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医药文化学》的线上教育课程创新研究与实践

2021-09-10 07:22洪蕾杨艳梅朱萍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1年17期
关键词:中医药教材课程

洪蕾 杨艳梅 朱萍

摘要:《中医药文化学》的线上教育课程建设,首要保证内容的专业学术性与权威性,兼具教育性与科普性,不忘思政性,同时满足社会普适性需求,打造一个集教学教育、服务社会、文化传播为一体的《中医药文化学》线上教育平台。

关键词:线上教育;中医药文化学

信息时代网络越来越改变人们的生活与学习方式,尤其是2020年疫情突发,在全国“停课不停学的日子”从小学到大学的网上教学改变着全社会的学习习惯,线上教学成为必不可少的途径与方法。但是线上教学并非简单的将线下课程搬到线上,教育的基本功能、学习者的兴趣吸引与方便性、乃至教学改革都需要下功夫,网上学习是一个融合多功能教学教育、服务社会、文化传播的平台。

一、《中医药文化学》线上教育内容的学术性与权威性体现

近百年来“西学东渐”与清朝政府半殖民状态在卫生健康领域的影响,中国医药学随民族兴衰受到冲击与质疑,紧接其后的北洋政府“教育漏案”、国民政府“废除旧医”为全社会对中医药认识刻记下深深烙印,直至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关于中医药废存之争暂时搁置。伴随西方西方教会医院在全国蓬勃发展,中医药主要以民间形式存在,直至全国解放后这场旷日持久的废存之争,依然故我的继续,直至今日仍有反对中医药声音络绎不绝。这是历史的客观与必然。而中医药行业在这场旷日持久的废存之争中,针对办学权、办医权、话语权耗费大量精力。而对中医药自身文化优势与跨越时空几千年的特色研究投入精力不足,2010年国家将中医药文化学纳入二级学科建设,开启中医药发展新的里程。近十多年对与中医药文化的认识,即便是在业内也未达成高度一致。由此《中医药文化学》线上教育的学术性与专业性体现,还需要从历史唯物客观立场解释,同时还面临着权威性挑战。线上教育不仅仅是线上的课程打造,更是课程本身全方位建设。只有具有客观学术依据与一定权威的线上教育资源,才能让课程有生命力。

(一)历史唯物客观的立场

中医药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一脉相承,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相应历史节点的考古物证证明着当时的社会文化现象。当周朝“礼崩乐坏”掀起百家争鸣的文化大讨论,不仅仅奠定中华民族文化基础,也奠定医药学文化基础。尤其是西汉后期董仲舒“天人三策“决策了民族文化走向,此期的汉代画像石如伏羲女娲交尾圖、董永孝父、还原生前场景的厚葬、王母娘娘仙界等等直观展示着未丗多生、优生、在世养生、去世事死如事生、来世成仙再生的社会思想,再有文献记载,如闻一多《伏羲考》、《韩非子·五蠹》、董仲舒《春秋繁露》之类,无疑汉代画像石是展示西汉后期到东汉生命文化最直接的铁证。这也是《中医药文化学》线上教育课件、微视频展示的内容,以此保护课程教育内容的客观依据,以考古文物与文献体现学术性,结合中医奠基之作《黄帝内经》原文所展示的文化思想,让学者心中有数,保证线上教育科学性、学术性、专业性。

(二)专业学术权威的立场

线上教育专业学术的权威性,需要教育行业与本行业内的认可度争取。不能一蹴而就,而是多年教学工作的积累。

1、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

当本门课程纳入国家二级学科建设,“十二五”期间本课程2013年获得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称号,在“爱课程”网、中国网络电视台及网易等3个网站以“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形式免费向社会开放。

2、《中医药文化学》全国高校十三五规划教材主编

2016年主编全国高校《中医药文化学》十三五规划教材,教材使用单位渋及香港大学与台湾大学。今年《中医药文化学》十四五规划教材编写在即,同样在我们的争取之列,同时申报线上一流课程为《中医药文化学》的线上教育课程的权威性继续努力。

3、线上教育微视频出版

线上教育必然需要制作大量微视频,为了满足课前与课中学习,依据教材各个章节,通过多年积累我们拍摄了71个学习微视频;为了保证课后问题复习我们又拍摄了81个学习微视频,而这81个微视频以“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药”为题名获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网络出版,(出版号978-7-89461-120-8)。

