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齐峰
摘要:一直以来,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经济都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县域农业经济对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然而,当前我国县域农业经济依然比较落后,“三农”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究其原因,主要由于县域农业发展仍然沿用传统的经验模式,导致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突出矛盾。因此,在县域农业经济发展中应坚持利益分配均衡论,调整产业结构,做好县域农业经济建设,发展特色农业,以保证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为目标,保障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本文首先阐述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然后根据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对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的创新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县域农业;发展问题;创新策略
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农业经济与城市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不平衡。为了有效改善这一问题,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和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同时,国家制定了新农村战略,旨在通过新农村建设有效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水平。
一、发展县域农业经济的重要性
县域农业经济是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于促进城乡经济结合和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具有重要促進意义,特别是当前农村人口也占很大比重的情况下,加大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经济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发展县级农业经济的实质在于加强县级农业经济管理,提高农村经济实力,充分调动农民的工作主动性,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这也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因此,县级农村经济作为县级经济发展的重点,在县级农村经济发展中,相关机构必须在农业生产过程的许多方面合理配置和利用资源。同时,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引进相关的农业发展技术,使农业发展与时俱进。在深化改革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大力开展农业经营,优化农业经济管理体制,采取一切措施,为提升农业总产量效益打下坚实基础,保证农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适应社会发展
的需要。
二、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仍然相对落后,县域农民收入相对较低。县域农业经济管理中还存在着农业经济实力差、技术水平低、公共财政资源不足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给县域农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诸多障碍,而大力发展县域农村经济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之一。因此,需要有关学者或工作者,加大对县域农业发展的综合分析,通过科学的手段,合理有效地解决制约县域农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以更好地促进县域农业经济的发展。
(一)县域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但县级农业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薄弱,未能得到有效改善,机械化水平较低,难以满足大规模集约化生产的需求。例如,一些乡镇继续采用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农业基础设施不足,机械化水平不高,农民还不能摆脱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只能以最原始的方式经营,粮食生产过程中由于天气恶劣或者交通不便,导致农产品销售困难,阻碍了地方经济发展,农业经济始终处于落后阶段。
(二)县域农业资金投入不足
农业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金融支持。近年来,虽然政府加大了对农业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但与其他财政支出相比,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投资相对较低,导致农业技术无法快速更新,自动化和控制化管理经验难以实现的主要原因是农业投资回报期长,农业发展资金投入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同时,根据金融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的情况,金融供需也存在不平衡。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求大规模发展农业生产,这需要大量的长期财政支持。在农村地区,只有农村信用合作社是金融机构。同时,由于农民自身的局限性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信贷实力,贷款只能以小额短期贷款为主,这无疑增加了农民和农业企业的融资难度。
(三)农民文化水平有限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中青年进入城市,导致农村从业人员越来越少。此外,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专业人才匮乏,导致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民信息反馈和先进生产技术应用效率低下。同时,由于农业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农业发展缓慢,农民致富的道路也是曲折艰难的,更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简单地遵循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模式或选择外出打工增收,进一步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四)县域农业结构不合理
目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复杂。然而,就实际情况而言,县级农业结构仍然缺乏科学合理性,许多农民仍然坚持单一作物种植的旧观念,不愿种植更多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作物,导致土地附加值不高,无法获得理想的收入。在许多地区,农业生产地方分权问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
三、县域农业经济科学发展创新策略探讨
(一)发展县域农业特色产业
所谓的特色产业通常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特色优势,包括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和环境优势等;二是特色农业的市场化发展应有一定的市场需求,最后才能产生效益,任何特色农业都应有一定的规模和经济效益。因此,县级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分析区位优势、交通条件、气候条件和地方文化,这就要求当地政府要抓住国家重视农村发展的机遇,迅速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当地情况,调查分析,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找出当地特色产品,大力推广,投入一定资金、科研人员和配套设施,优先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大规模经营特色优势产业,甚至建立示范基地,运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特色农业专业化程度,同时不忘发展其他农业产业,加强当地人民素质和管理意识的培育,调动农民积极性,促进农村农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
发展。
(二)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
在传统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资源浪费。因此,在新形势下,要实现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根据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改善农村产业布局,利用农业技术,更好地解决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在保护环境、资源基础上促进经济发展,使农业从粗放型农业向集约型精细农业发展。例如,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农业生产的多元化发展,大力发展农业技术,明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发展理念,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农业生产观念,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农业生产,同时要求农民大力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竞争力,提高劳动力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的使用效率,结合信息技术等新时代先进技术,将传统农业模式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应用于农业生产,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除了与其他涉农产业共同进步,扩大产业规模之外,必须根据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实施综合治理措施将农业经济与社会效益相结合,促进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加强农业从业队伍建设
随着当前农业生产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操作方法和前线劳动者的先进生产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加强农业劳动力队伍建设。首先,对于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必须坚持“能力第一,教育第二”的基本原则,通过教育培训,使他们具备良好的经济管理能力,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生产分析能力和经济分析能力。同时,本行业也在不断学习先进经验,以实现管理队伍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其次,要求农业技术人员进行思想上的转变,提高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通过教育培训等活动,使他们掌握更加现代化的农业生产设备操作方法和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他们的判断力和观察力,并根据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最后,农业经济发展需要引进大量优秀人才,积极引进各高校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同时要对技术人员开展一定的服务和交流教育,具有良好的团队意识和集体合作意识,以确保更好地为劳动人民服务,为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完善配套服务体系建设
在县域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配套服务和设施不完善的现象。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布局和农业发展水平各不相同,服务水平也存在差异,要搞好县域农业经济发展,必须完善配套服务体系,依托各类公共服务组织、经济合作组织和县级龙头企业的力量,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服务支撑体系,促进县域农业协调发展。同时,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督体系,加强农产品检测服务,加强对假种子、假肥料、假农具的监督执法,为县域农业经济发展营造健康、诚信、公正
氛围。
(五)完善农村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政府应当根据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和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农村资金投入计划,加大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投入,通过专门部门收集农业相关信息,建设“三农”信息资源,促進农业各部门信息资源共享,推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为全县农民提供准确、及时、科学的农业发展信息。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明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发展理念,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农业生产观念,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农业生产,使农业经济管理与信息技术建设有机结合,同时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使农民了解和掌握农业信息化的一些基本知识,为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提供依据。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更是人类得以生存的前提条件,因此,在推动县域农业经济科学发展的过程中,各级政府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并在国家鼓励性政策的大环境中,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因此,首先应认识到发展县域农业经济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综合评估县域农业经济存在的优势和劣势,再根据自身的特征,吸引外界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并且在政策方面、财政方面予以支持,推动县域农业实现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厉无畏.创意产业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社会科学研究,2017(06):159-160.
[2]苏延平,林增坦,苏乐辉,田谦益.农业生态经济视角下的生产结构调整[J].电子科技大学,2015(09):19-23.
[3]王贵新.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J].中国农业信息,2017(23):3-4,12.
[4]杨丽鑫.论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J].商讯,2018(19):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