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及优化

2021-09-10 07:22王仕瑶
时代商家 2021年17期
关键词:国际贸易专业

王仕瑶

摘要:新文科建设是新时代全面推进文科专业高质量发展的指明灯,为积极响应国家提出的新文科建设策略,相关从业人员需要对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进行优化,使国际贸易专业教育能够与新时代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相融合,完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更深层次的讨论和探索,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促进更高教育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新文科背景;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及优化

新文科建设主要聚焦于“新时代、新文科、新经管”,更好的满足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要求,其目的是为了选拔更卓越的新型经管人才而部署。首先,新文科建设促进文科专业教育科学合理发展,将传统的文科专业与自然科学、文化艺术等专业相结合,逐步形成多个学科、多个领域相互融合汇通的局面;其次,新文科以新时代思维和方式方法了解和探索中国和世界,要求高校以思政为本,精心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专业素养,令学生能够勇于承担新时代发展的重任;最后,新文科建设主张以新兴科学技术支撑文科专业建设,如创建一批运用大数据、云计算,VR技术以及数字化贸易的实践平台,使文科专业的发展紧跟科学技术的发展潮流,从而培养出可快速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一、高校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情况

就目前而言,我国共有820所高校设置了国际经济和贸易专业,简称为国贸专业,开设此专业的高校主要为财经类院校,综合类院校、理工类院校以及师范类院校等也都涵盖此类专业。各院校在课程设置上看似各不相同,但实则课程内容上大同小异,普通高校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国际贸易专业在高等教育阶段的课程数量远远大于其他专业。从主要课程中可看出,本科院校在课程设置上仍是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课程设计体系注重学生理论和学术研究方面,而涉及学生能力和素质方面课程投入稍显不足。

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地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要求,在参照《经济与贸易类本科专业教学质标准》要求基础上,多为借鉴“985”“211”高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选)修课各高校差异性不大。在新文科背景下,传统的专业课程设置、教师传统授课方式与新文科建设要求相偏离,专业课程设置及优化是国际贸易专业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重理论轻实践

通过对地方高校国贸专业的大学生进行访谈调查,从访谈过程中学生首先提出理论与实践不匹配的问题。本科院校在课程设置上以理论为主,在大四学年才开设实践课程,时间差导致学生对学过的理论知识的遗忘,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性和相关性不高。理论研究固然重要,但是过多的理论犹如纸上谈兵。专业开设的实践实训练习多依靠教学软件实现,社会调查和实习认识很多流于形式。如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课程是学习经济学专业的必要基础课程,更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科和专业基础课程。课程含有较多函数式和计量模型,在数理统计的基础上,运用数学、统计学方法和电脑技术,建立经济计量模型,定量分析研究经济学学科下的某些经济变量关系。地方高校课程只注重教授理论知识的原理和内容,而缺乏如何利用计算机建立计量模型解决经济学问题的实践练习。课程理论性质较强,更需要通过实践和实训来加强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而普通地方高校在实践课程设置上缺少关注。

(二)专业课程设置的层次性较弱

《标准》规定学生在校期间应修满学校规定的学分才能毕业,受学分的限制,学生不能将所有的专业核心课程学完,而是将一些感兴趣课程以选修的形式进行学习,对学生而言,没有专业课程体系的引导,很难对国贸专业形成多层次的了解并建立系统性的认识。由表格中可看出,课程设置的相关知识内容存在重复性,课程的难度和深度缺乏递进性。知识随新时代发展而更迭,国贸课程内容有待进一步丰富。结合自身求学经历,国贸专业课程设置体系显得杂乱,缺乏系统性。课程安排和课程开设学时不尽合理,没有遵循从易到难的基本原则。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需要经常与外国人交流,以开设的基础英语课程为例,低年级开设的英语课程和贸易常用词汇没有太多联系,很难为后期开设的国际贸易专业课打下基础,学生很难应对专业课程中出现的贸易术语以及所需要了解掌握的英语表达方式。

