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探索

2021-09-10 00:45许金杏
科技研究 2021年16期
关键词:应用探索心理健康教育职业院校

摘要: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正改变着各行各业。本文从人工智能的应用环境出发,研究人工智能在高职心理健康课堂教学、心理健康服务与危机干预方面的应用,指出人工智能在改变课程教学形态、学生个性化学习、心理健康智能服务、心理危机精准预警等方面的作用,阐明人工智能情感缺乏、伦理道德问题的局限性,为人工智能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提供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人工智能 职业院校 心理健康教育 应用探索

一、问题的提出

人工智能浪潮正席卷全球,在我国同样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2018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提出要加快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创新应用,利用智能技术支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教学方法的改革、教育治理能力的提升,重视人工智能与心理学等学科专业教育的交叉融合,探索“人工智能+X”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可预见的未来,人工智能将充分融入职业教育,成为发展的新方法、新动力。

职业教育中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是必然趋势,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步伐。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离不开健全的人格品質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既给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为提升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提供了新的技术。

二、人工智能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具体应用

人工智能可以广泛应用于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心理健康服务和心理危机干预三个方面。

(一)人工智能应用于高职心理健康课程教学

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一直是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主阵地。但目前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往往偏重于理论教学,形式基本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吸引力不强,不能满足学生丰富性、多样化的心理需求。人工智能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具体体现以下三个方面。

人工智能依据强大的资源整合技术,可以提供动态的、进化的、多元立体的课程形态,支持全时域、全空域、全受众的泛在教育。

一是人工智能可以改变课堂教学形态,打破静态教育环境,使跨界、动态、交互式教育成为可能。人工智能时代,学习资源突破地域和平台的限制,学生的学习环境无处不在,学习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智能化、网络化的泛在学习环境要求学生成为主导者。教师利用智能化学习系统推行混合式教学,推行学生线上学习,可以由学生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教师只要总体制定考核内容,最终通过线上自动统计和测算成绩,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的培养。

二是人工智能可以辅助教师教学,解放教师人力投入,聚焦学生沟通力的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转变教学方式,部分脱离传统的知识讲授,融入体验式教育,通过团体辅导、素质拓展、情景演示等亲身体验的方式,在课程中侧重对学生创造力、沟通力的实践训练。学生沟通力、创造力、共情能力等培养是人工智能无法代替人类教育者的鸿沟。应用人工智能的辅助手段,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从事务性工作中解放部分劳动力,可以把更多精力聚焦到学生创新创造技能和情感沟通能力的培养,侧重于人工智能所不可取代的核心品质。

三是人工智能可以通过虚拟场景模拟,增强学生学习的体验感。人工智能环境下,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更好的把各种先进的智能技术充分结合到教学过程中来,利用智能化虚拟手段,模拟体验那些难以用语言和知识来描绘的心理学知识,以亲身参与的方式,带领学生体验心理世界的神秘与奥妙;智能教学设备的使用,很多无法在教学过程中演示和操作的实践课程,可以利用VR/AR虚拟场景实现,让学生增强置身其中的体验感与实践感。

2.人工智能应用于课程评价,助力教师角色转型。

借助人工智能手段的应用,设置多元化考核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考核形式一般采用“标准化的教学+标准化的考试”,往往体现为根据一套书面的标准化出题思路,提出知识点进行书面考试。此类考试实质上是考验学生的死记硬背的能力,不能体现对学生创造力和创新思维的考核。人工智能的引入,可以通过大数据收集每个学生的优势方面和劣势方面,绘制每个学生的发展图谱,教师再针对不同学生的素质和学习需求,开展灵活多样的实践考核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完善自身不足的方面。

(二)人工智能应用于心理健康服务

心理健康服务是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包括心理普查、心理咨询服务等内容。而目前高职计算机硬件设备落后、心理咨询人手不足、心理危机干预精准性不够等部分影响和限制了效果的发挥。人工智能的应用可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人工智能应用于心理普查,优化心理诊断途径。

智能化心理检测系统助力心理普查的筛查与诊断。高职每年一般都会有针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普查,筛选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群体。人工智能的发展为建立心理健康检测的人工智能专家系统成为可能,智能化心理检测系统可以采用人工神经网络的方法,能反复学习、模拟、核正,可以模拟现实人工心理咨询师对学生的心理访谈工作,高效而客观完成大学生的心理普测工作。这就可以大量节省高职在大量的心理普测中人力和物力投入,降低心理健康问题筛查的复杂性,简化高职心理普查工作。

