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布七林
摘要:在重视艺术教育及美育教育以全面发展国民素质教育的今天,舞蹈教育的发展已经不再局限于自己的象牙塔内,逐步的面向全体,向普及教育发展。近年来,中小学舞蹈教育发展迅速,成为倍受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舞蹈教育得天独厚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其中,中小学舞蹈是舞蹈教育中很重要的一个阶段,它表述了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具有推动中小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优势,并培养学生们的综合素质能力,为中小学生全方面素质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为视角,分析了其发展历程,随后讨论了该舞种在中小学舞蹈中所发挥的作用,最后提出了教学创新。
关键词:中国民族民间舞;中小学;舞蹈教育;发展历程;重要作用;创新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4-360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文明古国,每个民族,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地理环境、生活习俗等方面的特点,这种历史上各民族和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的不等,以及各族各地文化观念,宗教礼俗和审美情趣的不同,因此造成中国民间舞样式之多,内容之广,风格之别,动律之异的鲜明特色。中国民族民间舞是中国传统舞蹈艺术的源泉,以其绚丽的风采深得中国各民族人民和世界各国朋友的喜爱和珍视,被誉为世界舞蹈宝藏中的瑰丽之花。
一、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发展历程
民间舞蹈是由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集体创造,不断积累、发展形成,并在广大群众中广泛流传的舞蹈形式,反映着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斗争,以及他们的审美情趣、思想情感、理想和愿望等。由于各民族、各地区人民的生活劳动方式、历史文化心态、风俗习惯、自然条件的差异,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民族风格和地区特色。在民间舞蹈比较丰富和发达的地区,由于民间舞艺人的个人气质和技术水平的不同,还会出现大同小异、同中有异、各具个性特色的情况。我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幅员辽阔、地貌多样,因而民间舞蹈丰富多彩、千姿百态。不过,整个中华民族的民间舞蹈也有一些共同的特色:1.载歌载舞,自由生动。歌舞结合的的艺术手法可以比较自由的表现出比较宽泛的内容和情感,并易于群众理解和接受。如汉族北方的“秧歌”,南方的“花灯”,藏族的“弦子”等。2.巧用道具,技艺结合。我们可以借助舞具来增强舞蹈的表现力,舞具也大多拿在手里表演,如手绢、扇子等,舞者可以通过舞具更充分的抒发情感。借助舞具丰富和强化舞蹈的表现能力和造型能力,是我国民间舞艺人高度智慧的结晶和独特的创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3.形象鲜明,情节生动。我国的民间舞蹈(特别是汉族民间舞蹈)多以一定故事传说为依据,人物性格鲜明突出,如广东民间舞“英歌”,就是描写梁山伯好汉攻打大名府的故事,舞蹈形象骁勇英武。4.自娱性和表演性统一,群众既是观众又是表演者。各种民间舞蹈活动,对舞者来说是自娱,是用有节律的人体动态来抒发个人的情感,但同时也是为了表演给人欣赏;而原来的观舞者兴之所至,有时也会情不自禁的加入到舞队中去,即兴舞蹈一番。
中国民间舞蹈是中国当代舞蹈体系中一个重要领域,是中华民族舞蹈艺术的根,专业舞蹈工作者在这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五十年代初,舞蹈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得到了国家重视,这使得中国民间舞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国的舞蹈工作者对各民族的民间舞进行了广泛的普查、挖掘和整理,许多民间舞经过艺术加工后走进剧场,搬上了舞台,使一些自娱性民间舞蹈节目发展成为专业性的舞台表演艺术,更高程度地发挥了美的特征,成为精粹凝练的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艺术珍品。许多节目在历次世界大赛中获得殊荣,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荷花舞》、《鄂尔多斯舞》、《孔雀舞》、《摘葡萄》等。
随着时代对艺术的期望逐步提高,舞台民间舞蹈创作在原汁原味地反映广场民间舞蹈风格特征基础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90年代初,著名编导张继刚对民间舞做了进一步的提炼和升华,他创作的作品已不再带有浓郁的地域风格,动作特色也不再重要,而努力于情感的提炼,是一种对民间舞蹈语汇进行富有感染力的重新组合后的精神升华。张继刚用这样的方式,创作了《俺从黄河来》和被评为世纪经典的《黄土黄》等作品。在这群像,看到的是一种是一个些作品中,人们看到的黄河、黄土同在的情感和精神。