(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待完善

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决定了本科生毕业后选择就业的范围较为广泛,课程设计的特点致使本科生毕业时无法拥有一项国贸行业技能特长,导致毕业生求职时面临困难。就访谈结果而言,学生大部分反映课程多而浅显。学科课程设置内容难以与现实应用相结合,很多学生毕业工作后需重新进行培训,造成了极大的资源与时间浪费。再者,反观课程设计体系,涉及国贸实务、报关、单据、函电、会计、管理等等一系列课程,从表面上观察,学生好像对这些课程全部涉猎,但都浮于皮毛,导致一门知识不足以完全理解。对于培养国贸人才这项工作而言,专业课程设置产生“杂而不精”的现象。由课程设置表格可知,国贸专业课程中,涉及国贸、会计、法律、管理、营销以及物流等多种行业知识,其课程设置本意是培养全方位的贸易人才,却适得其反。课程设置较多,课时却严重不足,造成学生吸收知识浅显、人才培养方向模糊和人才培养方案混乱等问题。

(四)教学方式缺乏创新

首先,课程教材明显滞后,缺乏对新时代新形势下新问题的探索和分析,与时代脱节;其次,教学辅导教材和资料较少,无相关阅读材料,导致学生无法及时了解最新的国际贸易信息和知识,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教师上课方式无鲜明特点,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大学生课堂往往呈现出“一室沉默”的现象。教师依靠纯文字PPT,已不能带给学生更好的教学体验感,必定会造成学习效果不佳,学生国贸知识掌握不足的问题。课堂师生互动较少,缺乏教学设备和相应的课堂环境。如国际贸易实务课、营销课等课程需依赖于贸易模拟实验室以及商务营销环境,教师借助环境进行讲解和模拟,提起学生兴趣的同时进行“沉浸式”教学,让学生切实体会国际贸易的流程,做到边学边实践。但地方高校在模拟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等实训投资较少,很難将实践性教学环节落到实处,造成教学方式的单一化。

三、新文科背景下國际贸易专业课程优化建议

当前国际形势不容乐观,各个国家与地区的博弈日益激烈,随着疫情的爆发,全球经济发展放缓甚至出现倒退。未来国际局势发展动荡,国际贸易发展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中美之间的大国竞争加剧。这一系列的局势给我国贸易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新文科这一概念的提出恰好可以应对风云变幻的局势,培育出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国际贸易人才。

(一)加强实践训练,增强知识应用

新文科背景下注重人才的综合技能及工作的适应能力。理论研究目的大多是为了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目前大多数课程还是以理论为主,应该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创新教学方式,院校之间加强交流,合作革新教学教育理念,紧跟社会发展潮流,实时了解国内外外贸发展动态,设置课程内容时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增加社会实践活动。

(二)国际贸易专业学科融合

新文科背景的国贸专业根本理念并不是完全抛弃原有学习内容,而是将国际贸易专业与其他学科融合交叉,打破了不同专业之间的壁垒。实现经济学科与社会学科、人文学科之间的融合互通,文理科的结合。研究方法上加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与经济学理论;促进不同专业学科创新。

(三)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

国际贸易行业所需要的人才特别重视个人素质、语言能力、专业知识水平,因此,专业课程类似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应更注重应用性,加大实践类课程的学时,增强相关理论实验课的可操作性。

(四)加快教学方式改革

我国本科阶段的教学大多还是以教师讲解传播教学为主导,学生大多都是被动接受,不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新性。智慧教室作为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产物,将教育行业与人工智能相结合,推动教学方式的变革。现阶段国贸专业课堂上的智能设备还大多是计算机、投影仪、音响等传统的教学辅助设备。应当在此基础之上不断加大投入,引入交互智能系统、双向视频系统等现代化设备,让教室可以具有自动记录笔记、远程教学、交互共享等功能。

四、结束语

新文科背景下对国际贸易专业的发展提出新要求,新时代需要具有专业性、创新性、适应性的高素质国贸人才。因此,有必要在传统国际贸易专业的基础上积极尝试与新学科融合;加强实践训练;根据社会的需求重点培养专业人才;将智慧教室引进课堂教学等措施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让我国在日益激烈的大国博弈中取得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方友熙,闫玄,李成宇.新文科背景下本科大学课程体系的新探索——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J].海峡科学,2020(01):84-87.

[2]顾晓燕,华树春,符斌.新文科背景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J].产业创新研究,2020(17):142-144.

[3]孟灵玥.应用型本科国贸专业“产教融合”下的课程建设——以《国际结算》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20,41(36):135-136.

猜你喜欢
国际贸易专业
国际贸易专业本科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
技校国际贸易专业SWOT分析
谈跨境电商背景下中职国际贸易专业的改革
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独立学院国际贸易专业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研究
重庆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人才需求情况调研
国际贸易专业的发展现状及人才培养策略
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实训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
江西科技学院国际贸易试点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
基于国际化视角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