4、制作软文化硬表达教具线上与线下展出

针对中医药术数文化,与企业合作创作“中医药术数文化雕塑群”,将软文化硬表达,形象生动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不仅开发了教学道具,并参加2018年在国家历史博物馆的大型科普活动展览;在2019年全国文化精品评奖活动中荣获“第一名”奖励。教具使用在教材第六章,实现软文化硬表达。并在线上展示,线下陈列。

二、《中医药文化学》线上教育内容的教育性与科普性体现

线上教育内容的教育性在满足课程教育同时、从对文化课程理解与文化的普及性角度考虑,立足教授给与知识考虑,给出教学资源是否便于理解、从学习方看给出的教学资源是否有意思、不枯燥、喜欢学习,必然带出本课程文化普及的科普性。

(一)保证线上教育学习体系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线上教育依据教材章节分别给出教学日历、大纲、PPT、微视频、课后小结内容,保证课程教育完整体系,让学习者通过这些资源对本课程达到基本认知。而在PPT与微视频制作中注重学术专业性与科普性结合,PPT图文并茂、微视频声情并茂完成基本学习内容。

(二)建立学习园地扩充学习外延

线上教学不是单存的线下课程上网,需要给学习者提供可以链接的相关知识。

1、本课程文化园地

将本课程线上博物馆、教师上电视的相关文化节目、学生线下博物馆活动、本课程主持发表的巴渝特色中医药文化故事进行展示,线上线下融为一体,增加学习者参与感。

2、本课程特色园地

展示本课程获得荣誉与承接的相关中医药文化任务与在全国学术交流中的活动记载,让学习者认识平台与平台影响力。

3、本课程教改园地

展示本课程出版主编教材、实验室教具、主编著作与全国高校的学术交流状态,加强学习者对平台与平台影响力认识。

三、《中医药文化学》线上教育内容的教育性与思政性体现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

中医药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是中华文明“道器并重”的载体,《人民日报》(2015年03月25日)指出:中医药学把中华优秀文化与健康维护的实践有机结合,升华了中华文化内涵,形成鲜明的中医药文化特色。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宝贵资源、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西文明对话窗口、是传统知识创新的优势领域、是维护民众健康的不竭动力。我们以六个“医”为题,拍摄微视频,实现教育与思政同向并行,落实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

以“仁医”为题展示仁心仁术“讲仁爱”、以“相医”为题,展示悬壶济世“重民本”、以“时医”为题,展示审时求真“守诚信”、以“大医”为题,展示扶正祛邪“崇正义”、以“和医”为题,以平为期“尚和合”、以“美医”为题,展示美美与共“求大同”的文化特色,形成中医药“六个医”思政文化特色。

四、《中医药文化学》线上教育课程的社會性与普适性体现

文化的功能在于“观人文以教化天下”,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中医药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钥匙,更兼有民族文化复兴重任,《中医药文化学》已经不是简单的教学课程,更需要关注文化的社会性与普适性。更好地发挥线上教育功能成为课程建设的关注点与努力方向。

(一)满足校内与校际间教学功能及教师培训

线上教学自然是本课程的线下教育延伸形式,精心打造更需要分享,在满足本校教育与相关学校的共享外,还可以以教材参编单位互通做为教材编写单位教师培训共享的教学资源。

(二)满足社会学习中医药文化的人群需求

全民大健康是国家战略、中医药是其中优势,中医药文化社会普及势在必行,当我们自己学生学习过程中,更多的家长也参与其中,并且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中中小学师生、家长都因此受益,成为全社会学习平台。

(三)参与政府培训任务扩展线上服务能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指出:“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对于坚持中西医并重、打造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卫生健康发展模式,发挥中医药原创优势、推动我国生命科学实现创新突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促进文明互鉴和民心相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政府加大力度对基层中医生、西学中医生培训,本课程积极参与其中无疑是增加线上服务能力。

(四)参与企业培训任务扩展线上服务能力

我国三级健康卫生网络,基层医生落到乡村,许多药企也将网底医生培训纳入其中,同样需要中医药文化普及,本课程融入其中,同样发挥本课程线上服务能力。

综上,线上课程建设需要全方位,守住教育教学理念,突破原有的校园概念,走向社会服务全社会经济文化建设。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洪蕾(1958-),女,重庆人,重庆医科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医药文化学,《黄帝内经》

通讯作者:杨艳梅(1986-),女,重庆人,重庆医科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医药文化学,中医临床基础

项目:2020年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基于《中医药文化学》的线上教育课程创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编号:101。

猜你喜欢
中医药教材课程
教材精读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中医药走遍全球再迎变革
首部中医药综合性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诞生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屠呦呦获奖向世界证明中医药价值
自行车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