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忠安
摘 要:日前,我国公路事业如火如荼开展,与社会生活联系密切,公路工程施工质量将直接影响道路交通的安全及使用年限,提前竣工,公路早点投入使用,既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时又节约一定的建设费用。因而,只有合理管控工程进度,严格控制工程质量,方能使公路工程的价值充分发挥,推动国家经济发展。本文基于公路工程进度与质量管理内容,分析影响因素,立足管理问题,构建管控措施,以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为后续公路工程提供理论参照。
关键词:公路工程;质量与进度;管理工作;管理问题;管理措施
众所周知,公路工程的良好开展,需要大量复杂且专业的技术作为支撑,同时,为保证公路工程圆满完成,施工单位还要尤为重视协调质量和进度二者之间的关系,深刻把握影响二者关系的因素,并基于工程问题,构建管控措施,以维系质量和进度两者的平衡,全面规划,达成公路工程经济多样性发展的目标。
1 公路工程质量与进度管理内容
立足于社会生活角度可知,无论是社会的运转,还是人们的生活,都与公路设施密不可分,因而,公路工程建设至关重要,只有在公路质量和使用周期理想的基础上,公路的价值才可最大化发挥,推动经济进步,保证出行安全。在公路工程管理工作中,往往立足于实际,构建便利的交通体系,旨在达成社会和谐和高效运作的目标,同时,在管理中,会对风险因素进行控制,以保证工程如期进行。例如,受建设人员理论、专业和技能的影响,可能无法全面的理解公路施工图纸;受区域政府监管力度的制约,各项政策和要求无法落入实处等,均对公路工程建设有所限制和制约。从公路工程的特点来看,存在周期长、内容杂、覆盖面广的特点,因而,在工程建设中,也无法避免一些安全隐患的存在,影响公路工程进度和质量,对施工主体来说,完全消除安全隐患有一定的难度,但施工主体可从全局观念出发,派遣专业人员,协调部门关系,预测建设问题,全面保障建设人员安全,进而使公路建设按部就班就行,达成施工时间和施工成本相协调的目标,推动公路工程圆满投入运行。
2 影响质量与进度的相关因素
2.1 人员方面
在公路建设中,作为建设的主体,建设人员至关重要,对整个工程影响颇深,因而,施工单位必须明确,为达成优越的建设效果,必须最大程度的发挥人员价值,排除人员对工程的不利影响,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确保公路工程功能。
一是作为施工主体,为保证圆满的完成委派方交给自身的建设任务,需夯实人员基础,要组建业务和素质皆优的建设队伍,定期或不定期构建考察任务,检验人员技术、经验、意识等是否与标准相契合,若存在建设人员无法达成要求的情况,可予以辞退或惩罚处理,在源头上把控好建设人员质量,当然,对于表现出色的建设人员,可结合其表现,适当予以物质奖励,以起到激励效果[1]。
二是构建知识和技能培训活动,并体现培训活动内容的计划性和针对性,优化建设队伍水平,保证建设人员能够在建设实际中,将各项要求和标准严格落实。
三是奖惩机制的构建,毋庸置疑,在奖惩机制的约束下,原本具有上进心的建设人员会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恪尽职守,严谨负责的完成本职的建设任务,而原本懒散、滥竽充数的建设人员,也会开始重视自身操作是否专业、规范,也会兢兢业业的完成岗位工作,整个建设队伍都会发自内心的重视公路工程质量和进度。
2.2 材料方面
众所周知,材料是工程得以开展、公路得以投入使用的物质基础,材料的性能自然是决定公路应用效果和使用周期的关键指标,具体来说,施工主体可从以下几点措施着手,把控公路建设材料。
一是采购环节,施工主体必须委派专业的、有责任的采购人员,要求其凭借自身丰富的采购经验、知识和职业素养,去圆满的完成材料采购任务。在具体的采购阶段,采购人员首先需对现阶段公路建设材料市场行情进行全面掌握,并科学分析,将众多的供应商作对比,选择出诚信、价格、质量和服务均理想的供应商,同时,要选择集中采购方式,获得供应商的折扣和优惠,节约公路建设成本。当然需注意的是,采购人员要依法与供应商签订合同,以免后续出现恶劣事件,便于维权。
二是验收环节,采购材料后,要将材料运抵公路建设现场,在正式入场前期,施工主体需派遣经验丰富的建设人员,进行材料验收,首先,需保证材料具备合格证、许可证,并将材料的数量、规格等参数一一与采购合同作比对,确保材料数量、规格准确无误。为避免材料应用时出现问题,还可抽样检测。
三是存放和领取环节,大批量的建设材料运抵现场后,因无法在短期内完全被应用,因而,需将部分材料进行存放,在存放阶段,施工主体需严格把控环境,选择干燥、通风、温度适中的场所,以免材料出现腐蚀和变形现象,不仅影响后续建设进行,还造成材料浪费,增加资金投入。在领取材料时,必须要求领取人员签字确认。
2.3 设备方面
