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松 彭勇
摘 要:《运输组织学》是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科的重要课程之一,在整个专业的教学和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为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该课程按照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的要求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文章重点从课程建设目标、课程建设及应用情况以及课程特色与创新等方面对《运输组织学》课程的建设改革情况进行介绍分析。
关键词:运输组织学;一流本科课程;线上线下;国家级
2019年10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强化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解决好教与学模式创新的问题,杜绝信息技术应用的简单化、形式化[1]。”在此背景下,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文章以重庆交通大学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运输组织学》为例,从课程建设目标、课程建设及应用情况以及课程特色与创新等几个方面对《运输组织学》课程的建设情况进行介绍分析,以期进一步促进我国一流本科课程的建设发展。
1 课程建设目标
(1)从蕴含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运输组织案例中实现价值观的引导、职业意识的培养,家国情怀的熏陶。
(2)熟练掌握交通运输组织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3)培养工程意识、团队意识、创新及批判思维,具备分析解决复杂运输组织问题的能力。
(4)培养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能够跟踪运输组织的发展前沿,追踪新知识、新技术。
2 课程建设及应用情况
2.1 课程建设发展历程
为适应国家教育教学改革与学校专业发展要求,契合综合运输、信息技术与运输深度融合背景下行业人才发展需要,教学团队在课程建设中积极重构课程知识体系,创新教学模式。课程建设初期,课程教学内容围绕道路客货运输展开,而后逐渐增加其他运输方式教学内容,主要采用“教师讲、学生学”单方向的传统教学模式,师资力量散而薄弱。2015年开始,增加多式联运教学内容。以重庆市重大教改课题“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为契机,加强教学团队的建设,整合师资力量,建立了“全教授”的教学团队,并尝试教学模式的创新。2016年到2017年,重构课程知识体系,优化教学内容,编写《运输组织》教材;拍摄知识点微视频,建立完整线上试题库,丰富教学内容相关学习案例与资源,以“超星学习通”为载体开始实施“翻转课堂+线上超星学习通”的混合教学模式。采用线上线下双边动态,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在新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总结教学经验,改善教育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2018年,不断完善线上教学资源库,优化线上线下各项作业考核比例,丰富混合教学模式下教学方法的应用;通过海外学者、企业专家实现前沿知识与企业经验进课堂;并开始尝试扩大课程受众面,在中国大学MOOC在线平台同步建设。2019年,实现超星学习通与中国大学MOOC双平台运行教学视频,“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愈加成熟。
2.2 课程与教学改革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1)课程内容的重构。为适应综合运输、信息技术与运输组织深度融合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面临重构课程内容的问题,本课程通过共性与个性、个体与綜合、基础与前沿多维度构建模块化课程内容体系,适应这一新要求。
(2)教与学方式的变革。针对传统课程“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过于程序化和模式化”的问题,本课程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实现“老师为中心”到“学生为中心”的转变;针对《运输组织学》课程内容多、知识难度系数不均、课时有限等问题,本课程采取学生线上自主学习基础知识、教师线下讲解重难点内容的方式兼顾教学内容广度与深度的要求。
(3)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针对传统课程“老师教,学生学”的模式难以实现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本课程采取项目式大作业、企业专家与学术专家进课堂、学生进企业课堂等多种形式实现对学生培养的“两性一度”。
2.3 课程内容与资源建设及应用情况
(1)课程内容根据不同运输方式共性与个性、个体与综合两个维度重构为运输组织概论板块,公路、轨道、航空、水路运输方式板块,多式联运板块;在不同板块中又按照基础与前沿维度对板块课程内容进行建设。
(2)基于本课程内容,编撰教材《运输组织》并于2017年8月出版,为多所学校采用。
(3)上传在线学习平台所录制的覆盖课程核心知识点微视频40个,构建试题库,上传文本与视频案例25个,并实时上传相关法律法规及学术论文等,形成动态、共享的教学资源库,累积已供本专业3届学生共计390人使用,有效支撑课程学习。
2.4 课程教学内容及组织实施情况
课程主要内容涵盖了运输组织的概念,原理和方法,主要包括运输组织概论(12学时)、道路客货运输组织(12学时)、城市轨道运输组织(6学时)、航空水路运输组织(12学时)以及多式联运(6学时)5个板块。根据教学团队成员研究领域与方向,进行模块化分工教学,实现每个模块授课老师强起来,科研案例进课堂。具体组织实施情况如下:
(1)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实现教与学的转变。课前,教师通过在线平台发布课前学习任务单,学生借助教学视频及相关教学资源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单,教师根据在线学习情况确定课中教学内容;课中,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法等多种方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实现知识的内化与深化;课后,通过在线讨论、自主探究等方式实现知识的巩固。
(2)前沿微课实现课程内容的前沿性与时代性。根据课程教学需要,实时开设前沿微课,通过“学术与企业专家进课堂”、“学习课堂搬到企业去”等手段,让学生“零距离”接触学术前沿,“零距离”接触企业实践,实现课程内容的前沿性与时代性。
(3)项目式大作业对学生科学“增负”。通过具有一定难度与综合性的项目式大作业(如编制公交时刻表),加大学生学习投入,科学“增负”,让学生在分组完成过程中实现工程意识、团队意识、创新及批判思维的锻炼,分析解决复杂运输组织问题能力得到提高。
2.5 课程成绩评定方式
实行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过程性评价从线上视频知识点学习、测试、讨论,线下大作业,课程汇报等学习任务的评价追踪学生学习效果。终结性评价除了传统的期末考试外,还纳入了线上学习平台学生讨论活跃度,知识点视频观看的时长,线下课程汇报及课程设计的考核。线上考核占比30%,其中视频知识点学习占比15%,单元测试及互动活跃度等占比15%。线上考核着重评价学生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学习情况,主要采用参与讨论次数、学习时长、测试等方式评价。线下考核占比70%,其中期末测试占比50%,大作业及课程汇报占比20%。线下考核着重评价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工程与团队意识、创新能力与交流表达能力,主要采用测试、学生互评、答辩等方式评价。
2.6 课程评价及改革成效情况
(1)通过将卢作孚抗战迁都大运输、川藏公路运输生命线、高铁联网提速,“一带一路”国际运输大通道等10几个案例融入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家国情怀与学习热情,坚定了“四个自信”,树立了投身交通强国建设的远大志向。
(2)线上学习基础知识,线下基于案例进行深入性、系统性剖析,在课时限制下淬炼学生解决复杂问题能力。近3年所在学院本科生竞赛获奖中,公交调度、无车承运人等运输组织类作品总数约45项,占比约30%;近五年运输组织类毕业设计占交通运输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总数约80%。
(3)线上引导学生思考,线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进行探索性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性、批判性思维。近3年所在学院本科生运输组织类专利申报、学术论文发表总数约16项,占比约36%。
(4)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力与素质大大提升,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高。
(5)本课程紧随行业、学术前沿的内容更新,以及课程教学效果的呈现得到了教学督导组的大力肯定。
3 课程特色与创新
(1)以课程教学目标导向,让课程优起来。课程立足运输组织实际需求与课程教学目标,适应综合运输、信息技术与运输组织深度融合发展要求,优化重构形成5大内容模块,编写出版了更好满足本门课程教学需要的教材并拍摄制作了符合线上教学需求的微视频,形成了动态、共享的教学资源库。
(2)以“學生为中心”的多元教学模式,拓展知识广度与深度。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前沿知识与企业实践“零距离”接触的前沿微课教学,“让学生跳一跳”的项目式大作业等多元教学模式,有效拓展了学生获取知识的广度与深度。
(3)产教、科教融合,协同育人。课程瞄准运输组织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通过将大学课堂搬到重庆公交集团运营指挥中心等企业去的方法,企业与高校教学协同,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通过巴渝海外引智计划,让克拉克森大学Denis Yu教授等进课堂,跟踪新知识、新技术。
(4)强调教学目标达成度,构建多维多元考核方式。通过加强线上学习视频观看量、讨论等评价,线下分组大作业等方式,对标课程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目标有效达成。
4 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通过综合利用不同模式的优点,越来越受到教师和相关部门的重视,本文以重庆交通大学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运输组织学》为例,从课程建设目标、课程建设及应用情况以及课程特色与创新等几个方面对《运输组织学》课程的建设情况进行介绍分析,对促进我国交通运输专业也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模式的优化及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等具有较好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 s7056/201910/t20191031_406269.html.
[2]彭勇.运输组织[M].人民交通出版社,2017.
[3]汪连新.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路径探究—以“家庭理财”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0(38):143-145.
[4]贺孝梅,宁芳,曹曼.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探析——以设计材料与工艺课程为例[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0(15):63-65.
[5]王淑娇.基于《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的一流课程建设思考[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20(9):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