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儿童诗关注儿童的心灵世界,对儿童的语言发展、美感和认知发展以及世界观的形成等都具有促进作用。但在出版市场上,儿童诗出版一直是冷门。近年来,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影响和一些儿童诗畅销品的带动,儿童诗出版才越来越被重视。本文基于儿童诗出版现状,剖析当前儿童诗出版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发展策略,供行业参考。
关键词:儿童诗;出版;语文教学;融媒体
中图分类号:G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3-0215-03
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几千年来,涌现了大量优秀的诗歌作品,其中流传下来的专门描写儿童的也不少,如白居易的《池上》、袁枚的《所见》、胡令能的《小儿垂钓》、吕岩的《牧童》、高鼎的《村居》等。但真正意义上的儿童诗,是在白话文出现以后产生的,属于现代诗歌。儿童诗是儿童文学的一个门类,是成人为儿童创造的或儿童自己创造的以儿童为读者对象的诗歌。儿童诗能够激发儿童的想象力,促进儿童的语言发展,提升儿童感知幸福和快乐的能力,使其从小就受到美好纯真的精神滋养。因此,儿童诗的推广和出版对儿童的成长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本文以儿童诗为研究对象,分析儿童诗的出版现状,提出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探寻优化路径,以推动儿童诗出版。
一、儿童诗出版热的原因
(一)语文教学的导向作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1-2年级学段的阅读目标为“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条目中明确增加了“儿童诗”。据统计,部编本语文1-6年级12册教材中共选诗文132篇,約占课文总数的30%。2020年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结合所阅读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写作的一般规律。捕捉创作灵感,用自己喜欢的文体样式和表达方式写作,与同学交流写作体会。尝试续写或改写文学作品”,以及新一轮教育体制改革中语文统编版课本的推出,共同将儿童诗出版推向高潮。
(二)畅销品带动
2016年初,果麦文化传媒推出的《给孩子读诗》,畅销百万册。该作品不仅收录了儿童诗,还包含了古今中外适合给孩子读的诗,作品的畅销带动了一大批儿童诗的出版。2017年,果麦文化传媒又推出《孩子们的诗》,这是一部真正由孩子创作的诗集,同样获得了较好的市场反响,全渠道日销万册。此外,爱心树童书2006年推出的引进版童诗图书——《阁楼上的光》,也十分畅销,至今已加印 40多次。
(三)社会效益加持
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是我国最高荣誉的文学类大奖之一,每三年评选一次,其体裁包括小说、诗歌、童话、散文、幼儿文学等。诗歌作为其中的一个门类,每届都有1-2部作品入选,如第十届获奖作品王立春的《梦的门》;第九届获奖作品任溶溶的《我成了个隐身人》和安武林的《月光下的蝈蝈》。此外,全球童书出版领域最负盛名、最具权威性的国际奖项之一意大利博洛尼亚童书奖,2021年将特殊类别奖项授予诗歌类作品。西班牙作家阿道夫·科尔多瓦编著的《一盒火柴——无韵诗集》成为本年度特殊类别奖项获奖作品。
二、儿童诗出版的意义
(一)有助于激发儿童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儿童时期是人最富于想象力的时期,儿童诗通过拟人、排比、夸张、比喻等艺术手法,通过高度凝练的语言和丰富的外延、内涵,来激活儿童潜在的精神自由和想象力。可以说,儿童诗是激发儿童想象力的有效途径,而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又为创造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二)对儿童语言的启蒙
儿歌、童谣和诗歌的语言,精炼、音韵优美,且符合儿童的语言习惯,对低龄段儿童的语言启蒙很有帮助。这也是我们能在一、二年级语文课本中可以看到大量儿歌、童谣、儿童诗和古诗的原因。那些朗朗上口、有韵律的诗句,能够培养儿童的语感,让其在学习语言的起步阶段得到好的熏陶。
(三)关注儿童的心灵世界
儿童诗关注儿童的心灵世界,提升他们感知快乐和幸福的能力。如任溶溶的《怎么都快乐》,表达了一个人玩很好、两个人玩很好、三个人玩也很好……怎么都好的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那些描写和歌颂亲情、友情等情感的诗歌,容易激发儿童的情感共鸣,引导他们用心去感受生活、热爱生活。
(四)扩大出版社的社会效益
近年来,上级主管部门加重了对出版社社会效益的考核权重,国家级奖项的获取成了出版社在社会效益考核方面的重要加分项。儿童诗的写作群体小,在评奖上有一定优势。这也是近年来一些有实力的童诗作品脱颖而出的原因之一 ,如王立春的儿童诗集《骑扁马的扁人》《梦的门》分别荣获第六届、第十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三、儿童诗出版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儿童诗出版现状
