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婵
摘要: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学习古典诗词,领略中国古典文化的精华,能陶冶情操、丰富精神世界,有利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但大部分初中生学习古诗词都是死记硬背、没有深入理解、运用。教师可以利用想象,通过诵读、抓“诗眼”、感受意境、图文结合四方面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想象,达到感受意境、感知诗意、体会感情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活学古诗词、活用古诗词。
关键词:想象;古诗词;意境;学生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像一颗璀璨的明珠,绽放着中国古典文学的光彩。中国古典诗词言简义丰、用词高度凝练而含蓄,意境丰富;学习古典诗词,领略中国古典文化的精华,汲取有益精髓,能陶冶情操、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有利于弘揚民族传统文化。
随着近年央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播出,中国古诗词再一次以高热度的话题重回老百姓的视线,让中国青少年们追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初中学段要“诵读古诗词”“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并推荐古诗文61篇,要求“读读背背,增加积累”。初中学生对于学习古诗词有了一些基础,但普遍停留在读、写、默的阶段,没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运用,使古诗词的学习流于形式甚至是应付考试。怎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让学生活学古诗词?学习古诗词,不能仅仅依靠教师的讲解,还可以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利用想象,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引导学生活学古诗词,避免死记硬背的机械学习方式。
一、读中想象,感受意境。诵读,是学习古诗词的基本手段。朱熹说:“读诗百遍,其义自见”,读中学、读中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形式的读,引导学生在读古诗词过程中,读出节奏、读出韵律、读出意境;启发学生由诗句发挥想象,构成画面感,感受意境;通过想象画面,走进古诗词的情境,可以使学生更好感知诗意,甚至使诗人与学生的心灵产生共鸣。
例如:《观沧海》教学,学生诵读时,让学生站高读、边读边想象曹操站在碣石山上,居高远眺,放眼望到海水、山岛、草木等景象,由眼前见到恢弘的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感受苍凉又感慨的感情基调,对下一步赏析诗句起到积极的作用。又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描写了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诗歌景象具体、丰富,由景及人,每读一句诗就是一幅画:北风一夜吹来一场雪,把浩瀚的沙漠一夜变白,塞外冰封的红旗,耳边传来热情的音乐......读中想象,读着读着仿佛身临其境,走进了八月飞雪的边塞。通过想象,学生读出诗人形象、读出画面、读出意境,诗意也就水到渠成、容易理解把握了。
二、借助诗眼想象,感知诗意。“诗眼”是一首诗或者一句诗中最精炼、最传神的一个字、词或句子,也指一首诗的眼目即全诗主旨所在。俗话“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诗的意境、诗情可以通过古诗词的“诗眼”进行理解、揣摩;在关键的“诗眼”处发挥想象再创造,在脑海中形成完整的、准确的意象,诗句理解更透彻、更准确地把握诗意、理解情感。
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文中,主旨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是诗歌的“诗眼”。在教师前期感知、讲解后,了解到杜甫的不幸遭遇、失眠、继而疾呼,这样的诗句画面感极强:白天屋破茅飞,屋漏兼逢连夜雨,在狂风猛雨袭击的夜里,诗人彻夜难眠!这样的夜,杜甫推己及人,想到自己尚无安身之所,况且“天下寒士”的茅屋呢?教师引导学生想象杜甫这一天的遭遇:“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用口头语言表述出来、形成完整的画面。只有真实体验诗人焦急、困顿的情感,调动多种感官,才能感受杜甫由衷的感叹:“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从生活小事想起,从安身之所想起,有小家才有大家,从家到国,从而理解到杜甫的忧国忧民、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
三、结合意境想象,品味诗情。意境,是诗人在诗中的心境和感受。学习古诗词,不能只要求弄懂诗句的意思,更要引导学生步入诗的意境,使他们如见其景,如见其物,如见其人,达到情景交融、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感情,受到古典文学的熏陶、感染。
如《天净沙·秋思》的教学中,重点通过精炼的词语进行赏析、重组意象,品味诗情。教师在在逐一讲解词句后,在学生初步感知基础上,加深理解词的主题。这时,教师可及时地把学生带到全诗的把握上,通过富有特征的景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等,发挥想象:一个深秋的黄昏,外出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瑟瑟的寒风中独行;想象着秋风扫落叶的萧瑟与落寞,不知归家路在何方的迷茫......学生们很容易就在这样特定的意境中感悟到诗人所表达的乡愁、思乡之情,深入地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本文字字精炼,教学时,可以鼓励学生对省略的部分进行合理想象、亦可以鼓励学生进行现代文改编或描绘一幅图画甚至是音乐编曲歌唱,想象的表达方式可以多样化:既可以是内容上的,也可以是形式上的,只要在理解了意境的基础上、想象得当、挖掘诗句的意境,达到知情达意的效果,教学的目也就实现了;利用词的精炼语言来激发学生的灵感,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可以在古诗词的境界中放飞思维、自由翱翔,这才是活学古诗词所追求的目标。
四、图文并茂,放飞想象,体会情感。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些古诗词,书中配有生动鲜明的插画,这些插画直观、形象,我们教学时可以利用配画引导学生由图画中的景象进行联想、想象,再读古诗词体会思想感情。中国古诗词向来讲究意境美,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画面对学生走进古诗词的意境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现在我们教学时普遍使用多媒体技术,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生动直观,配上动画,学生更是兴趣盎然,提高学习的兴趣。
例如:《登幽州台歌》的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由图入文,让学生依据预习,发挥想象说说配画的内容,大部分的同学都能够明确:诗人陈子昂独自一人登上幽州台,倚栏杆极目远眺,幽州台下的树木郁郁葱葱,身后是辽阔无限的天空。这样的意境视野开阔,通过前期预习年代背景,必能知道此时诗人向武则天劝谏,却并未采纳,屡受打击,心情郁郁悲愤才登上这里抒发感慨。由图入文、再进行诗句的分析、理解,才感受到时间的绵长、空间的辽阔,体会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心有抱国为民的抱负却不得施展的呐喊,让人哀叹、怜惜。
如果教师对古诗词讲解后,学生对诗意理解、意境的体会不能用文字表达的时候,我们不妨鼓励学生通过画画、创作的方式传达自己解读的意境及诗情。无论由图入文、图文结合、还是读后画图,都能使学习古诗词更有趣味,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古诗词、感受古诗之美。
学习古典诗词,不仅能感受诗词之美、还可以受到古典文化的熏陶,提高人文素养。教师应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性,多方面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开发创造思维能力,把古诗词活学、活用,带领学生真正走进中国古典诗词的世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王辉.谈杜甫的创作思想[J].华夏教师,2018(2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