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乡土地理的高中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2021-09-10 22:36叶芳菲
高考·上 2021年2期
关键词:实践创新能力乡土地理高中生

叶芳菲

摘 要:乡土地理作为高中生学习“身边的地理”的重要素材,可以有效培养高中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本文从人教版必修一(新版)和必修二(旧版)教材中挖掘可以与乡土地理相融合的课程资源,探究融合乡土地理的高中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乡土地理 ;高中生;实践创新能力

一、实践创新能力和乡土地理

实践创新能力作为中国学生六大核心素养之一,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为了落实课程标准和提升中国学生核心素养,高中地理学科需要关注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地理实践力作为四大地理核心素养之一,亦是指明这方面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教育部颁布的2017版新课标中指出:“乡土地理教学是高中地理教学的一部分”[1],明确提出高中地理教育要重视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建设。作为高中生身边较为熟悉的资源和环境素材,乡土地理的融合不但能丰富地理课程内容,更能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地理知识,在实践中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提升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家国情怀和正确的人地观念。

二、融合乡土地理的高中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一)乡土课程资源设计开发

众所周知,乡土地理是区域地理中富有地方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部分老师会把乡土资源与区域知识相结合。但笔者发现,除了区域的部分,乡土地理和其他地理内容也能进行融合。以人教版两本除区域地理(必修三)外的必修教材(必修一为新版教材,省略教材内已有的乡土素材活动;必修二为旧版教材)为例,笔者结合我市(福建省莆田市)及我校(莆田擢英中学)的地理资源进行了考察、调查、实验、观测、专题研究等类别的乡土课程资源的设计开发。

一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观察校内太阳能供热系统 1.把校内的太阳能系统作为地理学习资源,观察、了解太阳能供热系统的工作过程和工作原理

2.做好当天的观察记录

3.几个月后再次组织学生进行观察,了解不同季节太阳能供热系统受热板部分角度的变化带来的供热效果不同,拓展地球运动的知识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大气热力环流 考察城区气温和郊区气温的不同 1.本校所在的位置在城区中心,可作为典型的城区地区的代表

2.连续几天在规定的时间内,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早、中、晚的气温测定,做好记录并求平均值

3.周末,寄宿生(一般为校区的孩子)回家进行早、中、晚气温测定,做好记录并求平均值

4.小组代表进行交流展示,解释该现象的形成原因,形成报告

一 3.1《水循环》:水循环的过程和地理意义 “海绵校园”考察活动 1.本校有雨水花园、植草沟等具有代表性的“海绵体”,根据其具体的分布位置,设计考察路线和考察点。

2.课前让学生先调查“海绵城市”“雨水花园”等相关的知识,课中让学生对实地进行观察,并通过问题链的设计,让学生了解校内的水循环环节及各个环节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

3.观察学生的过程性表现,做好评价。

3.2《海水的性质》:海水的盐度 “秀屿东峤盐场”研学活动 1.莆田盐场所在地莆田市秀屿区东峤镇环境优越,有740多年的产盐历史,是很有特色的研学地点。

2.通过亲临盐场了解制盐历史和制盐工艺,在实践中学习有关盐场的分布、晒盐等相关知识点;通过走访考察莆盐文化园,了解制盐产业的发展。

3.通过分享交流,让“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理念深入人心,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对人地协调观的认识。

二 1.1《人口的数量变化》;1.2《人口的空间变化》 小区(乡、镇、街道)人口调查 1.结合近段时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随本辖区内人口普查的工作人员一同走访了解学生所居住的或者熟悉的小区(乡、镇、街道)的人口分布情况。

2.訪问调查邻居家近几年的人口数量变化情况及具体原因,总结身边的人口数量变化和空间变化。

3.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念。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问题研究《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 学校周边地区或居住地内部空间结构形成和变化的专题研究;居民居住点选择的调查 1.寄宿生主要调查学校周边的空间结构变化:通过查阅资料、走访当地居民,了解各类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的原因和变化,重点了解地租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了解居民对居住地的喜好,思考影响住房位置选择的主要因素。