2.人工智能应用于心理咨询,提高心理健康服务质量。

心理咨询是高职心理健康工作者辅导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服务方式。人工智能的时代使建立智能在线心理咨询方式成为可能。智能在线心理咨询系统可以模拟人类关于信息处理的思维过程和智能活动,实现信息知识的存储,检索和推理,并向用户提供智能辅助。它依托人工智能强大的语言理解能力解读用户所表达自己的信息需求;可以模拟专家的解决方式,检索并制定解决策略。而且智能在线心理咨询不受时空和地域的约束,随时随地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辅助人工咨询师的辅导工作,弥补高职心理咨询专业人士的不足局面,节省人力资本成本。同时,智能在线咨询的隐匿性也为不愿意实地咨询的学生提供新的求助方式,排除戒备,满足学生所有时段心理咨询的需求。

(三)人工智能应用于心理危机干预服务

目前,高职的心理危机工作一般是“突发后干预”,而无法做到“事发前干预”。智能机器人的产生,协助高职心理健康工作者对学生在微博、微信、QQ等网络上进行实时全程监控或巡视,发现高风险危机人群,及时预警,做好防护。同时也可以对重点关注学生进行针对性、互动式关注,抓取关键性信息,进行数据汇总、分析,得出危机干预风险指数,形成监控通报。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不管是抑郁或有悲伤、消极情绪的,他们往往会在言语和行为上会有所改变,比如说话语气单调、话语减少,与亲朋好友的互动减少等变化,这些都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机器人进行识别和监测,必要时通过智能机器人精准预警,促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第一时间进行危机干预,把心理问题造成的损害降到最低。

三、人工智能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的局限性

人工智能作为世界发展的进步体现,但是人工智能也不是无所不能的,它同样存在短板。

第一,情感缺乏。毫无感情是人工智能的优势,也是它的缺陷。现今的人工智能还处于弱人工智能时代,智能机器无法理解人的七情六欲、信任尊重、价值观等情感,可以说,情商是智能机器的一个硬伤。而人是理性动物,同时也是情感动物,有爱有恨,会开心会难过,会追求使命,会寻找意义,而人工智能本质上是不理解情感和意义的,这就导致人工智能缺乏复杂情感沟通的能力。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是学生心灵的成长、人格的健全,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提升学生生命质量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普及和推广以及心理辅导的简单干预可以借助人工智能,但是对于深层次的情感教育、心理治疗的“育人”功能还是需要心理教育工作者的介入。显然这些是人工智能无法替代和改变的。

第二,伦理道德的约束与限制。智能机器人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否存在着无道德约束和伦理限制的问题,是否在应用中做好适度的设计与设置也是需要解决的难题。尤其通过智能机器人在线心理咨询,涉及到“人工咨询师”对来访者的道德约束,对于未经受过社会道德教育的智能机器人来说是个难题。智能机器人参与心理普查也涉及到学生普查结果的保密和存储,目前我国关于人工智能的相关法律和政策还不尽完善,如何保证在心理健康数据采集、传输、存储以及使用过程中的绝对安全,以及数据的访问权等问题都涉及到用户的安全与隐私问题,这也是人工智能目前所存在的数据风险。

第三,受资金与政策的影响。人工智能设备是高科技产品,需要耗费不少资源、资金,这必然导致其价格不低。在引入高职院校应用中,是否考虑到足够的资金支持也是人工智能能否有效运行的关键因素。当然,高职目前对于把人工智能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政策制定,是否有配套的规则和制度,都会影响人工智能的使用程度。

综上所述,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改革创新提供了战略机遇,但是人工智能还只是科学技术的新进步,它不可能完全取代我们人类教育工作者。人工智能也只是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辅助和补充,不能完全取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仍处于主导地位。

参考文献:

[1]伍海云,范涌峰.变与不变:人工智能时代教师专业能力重构[J].教育评论.2020(02):108-114.

[2]薛维忠,张春明等.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0(06):39-43.

[3]毛旭,张涛.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的促动因素、目标型态及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9(24):5-11.

[4]黄智生.人工智能与精神健康[J].融合论坛INTERATION FORUM.2019(08):22-23.

[5]史梦璐.当事人对“AI”心理咨询的知觉和体验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05.

[6]腾讯研究院等.人工智能[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11

[7]盛柳柳,严建雯.高职心理咨询APP开发的探讨[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6(04):125-128.

作者简介:许金杏(1982.09-),女,汉族,浙江温州人,硕士,浙江经济职业技術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创业教育等。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校级课题“‘三全育人’视角下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模式研究”(项目编号:JKY2020022)的研究成果;2015年浙江省教育厅一般项目 “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创业动机的相关性研究”的后续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201534089)。

猜你喜欢
应用探索心理健康教育职业院校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新时期职业院校档案管理的思考
道路桥梁施工中钢纤维混凝土技术应用探索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移动互联网与农村语文课堂教学的对接应用探索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
微课在高职数控编程与操作课程中的应用探究
Midas数值模拟在《建筑结构》课程中的应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