从作者组成看,有单个作家的诗集,如《林焕彰儿童诗选》《任溶溶儿童诗选》《金波儿童诗选》等;有单个作家的套系,如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王立春大奖儿童诗”6册,大象出版社出版的“谭旭东儿童诗绘本”4本;有不同作家的合集,如谭旭东等主编的《世界金典儿童诗集(中国卷)》、方卫平主编的《童诗三百首》、金波主编的《最打动人心的童诗》、果麦主编的《孩子们的诗》;有系列出版每个作家单行本的,如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小太阳童诗馆”,该系列收录了林焕章的《大自然的心声》、山鹰的《星空动物园》、林亮的《蜗牛》等。
目前,重庆出版社出版的“最美童诗”系列是国内体量最大的。2007年,该系列率先以儿童诗绘本的形式出版第一本儿童诗——傅天琳的《星期天山就长高了》。截至2020年底,已陆续出版32本,几乎囊括了国内所有著名的儿童诗作家的作品,以及国外部分优秀的儿童诗作品,其中的作家有金波、王宜振、任溶溶、高洪波、林焕彰、高凯、邱易东、张秋生、傅天琳、谭旭东、林良、圣野、雪野、王立春、[英]罗伯特·斯蒂文森、[日]水上多世、[日]金子美玲等。目前,该系列还未完结,作家队伍还在扩展。
从创作主体看,一是成人为儿童创作的儿童诗,这部分在市场上占主体;二是儿童自己创作的儿童诗,虽占比较少,但近年来逐渐受到出版社的重视,不少作品陆续出版,如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孩子们的诗》,精选了70多首由3-13岁儿童创作的诗。儿童写的诗表达自然、直接,不受格式约束,诗句中充满了奇思妙想和自由的色彩。
从作家的年龄梯队看,除有金波、林良、林焕彰、任溶溶等资深的儿童文学作家的儿童诗作品外,80后儿童文学作家也开始参与到儿童诗创作的队伍中,且劲头十足,如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的《太阳小时候是个男孩》《月亮小时候是个女孩》,这两本儿童诗集的作者李姗姗,就是重庆的一位80后儿童文学作家,她曾获“重庆文学院第七届巴蜀青年文学奖”[1]。
从出版形式看,随着近几年童书市场的发展,读者对图书的审美要求越来越高,童书也因此越来越注重图画的质量。目前,市面上出版的兒童诗基本都是制作精美的彩图版或儿童诗绘本。儿童诗作为一种自带语言美、意境美等美感的文学创作形式,在插画、装帧设计和印刷等方面下足了功夫。为实现内容和形式美感的统一,满足儿童的审美需求,一些出版社会在书中或者书后设计好玩的长拉页等。一些出版社做了礼盒装,如福建少儿出版社推出的“给孩子的童诗花园”礼盒装,收录了杨唤的《杨唤童话诗画》、林良的《蜗牛》、林焕彰的《妹妹的红雨鞋》等10册;重庆出版社推出的“最美的童诗珍藏版”礼盒装,收录了王宜振的《春天很大又很小》、金波的《花朵开放的声音》、[英]罗伯特·斯蒂文森的《一个孩子的诗园》等10册。
从创作形式看,儿童诗呈现了多样化趋势。有抒情诗,如柯岩的《种子的梦》、唐奇的《小溪流》;有叙事诗,如任溶溶的《爸爸的老师》、金近的《天目山上好猎手》;有童话诗,如徐鲁的《小拇指童话诗》、俄罗斯诗人普希金的《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有科普童诗,如山鹰的《星空动物园》;有幽默童诗,如蒲华清的《幽默童诗100首》;有哲理诗,如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小思想家·哲理诗歌篇》;有寓言诗,如高洪波的《列车上的苍蝇》、张秋生的《会拉关系的蜗牛》;有讽刺诗,如任溶溶的《强强穿衣服》;有散文诗,如印度大诗人泰戈尔的《纸船》等。
(二)存在的问题
1.重复出版现象严重。为降低出版风险,一些出版社只对成熟的儿童诗作家的作品或公版书感兴趣,这些作家的作品成为多家出版社争抢的香饽饽。也正因此,个别作家为扩大自身影响力、增加收益,会与多家出版社建立合作关系,在多家出版社出版自己的作品。但这些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差别不大[2]。这种重复出版的现象既浪费出版资源,也给购买者造成困扰,同时对于挖掘和培养新人新作非常不利。
2.出版物质量参差不齐。儿童诗的主要读者群体是儿童。因此,儿童诗应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要反映儿童的生活和儿童关注的内容,或生动有趣,或意境优美,或情感充沛。同时还要向小读者们传达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传达善和美。但由于准入门槛低、部分出版社把关不严等因素,导致儿童诗出版物质量参差不齐。市面上的有些作品,或缺乏作者独特的想象,或通过滥用修辞手法来博取读者眼球,或为了刻意表现童真童趣,语言多口语化,缺乏一定深度。
四、儿童诗出版优化路径
(一)提高内容质量
儿童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阅读是一种能够影响心灵的活动,因此儿童读物的导向一定要正确,要正向引导儿童看待世界、培养积极生活的态度。儿童诗的精神内核应体现真善美,摒弃假童趣,杜绝说教等。除此之外,语言和文字应简洁优美,浅显但有韵味。如林良的《野猫》:跳上墙头的野猫/狠狠地盯着我瞧/我也睁圆了眼睛/瞪它/这场无声战争/打了好几百秒钟/我先累了/野猫也胜利地走了。想象力同样必不可少。如王立春的《乌鸦吓唬白天》:乌鸦总是突然地/叫/“啊”的一嗓子/把白天吓了一跳/太阳没从天空/吓得掉下来/真是万幸。
