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红
“矩不正,不可为方;规不正,不可为圆。”生活处处需要规则。只有遵守规则,生活才会有秩序。为了保证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学校制定了各种纪律和行为规范。这些校纪校规就像校园里的“红绿灯”,时刻提醒学生注意言行,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
培养敬畏生命这个底线的规则意识
学生要在学习生活中认真践行“敬畏自然,热爱自然”的理念,从自己的身边小事入手,关心每一株草,爱护每一棵树,爱护一些小动物。学生可以在班级养盆花,通过给花浇水、施肥,了解其习性是喜阴还是喜阳,观察枝繁叶茂或枝叶枯黄,关注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内涵、哲学意义上的生命价值,这样就自然會提升道德品质和规则意识。
一个人只有能够体会到人与自然给予自己的关爱与帮助,才能进行真诚的反馈和回报。要培养学生感受爱的能力,不能对别人给予自己的关爱熟视无睹。在现实中,有些被溺爱的孩子觉得所有的关心和帮助都是理所当然的,所以他们不会感恩、回报。
教师要旗帜鲜明地进行爱的教育,教育学生体会别人给予自己的爱,懂得用自己的感激和爱回报他人的帮助,并提升自己感受爱和回报爱的能力,可通过日常的鲜活的事例,引入爱的话题,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其提高认识;可借助世界重要的节日进行主题教育,如3月1日的世界海豹日、10月4日的世界动物日,引导学生了解动物以及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帮助学生建构动物伦理意识。学校也可以在校园做一些关爱动物的宣传,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提升学生知情意行水平。
培养感恩这个修心的规则意识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感恩是人类美好的感情。学生要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周边许许多多的人。
学生要懂得,父母给了我们生命,要感恩我们的父母,是他们无私地哺育我们,不论寒暑,不论晨昏,要感恩他们给予我们生命,哺育我们成长,教会我们做人。
学生要感恩教师,后者在讲台上、书桌旁,寒来暑往,为了使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进,天天披星戴月,不辞劳苦,呕心沥血,无一怨言地教育学生做人的道理,让学生从一个懵懂孩童成为对祖国建设有用的人才。
学生要感恩直接或间接提供帮助的人。学生要感恩他们,并且把这份爱传递下去,让更多的人得到爱、感受到爱、回报爱。正如歌里所唱,“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会变成美好的明天”。
培养洁身守规这个修身的规则意识
罗曼·罗兰曾说过:“世界因规则而美丽。”规则是保障社会良好秩序运行的前提,有纪律、规章、道德、法律等多方面具体的规则,没有规则以及没有遵守规则的意识很难形成和谐的社会环境。当前,有的中学生规则意识淡薄,无视学校和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有的穿着奇装异服、厌学逃学、沉迷网吧,凡此种种,无不暴露出其对规则的无知。
《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有许多对学生行为的要求,如“不涉足未成年人不宜的活动和场所”“不看色情、凶杀、暴力、封建迷信等书刊、音像制品,不听不唱不健康歌曲,不参加迷信活动”等,都是关于“洁身自律”的修身问题。
学校要充分利用“法律进学校”“交通进课堂”等活动,经常性地进行国家法律法规、社会规章制度教育,增强学生法律意识,树立学生法治观念,明确法律和社会公德是每个公民都应当遵守的准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学校要充分利用班会课等加大对《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以及校规校纪的学习,清晰把握内容要求,明了学生行为规范是在校生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真正让校规校纪入脑入心,促进行动自觉。
培养努力学习这个修行的规则意识
古人常言“慎独”,就是在没有外界督促时一个人也谨言慎行。对于中学生来说,要培养自律能力、自学能力、情绪把控能力、生活安排能力和人际相处能力,这些看似平常的能力,是学生持续成长的标配能力。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身体不健康,一切远大抱负、崇高理想都是浮云。钟南山院士年逾八旬仍精神抖擞,这与他注重身体锻炼分不开。身体既是幸福生活的本钱,也是实现崇高理想的本钱。
劳动可以树德,可以增智,可以强身,可以育美。富兰克林说,劳动是幸福之父。学生平常与自己的父母相处时间多,可以近距离观察父母为家庭的付出,感受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学习父母正确的为人处事的方式,帮帮父母料理家务,参加家务劳动,这也是一种成长。这些都是课堂上书本上看不到、学不到的,家庭就是课堂,生活就是教科书,即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后疫情时代提高中学生规则意识的研究”研究成果之一(GS[2020]GHB0209)
(作者单位系甘肃省兰州市第五十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