1996年夏天,一批从北京舞院毕业的青年人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舞蹈晚会。在晚会上,明文军、高度等一批青年编导,推出了一些具有理性创作意识的舞蹈作品,表达了他们对民间舞的重新认识和把握。中国民间舞作为对民族情调的最直接、最激烈的体验和把握,一直激发着民族生命力的高扬和蓬勃。在二十世纪就要终结之际,1998年6月在北京由中国文联、中国舞协会主办了首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大赛。在这中国舞蹈艺术最高奖项的比赛中,中国民间舞佳作纷呈,走向成熟,为中国当代舞蹈平添了一道多彩亮丽的风景。
民间舞蹈文化代代相传,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不断丰富自身而日臻完善。祖国的富强为各民族的文化发展创造了无限的可能性,并且提供了物质和经济基础,从而开辟了广阔的艺术创造道路。民间舞蹈的精髓得到了充分的发掘和发展。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方向形成了明确的目标。1、通俗文化方向。不分自娱性还是演艺性,以通俗为主要特征,并且特别重视自娱性舞蹈,这就是戴爱莲先生主张的“民族舞蹈大家跳”。这个方向是以已经形成了的、具有一定题材及固定了的形式和传统的民间舞蹈为基础的。2、精英文化方向。主要是演艺性舞蹈,以高雅为主要特征,重视技艺,从民间舞中吸取营养,发掘民族精神,提炼动作元素。
二、中国民族民间舞在中小学舞蹈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以舞化人,奠定民族文化
每个国家,每个地域的文化沉淀及历史都会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表现出其内涵及艺术特性,并以传承的方式奠定着文化,最终成为一种文化标志,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民众,甚至成为文化传播的一种有效手段。例如,欧洲古典舞蹈的芭蕾,孕育在意大利,降生在十七世纪后期路易十四的法国宫廷,十八世纪在法国日臻完美,到十九世纪末期,在俄罗斯进入最繁荣的时代。芭蕾在近四百年的持久历史成长过程中,对世界列国影响很大,传布极广,至今已成为世界列国都全力成长的一种艺术形式了。创建于1920年的英国皇家舞蹈学院(Royal Academy of Dance)简称(RAD) 在世界80多个国家有分支机构,全世界有超过一百万学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舞蹈教育机构,拥有世界认可的舞蹈考试协会,以芭蕾专业培训闻名。Royal Academy of Dance在融合了芭蕾舞的精髓之上,不僅把芭蕾文化扩展到100多个国家,同时也把英国艺术文化传播到全球。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起源也是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历史而存在至今,与西方芭蕾四百年的历史相比,历时更为久远。风情醇厚、多姿多彩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在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世代生息演进,流传至今。那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应该从娃娃抓起,薪火相传,去伪存真。通过民族民间舞蹈教育让学生们在习舞、崇舞、尚舞的过程中了解民族文化,扩充了学生们的文化知识,增强了民族自信与自豪感,同时感受“真、善、美”的真谛。
(二)以舞育人,培养综合素质
中小学生时期正是学生们身体成长、性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中小学舞蹈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学生们具有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想象力,因此,中小学阶段的舞蹈又具有独特的特性,天真、活泼、快乐,是中小学舞蹈的符号,它具有与成人舞蹈相不同的艺术审美。肢体语言是承载民族文化的符号,各民族的舞蹈动作语汇包含了民族文化的内涵、形象与风格,它是区分各民族舞蹈特征的关键。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不单单是随着音乐舞动,而且将接触到这些舞蹈背后蕴含的民族的音乐、服饰、风俗、传说,让学生们更加全面完整的了解各民族传统文化和艺术,从而全面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这种综合素质包括模仿力、想象力、创造力、审美力等等。例如,学生们从来到这个世界,第一次感受到音乐,第一次可以伸展身体的那一刻,也就具备了最初始的模仿能力,在中小学舞蹈教育中,模仿是学生们成长期中必不可少的关键,模仿力的产生来源于观察力,而形态万千的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动作训练可以快速提升学生们的观察力、模仿力、想象力,并在反复的模仿和观察力中提升身体的感知能力,从而具备最初始的表现形态。
此外,兴趣是儿童学习的内驱动力,兴趣是学生们最好的老师,新颖的事物容易引起学生们的兴趣,枯燥的舞蹈训练是学生们习舞中最大的天敌,他们喜欢不同的新鲜事物,尝试不同的动作屈伸,根据这个规律,让寓教于乐进入舞蹈课堂是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法宝,有趣的学习,会渐渐的培养起学生们对学习舞蹈的兴趣和信心。这也是民族民间舞蹈的魅力所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独具特色,教学内容的具有个性鲜明的动态语汇,如蒙族舞的跑马步、提压腕、肩部动作等,欢快、刚劲、有力,学生很容易掌握,傣族舞的孔雀形象动作柔美、体态婀娜,还有东北秧歌的美劲儿、艮劲儿,通过手中的手巾花表达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俗特点,维族舞蹈端庄大方,舞姿翩翩,胶州秧歌特有的“三道弯”的体态,在流动中形成拧、碾、抻、韧的体态美,这都是学生们所喜爱的,当然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并根据学生们不同的年龄及学习深度去设立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是一个的重要环节。
