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利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大思政教育理念,为了更好的贯彻会议精神,各高校纷纷围绕“课程思政”进行了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各类课程的教学活动都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教育的协同发展。高校体育课程是深受大学生喜欢的一门课程,高校领导及教师要积极探索“大思政”视域下的高校体育课程育人路径,努力将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出来。
1 高校体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重要性
体育专业教育并不仅仅只是由教师教授给学生体育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也并不只是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促进学生的体育健康。新时代下,体育教育只有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将体育专业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才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态和身体素质。
现代社会竞争愈加激烈,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背景下,社会对新时代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所需要的人才不仅仅只是能够考高分的高分学生,而是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多方面能力都优秀的全能型人才,因此高校体育教学不应该只注重学生体育技能的培养和学生身体素质的加强,应该兼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将两者有机结合进行发展。
2 高校体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教育的策略探讨
2.1 开展注重体育品德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首先,体育院校和设有体育院系专业的高校,围绕教学目标,落实教学任务,充分发挥师生运动特长,教师将讲解、演示、练习等课堂教学环节融入爱国主义、团结进取精神、果敢拼搏作风等,严格要求和积极引导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团结互助、自律守纪、文明诚信等行为习惯。其次,高校体育公共课和体育类选修课,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体育运动中,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性在运动中出现不同程度的肌肉酸痛、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等生理反应,学生出现怕苦怕累的情绪,教师利用休息时间,通过聊天方式引导学生发扬团结互助、勇于挑战的进取精神,鼓励学生增强坚持不懈、超越自我的自信心。同时,可以开展体育游戏、项目比赛等趣味运动形式,激发学生团队精神、遵守规则、勇敢顽强、正确的胜负观和创新意识等。再次,利用新生军训、劳动课、素质拓展训练、户外主题班会课等与体育运动相关的课程,以“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思想为指导,体验角色扮演的情景运动、感受运动激情带来的乐趣、享受运动促进人际沟通交流的舒适等,组织者结合体育品德文化要义,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2 提高体育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
很多高校普遍存在思想政治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能力,但和学生互动不理想的问题,而体育教师在与学生互动方面具有优势,但体育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又十分有限。因此,提高体育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是十分必要的,高校体育教师要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的内容,高校领导要重视体育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学的培训工作,根据体育教师的特点,为其设置、安排适当的进修课程。体育教师要主动寻找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对于优秀的案例可以在学校之间、专业之间积极开展学习交流。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具体教学内容与、心理疏导、人才培养等进行结合,发挥体育课启迪人生价值导向的作用。
2.3 转变教学理念
传统意义上的体育教学主要是为了增强学生的体魄,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发挥学生的兴趣和专长,并且储备一定的体育知识,从某种层面上说,体育教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新课改的要求下,体育教学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所以体育教学要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革新教学手段,把提高学生的全面素养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最大程度体现体育教学的价值和现实意义。高校的体育教学有着先天的优势,因为体育课堂的开放性,深受学生的喜爱,在体育课堂上,学生的身心可以得到较好的放松,暂时抛开学习的压力,积极开展喜欢的体育项目,这也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体育教学应该帮助学生认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政意识和高尚道德情操,培养新一代的高素质人才。
3 结束语
在高校中,大学生体育课程育人对学校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体育课程中融入思政政治理念的实施,高校应不断的对大学生体育课程育人的路径进行探索,找到合适“课堂思政”的路径,不断的完善大学生体育课程育人的模式。在大学院校中,体育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在育人本质体现不足,在体育教学中目标不明确,大学生对体育课的认知有偏差,在课程的设置上不合理,没有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合理的结合,在教学与育人上统筹不合理,体育教学的计划不完全符合教学的要求,不利于体育课堂对全面人才的培育。所以要强化教学管理,对课程进行有效改变,制定符合现代教学的方案,进而达到课程育人的理想效果。
(作者单位:南昌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