为是人类社会和动物世界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幼儿常见的不良行为。上一世纪,人类的攻击性行为更是成为心理学、犯罪学、社会学等学科非常关注的课题。在分析4-5岁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剖析上,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矫正策略进行探讨,能够为如何更好地应对和有效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提供参考。
关键词:幼儿攻击性行为;影响因素;存在问题;教育建议;应对策略
引言:幼儿攻击性行为是幼教工作中不容忽视的常见现象,如果4-5岁不及时处理幼儿关于攻击性行为的正确引导,将会严重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因此,目前对于4-5岁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和矫正需要更加深入的分析研究。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含义和类型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含义
攻击行为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行为。攻击他人的行为是很常见的,比如单方面的伤害他人的行为。而对于研究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界定,是需要区分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指定对象,一般研究幼儿攻击性行为,强调了凌犯他人身心和权利的行为,都是攻击性行为。[1]因此,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指当幼儿自身权益受到侵犯和干扰,基于不满的心情,用肢体行为语言侵犯对象的行为。如推搡或言语凌辱等。幼儿攻击性行为是四到五岁幼儿常见的一种不良行为表示。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类型
幼儿攻击性行为对身心健康和社会发展有巨大的消极作用。攻击性行为分为工具式攻击和敌对式攻击。工具式攻击,是指幼儿满足自身需求,无意识伤害到其他人的这种攻击性行为。强调的是幼儿攻击是“无意识”的形态。而敌对式攻击,则是指幼儿欺负同伴、伤害同伴的行为是有意识的,故意的。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征
(一)攻击性行为的本能论
攻击性行为,较合理的解释是本能行为。本能行为指攻击是人类的天性,是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反应。人作为有思想和意识的高级动物,个体内部再出现破坏性的损失时,身体机能和本能意识将会产生,这是侵犯行为的思想,从而本能的进行攻击性的行为。其次,根据动物行为学的观点来说。动物在进化衍生过程中的固定行为模式,通过攻击性行为反映出来。所谓固定行为模式,一旦受到外界刺激,这种动作反应就会以刻板化的方式表现出来。[2]
(二)攻击性行为的习得论
关于幼儿园的攻击性行为来说,也受到后天环境和生活的影响。多拉德在1939年出了一本名為《挫折与攻击》的书,在书中指出波折和冲击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个体在受到阻碍和抑制是会采取相应的攻击形式。幼儿的攻击是一种后天受到社会行为影响的社会攻击,幼儿在4-5岁之间,处于知识学习的过程,通过观察他人攻击性行为,产生替代性学习,造成是攻击性行为的主要外在呈现。
三、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剖析
(一)生理因素
生理因素为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生理学前提。首先,4-5岁幼儿表现出的侵略冲动和暴力倾向,主要是因为体内某些基因缺陷所引起的。其次,对于4-5岁的幼儿攻击性行为来说,主要受到神经类型抑制。[3]比如,胆汁质分泌过多,在幼儿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更多的攻击性行为。最后,激素水平也是影响幼儿差异攻击性行为的因素。雄性激素和睾丸激素水平会影响到幼儿攻击性行为,这也是为什么男孩比女孩表现出更多地攻击行为。
(二)认知偏差与敌意归因
认知行为是人类行为的指挥中心,是人类情感意志行为的产生根源。对于4-5岁的幼儿来说,在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都不完善的情况下,其自我价值认知有失偏颇,所以造成了认知偏差造成的攻击性行为。敌意归因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过程中认为双方行为的想法是不怀好意的。[4]幼儿对于同龄或混龄的幼儿的行为目的直接影响着他人对自身的行为反应。如果在面临消极的同伴是有意造成的失误,幼儿将会归结为报复性行为,从而造成一定的攻击性行为。
四、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矫正策略
(一)创造良好的幼教环境,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
对于幼儿攻击性行为,应重视幼儿园物质环境创设。活动设施过于寒碜,玩具过少,会有意无意造成幼儿的碰撞和抵触。消除攻击性行为的基础,是要加大教育的投入,优化幼儿园的教育环境,增加幼儿的活动,使幼儿能够有更大的活动空间。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基础上,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精神重视尤为重要。幼儿园作为孩子的教育起点,教师应加强与幼儿的心灵沟通,了解幼儿所思所想,及时化解幼儿之间的矛盾,满足幼儿在成长过程中的成长所需,有效预防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5]
(二)学会表达倾吐,合理宣泄攻击性心情
对于攻击性行为,合理的宣泄是有效的方式。过分压抑攻击性行为,虽然能短暂消除焦虑,但不利于长期发展。过甚抑制的结果,则会造成后期爆发式的攻击性行为。因此,应教会幼儿学会表达,用言语来告诉幼儿如何缓解攻击性心情和心理压力,疏导幼儿攻击性行为。同时合理有效的宣泄途径也是非常重要,可以通过参与各种娱乐活动和体育活动,转移幼儿的攻击性心情。
(三)依据强化原理,实施奖惩措施
4-5岁的幼儿想要减少攻击性行为,需要利用嘉奖和惩处制度,对幼儿进行一定的约束。一般而言,嘉奖和惩处越及时效果越好。当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教师应加以克制,并对幼儿良好行为给予表扬和嘉奖。[6]研究表明,惩处不利于幼儿行为的抑制。因此,教师应该掌握教育的原理,善于发现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对幼儿的细微小进步,给予颂扬和良好行为给予嘉奖,引导幼儿正确的发展方向。
结论:综上所述,4-5岁幼儿攻击性行为是先天和后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幼儿攻击性行为应采取合理有效的矫正策略,有效的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冬梅,贲雪婷.4-5岁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研究分析[J].科教导刊(下旬),2018(11):185-186.
[2]杨斯童.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现状、成因及辅导策略[D].吉林师范大学,2018.
[3]徐文,唐雪珍.中、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特点的比较[J].萍乡学院学报,2017,34(05):104-113.
[4]吴文青.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个案研究[J].农家参谋,2020(11):254.
[5]沈欣怡.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和对应策略研究[J].才智,2020(01):105.
[6]刘佳颖.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及教育策略[J].农家参谋,2019(23):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