(二)关注语文教育
儿童诗出版要关注语文教育,挖掘和培养作者,共同为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服务。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收录了一些优秀的儿童诗,如一年级上册收录了叶圣陶的《小小的船》、薛卫民的《四季》、林焕章的《影子》、张秋生的《青蛙写诗》、方素珍的《明天要远足》、程宏明的《雪地里的小画家》;一年级下册收录了[日]金子美玲的《一个接一个》、任溶溶的《怎么都快乐》、柯岩的《夜色》;二年级上册收录了谢武彰的《风》;二年级下册收录了滕毓旭的《一株紫丁香》、高洪波的《彩色的梦》、吴珹的《祖先的摇篮》。
(三)强化诗与画的结合
诗歌与绘画是相关联的。苏轼在评价王维的诗时说,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对于儿童诗出版而言,要充分发挥“画”的功能,做到内容和美感的统一[3]。如果麦文化推出的《孩子们的诗》,邀请了国内二十多位知名插画家为图书中的每首诗绘制兼具美感与奇趣的图画;重庆出版社出版的“最美童诗”系列,在诗与画的结合方面走在了行业的前列。2007年,绘本刚受热捧,编辑团队便敏锐地捕捉到读者审美的发展趋势,在创作“最美童诗”系列的第一本时,大胆采用了童诗绘本的形式,邀请知名画家为每首诗配以一幅精美的手绘跨页平铺图。
(四)重视导读与点评
实际上,导读与点评在一定程度上不是给孩子看的,而是给教师或家长看的。导读与点评很有必要,它们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诗歌。如重庆出版社出版的《最打动人心的童诗》,邀请了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傅天琳为每首诗做点评;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的《给孩子的童诗花园》,附赠了导读手册,邀请了方卫平、林文宝、林焕彰等专家写导读,基于写作角度解析诗歌写作的奥秘,并且还邀请了丁云等特级教师从教与学的角度赏析诗歌。
(五)加强融媒体营销
1.与声音结合。儿童诗是非常适合朗诵的一种文学形式。儿童诗出版可与声音结合,把优美的文字与声情并茂的朗诵结合起来。如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的《一起读童诗》,以二维码的形式,将配音同步于手机系统,以便读者扫码倾听;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月亮小时候是个女孩》,为读者录制了亲子朗诵的音频;重庆出版社依托“最美童诗”系列图书与当地广播电台合作,共同举办了“最美童声诵读最美童诗”公益大赛。大赛分幼儿组、儿童组、少年组、家庭组、双语组等组别,经过网络海选、初赛、复赛和决赛,一轮轮选拔历时半年多,最终选出优秀的朗读者。与此同时,先后推出了“亲子阅读训练营”“名家讲座”“中秋诵诗·中外名师朗诵指导”“赛前导师集训”等系列公益活动,吸引了广大学生和家长的积极参与,推动了儿童诗在读者群中的传播。
2.发挥名人效应。在营销方面,果麦文化成绩突出,其推出的《给孩子读诗》《孩子们的诗》,邀请了国内二十多名知名人士做宣传,包括明星、文化界名人等。并且邀请明星朗读诗歌,利用AR技术,扫码之后不但可以听到声音,还可以看到名人朗读和推荐的视频。这些营销手段对图书的销售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3.利用新媒体进行宣传。融媒体时代,儿童诗出版要多借力对人们生活影响较大的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如微信、微博等。目前,多家出版社在儿童诗营销上都花了心思,如通过名人微博推荐、权威媒体的官方微博、微信推荐等。此外,一些出版社还组织线下童诗分享会、作家进校园等活动,引导小学生爱上读诗、写诗。
五、结语
当前,由于受小学语文教育的影响、畅销品的带动以及出版社考核社会效益占比的优势,儿童诗出版逐渐引起出版社的重视。市面上的儿童诗读物品种日益丰富,图文并茂、制作精美,并且出现了不少体量大的套系。可以说,儿童诗出版整体向着好的态势发展。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未来,儿童诗出版要在内容和图画的质量上多下功夫,要关注语文教育、重视导读等出版细节,充分利用好融媒体发展态势下新的营销方式。
参考文献:
[1] 钟楚.安少社推出李姗姗童诗新作《月亮小时候是个女孩》(试读本) 让成人与孩子一起体味生活的诗意[J].中国出版,2019(17):71.
[2] 张晓晴.儿童诗出版的现状与出路浅析[EB/OL].中国作家网,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0/ 0730/c404072-31803108.html,2020-07-30.
[3] 李云帆.童诗出版如何打好创新组合拳?[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9-08-06(003).
作者简介:江萍(1970—),女,重庆人,硕士,副编审,研究方向:图书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