2.通学生(以城区学生为主)主要调查居住地周边的空间结构变化;了解居民对居住地的喜好,思考影响住房位置选择的主要因素。

3.形成调查报告。

4.班级内分享交流,师生共同总结知识结构

3.1《农业的区位选择》 地理园的农业种植试验 1.从网上购买哈密瓜、木瓜的种子,在校地理园里进行种植。

2.引导学生在本学年内进行观察,分小组轮流进行观察记录:记录哈密瓜“水土不服”的现象,并分析各种现象所对应的原因;记录木瓜的生长情况,了解木瓜的生活习性。

3.总结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复习农业的区位选择。

二 4.1《工业的区位选择》;4.3《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新工业区 莆田市工业区研学活动 1.带领学生到莆田市内具有代表性的工业区进行为期一天的研学活动,地点包括:华林工业区、电商城、莆田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珠宝城、电子城、红木家具城等。

2.通过走访、调查,了解影响不同工业区的区位选择因素,了解部分工业区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特点及背后的原因。

3.形成调查报告或手抄报等,以小组的形式上交,在班级内进行展示交流。

5.2《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 莆田市交通运输变化的专题研究 1.在机房内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近几十年来莆田市交通布局的变化;商业网点的变化。

2.课后分组分年代手绘交通线路分布图;在教室张贴展示。

3.周末由教师带领小组代表走访相关交通部门的工作人员,如火车站、汽车站工作人员及交警等,形成调查报告。

4.小组代表把调查结果在班级进行交流。

(二)安全、高效的组织地理课堂内外的活动

纵观上述乡土地理的课程方案,源于教材内容又高于教材内容,通过指向明确的多种形式活动的开展,使学生不再被困于填鸭式的课堂,不再禁锢他们思维发展,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进而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各种活动的开展,安全是首要前提,教师前期对活动的策划和准备显得尤为重要,在活动开展前后及活动过程中都应该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才能保障此类活动的稳步推进。其次,由于活动时间长短不一,或以课时计算,或以午、天来计算,或以学期、学年来计算,活动开展是否高效也决定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程度。尤其是有些研学类的活动,持续的时间久,参与的人数多,在教师数量不多的情况下,不少不够自律的学生可能把研学当成了单纯的游乐活动,达不到教师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对活动流程进行精心策划和组织,让“人人有事做,时时有任务”,推动活动更为高效的开展,达到能力培养的目标。

(三)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学习共同体

传统课堂中倡导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式,融合乡土地理的课程活动开展时可转变这一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学习共同体。因学生对乡土地理的内容较为熟悉,他们完全可以自己来主导活动过程,以小组长或班委为充当小老师的角色,教师角色也转变为“学习者”,不要轻易告诉学生“是什么”,“为什么”,应该要和学生共同去观察、去发现,必要时甚至要表现出“问题学生”的一面,从学生的视角多发问,用问题导向推动学生的实践研究。当然,这里所说的学生主导不是完全不受控的随意导向,是以教师精心设计活动过程,对任务进行提前布置和明确分工为前提。

(四)重视评价和反思

任何活动的开展均应该有计划、有总结,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也不例外。总结中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即通过活动,学生是否学到知识,是否提升能力,是否达到活动目的,特别是活动过程中的表现性评价,多方位多角度跟進式的评价,聚焦学生高层次学力状况的思考、判读和表现能力[2];也包括教师对该活动的反思,只有不断反思活动开展过程中出现的优、缺点,才能不断改进和完善活动的形式和内容,让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乡土地理实践活动得以健康有序的发展。

结语

浓厚的乡土特色不仅符合学生发展的个性化需求,提高地理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更能极大程度的助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依照课程标准的要求,适当的融合乡土地理素材,补充和完善现行的地理教学资源,优化地理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体力、智力、情感、意志、习惯、态度、品质等方面的多重发展,值得一线老师根据实际乡土资源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和创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谢利.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的表现性评价量表设计[J].地理教学,2020(19):47-49

本文系福建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研究课题《乡土地理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课题编号:MJYKT2019-267)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实践创新能力乡土地理高中生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20年7、8期合刊
“常微分方程”课程教学中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基于CDIO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导向的离散数学课程的改革研究与探索
依托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探究
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初探
中国出了本(高中生)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利用
乡土地理在高中地理三维目标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