如果说材料是支撑公路建设的物质基础,那么设备就是推动公路建设的物质动力,因而,要重视设备因素,在开工前期,需检测设备运行状态和应用性能,若设备存在老化和运行风险,需在第一时间,送往维修处,在设备完好、功能正常后,方可将其用于公路建设。同时,在公路建设阶段,也要定期做好设备运维工作,提前防范设备运行问题,若暂时不需要应用设备,需确认其处于关闭状态,并将其放于避光、通风、平整的场所,保证其性能[2]。
2.4 技术方面
公路建设前期,需结合实际,构建技术方案,同时,要组织相关会议,论证方案是否合理、有效、科學、先进和可操作,进而为施工各项技术提供应用指导。同时,针对部分新技术,要反复验证适用性和可行性,避免为公路工程遗留历史问题。
3 公路工程质量与进度管理问题
3.1 质量与进度矛盾问题
在公路工程中,质量与进度往往存在矛盾问题,两者之间难以均衡。纵观公路建设实际可知,部分施工主体为求进度,普遍压缩工期,必然会引发质量问题,公路建设质量难以达成预期目标。总结来说,质量与进度矛盾问题主要体现于公路结构、路基渗水性指标和路基密实度等,由于实际施工无法达成以上指标要求,进而使公路应用周期显著降低。同时,部分施工主体技术落后,也无法胜任公路建设任务,只能敷衍了事,致使公路质量差强人意[3]。
3.2 材料质量问题
在公路建设中,部分施工主体为一己私利,往往选择在材料采购阶段做手脚,与其他单位沆瀣一气,购买低价低质的材料,谋取经济利益的同时,自然威胁了公路质量。具体来说,材料质量问题的出现,原因可归结于众多方面,例如:缺乏细节把控、缺失管理规范和制度、不具备施工经验等,为公路建设埋下不稳定的风险因素。
3.3 管理水平问题
从公路建设队伍来看,团队人员素质制约着管理水平和效果,由于缺失有效的教育活动,导致团队人员并不具备完善的职业素养、技能和道德,进而在监督和管理工作方面问题频发。同时,从公路的建设来看,需要施工团队主体协调配合、通力合作,但受管理人员影响,无法科学指挥团队,致使团队松散,无法发挥出高效稳定的协作效果,使公路进度和质量不相协调,诱发建设问题。
4 公路工程质量与进度管理措施
4.1 完善监督管理体系
在进行公路建设时,监督管理工作对公路建设质量和建设进展影响深远,因而,施工主体要最大程度的发挥出监督管理工作的效用和价值,一般来说,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优化监督管理工作,完善监督管理体系,协调建设环节各要素,圆满完成建设目标。基于公路建设工期长、任务量大、环节众多的特点,公路施工主体可成立独立的监督管理部门,管辖各个管理单位,将管理体系中的相关规定深入落实于各项工作之中,使各管理部门工作均与制度要求契合,各建设人员操作均在体系管控之中,以免在公路建设实际中,出现违规操作现象。同时,管理部门还要重视施工团队协作意识的渗透,推动建设人员通力协作、积极配合,挖掘建设潜力,推进质量和进度的和谐统一[4]。
4.2 优化管理技术层次
公路建设对技术要求较为严苛,由此可知,技术层次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公路建设进度和质量,总结来说,技术层次的提升可从以下方法着手。首先,施工主体应与时俱进,革新技术,并在建设实践中,验证、调整、完善和优化技术,使技术能够发挥出更加理想的实践效果。同时,施工主体需强化人才引进力度,培养专业人才,协调人才和技术的关系,保证管理和施工工作效果,构建强悍的技术队伍,保证建设进度,优化建设质量。
4.3 推进材料控制工作
作为公路质量和进度管理工作内容中的关键内容,材料的控制尤为重要,因而,施工主体要在掌握造价成本的基础上,选择出性能最优的建设材料,保证公路安全和性能。同时,施工主体要将安全管理意识深入渗透于团队上下,要求管理人员秉持安全管理理念,严格审查建设环节、材料,并详细掌握供应商情况,保证材料能够稳定供应。若在建设中,材料出现质量问题,需严格追责。另外,要定期做好材料检查,保证生产稳定[5]。
4.4 基于计划,把控工期
在建设公路前,需勘察建设现场,了解地质地形,整合数据信息,进行归类分析,构建建设计划,并依据计划,划分建设工期,计算工期工程量,进而安排建设人员工作强度。同时,施工主体要考虑环境影响,构建预警方案,合理选择施工方法技术,助推公路建设圆满进行。
5 结束语
总之,在公路建设中,质量和进度二者之间存在统一又矛盾的关系,深刻影响建设成效。因而本文基于进度和质量管理内容,从影响二者因素、管理問题出发,构建管理措施,以实现质量和进度的协调统一,推动公路建设圆满完成,进而为后续公路工程提供参照。
参考文献:
[1]刘小川.公路工程管理中质量与进度的合理管控[J].交通世界(工程.技术),2015(7):44-45.
[2]范宁宁.公路工程管理中关于质量与进度管理的思考[J].科技创业家,2013(15):32.
[3]谭新锋,殷文俊,黄润吉.公路工程管理中关于质量与进度管理的思考[J].商品与质量,2015(4):186.
[4]刘花,薛卫辉.公路工程管理中的质量与进度管理[J].工程技术(文摘版),2015:224.
[5]刘平.公路工程管理中质量与进度的合理管控初探[J].建材与装饰,2018(13):267-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