(三)以舞动情,敢于表达真情实感
一切的艺术渲染力都来自情感的表达,有些学生们具有天生的羞涩感和自卑感,舞蹈不仅仅是身体的能动力,更注重的是情感的表达。民族民间舞蹈不仅要会用身体跳,还要会用心跳,这里的“心”指的是驱使身体跳舞的内在冲动,学生们情感的触发,往往与一定的情景有关,民族民间舞蹈审美意境可产生了共鸣,可快速打消学生们的拘谨让他们内心积蓄的情感,转化为巨大动力而赋之于动作的表现中。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育能够让学生们学会用肢体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思想情感,陶冶学生们的情操,它提炼于各民族日常生活,中小学生通过学习民族民间舞元素及舞种素材,对舞蹈的感知力、表现力被启发出来,从而能够自如的表达情感,舞蹈语汇进行交流与表达。
三、中国民族民间舞在中小学舞蹈教育中的创新
(一)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
在中小学舞蹈教育的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开展学生的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最高目标。因此在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教学内容上,应当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让学生在掌握舞蹈学习内容的同时,在德智体美上可以得到全面的发展。可以说,在舞蹈教育中加入德育的知识内容有着许多好处。首先,适当的德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这对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完善学生的人格魅力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对于喜欢学习舞蹈的学生来说,欣赏和创作舞蹈都需要极高的审美和耐性,才能创造艺术。其次,适当的德育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在日常舞蹈学习和表演中与同伴相处的能力和合作意识,有利于形成和谐的集体氛围,使学生能够团结协作互相配合完成舞蹈内容。
(二)加强学生的舞蹈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对于喜欢学习舞蹈的学生来说,是一项重要的基本能力。学生对舞蹈的艺术鉴赏能力来自于平时在教学中对学生发现美、认识美、评价美的能力的培养。中小学舞蹈教育的教学大纲中,包含不同种类的民族民间舞的基础知识和训练内容。教师可以组织和带领学生深入分析舞蹈动作的分解,同时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地去感悟舞蹈中蕴含的情感,领略舞蹈的独特魅力,提高舞蹈的审美能力。
(三)优化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
教师在做好舞蹈专业知识教学的基础上,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的身心能够健康地发展。舞蹈教育作为一种艺术类的教育,教师可以通过许多手段来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首先,教师可以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了解自我,从而找准突破口不断提升自我能力。强烈的自我认同感可以帮助学生以较为轻松愉悦的心态学习舞蹈,减少学生产生心理疾病的概率;另一方面舞蹈作为一种肢体艺术,在训练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大量体力的消耗,但同时这也是一种舒缓压力的方式,在舞蹈教学前,教师要带领学生做一些拉伸、舒展肢体的运动,帮助学生找到对舞蹈训练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舞蹈的主观能动性。舞蹈不仅能够强健学生体魄,还能够帮助学生释放心理压力,尤其是在就业竞争压力日益增长的当下,学生更应当掌握和领会一些减压的舞蹈。
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民族民间舞在中小学舞蹈教育中的重要位置,它以舞化人,在奠定学生的民族文化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以舞育人,是提高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它以舞动情,鼓励中小学生大胆表达真情实感。在学习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过程中,学生们的形体、行为、语言、举止都得到很好的规范,使得在他们童年时期的舞蹈训练中爱上舞蹈,起到积极的作用,并影响他们的未来发展。
参考文献
[1]向斯娌.民族民间舞走进中小学课堂之我见[J].商,2014,(45):261.
[2]王敔.中国素质教育中的民族民间舞蹈探究[J].黃河之声,2019,(15):127-128.
云南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