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晓妹
现阶段,我國已开始在各学龄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祖国的未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主要教学目标。历史是一门人文学科,教师要发挥历史教育作用,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增强民族自豪感,指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并培养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自豪感。在学习历史科目的过程中,学生了解过去的历史事件,通过历史学习知识和经验,学会明辨是非。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华民族经历了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在发展过程中,传承了许多优秀的民族文化,翻开历史的长卷,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什么朝代,爱国主义精神都是深深刻在每个中国人骨子里的精神。在历史课文中,学生可以看到无数的民族英雄为国家的建设奉献力量,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辈努力创造的,为了祖国的发展和强大,我们需要向先辈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建设国家。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例如,在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教学中,教师除了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结果、意义,以及了解该课中提到的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这些具体的历史知识和历史事件,还需要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教师需结合之前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明白一个个历史事件背后中国人民强大的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明白因为这些先辈们的不屈抗争,今天的中国才繁荣昌盛,我们这代人才能平安地生活。教师要教育学生发扬先辈精神,继续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
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发展进程和历史人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初中历史学习中,学生会学到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以及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每一次历史形态的更换,每一次科技的重大进步,都促进了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历史蕴含人文精神及历史发展规律,学生需要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辩证地看待历史进程中宝贵的文化遗产及不断出现的新思想。在历史发展中,许多科学家、文学家等值得学生学习,他们的精神被一代代流传下来,成为民族文化的瑰宝。教师要在历史教学中介绍这些历史人物,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想起这些历史人物是如何化解困难、担当责任的。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12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时,除了要让学生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以及巴黎公社的性质,还要引导学生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坚持真理的信念,以及他们为人类进步勇于探索的高尚情操,以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让学生了解民族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在我国古代史以及近现代史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看到许多历史故事,在一个又一个历史时期,有无数的历史人物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有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主义精神,有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品质,有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坚韧不拔;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际交往智慧,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有刘备“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的人生智慧。从古至今,我国作为礼仪之邦,非常注重思想品德的教育,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要善于利用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的千古佳句开展德育,让学生了解我国民族优秀品质,使学生在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也能以此为榜样高标准地要求自己,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勇担社会责任,传承我国的优秀文化内涵。
例如,在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百家争鸣》的教学中,学生会学习到春秋战国时期孔子、老子、庄子等思想家的思想观点。不同的思想家有不同的观点,其中孔子的“仁者爱人”千百年来一直被传承和弘扬,这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道德标准,也是学生现在应当做到的。学生应具有爱心和同情心,照顾和保护比我们弱势的生物。教师通过对不同思想家的主张,渗透优秀品质的培养,提升学生道德品质。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本身就具备了渗透德育的条件,历史的学习过程也是学生学会明辨是非、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历史教师需要结合时事和历史进程,帮助学生了解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并引导学生对历史进行客观评价,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水平,让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盐城市腾飞路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