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艳
【摘要】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阅读教学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赫尔岑说:“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新课标也对此提出要求:要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阅读能力在语文学习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阅读能力高超对高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大有好处,同时它也是衡量学生综合语文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本文就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提出了几点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快速阅读,能力,策略
教学新大纲对高中阅读提出了提升浏览能力,可以根据需要收集材料的具体要求。这也是对高年级阅读的一个整体要求。快速阅读已不罕见,我国古代更有“一目十行”的说法。虽然不排除有夸张成分,但起码说明古人早已发明出这种阅读方法,并运用到了实践当中。快速阅读与诵读和默读都有区别,诵读讲究“读”,要求学生大声,清晰地朗读出来;默读注重“默”,学生不出声,凭眼睛获取阅读内容。而快速阅读则是“快速”和“阅读”两不误,既讲究速度,又要求学生在其中攫取知识。快速阅读适应了当今人们快节奏的生活环境,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对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1.整体阅读,快速浏览
在阅读一篇文章时,教师要要求学生正确地、快速地阅读,尽量避免逐字逐句的情况,要形成以短语或句子为单位快速阅读的习惯。逐字逐句地阅读可能会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内容,但它迟缓不说,更是大大耗费了仅有的时间。所以学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双眼快速浏览,尽可能多地扫视文字内容,并在大脑中快速地反应出其所代表的意义,提高认知能力。在此方法实施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说明逐字逐句阅读和快速阅读的区别和门径,有的学生在刚刚接触快速阅读时可能有轻微抵触情绪,那是因为在此之前他(她)没有在短时间内阅读体量如此大的内容的经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适时地调整训练强度。比如一篇3000字的文章,在最初时教师可以给学生20分钟的时间来完成阅读,并了解文章大意及中心思想,如果学生普遍反应时间紧张,不能完成问题,教师就可以适当地增加5分钟,不要给学生太大压力;倘若大多数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阅读任务,并解决了问题,那么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练习几篇后,缩短阅读时间。在快速阅读时,学生的大脑和眼睛都处于高强度工作中,一分一秒地缩短或延长都对学生有很大影响,教师要严格把握时间,尽量避免在阅读中时间对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学生要培养整体阅读意识和快速浏览的能力,整体阅读意识地提高对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2.扩大阅读量
扩大阅读量是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会随着阅读量的不断扩大而逐渐加深阅读的熟练程度,提高阅读技巧。在语文日常教学中,除课文之外,教师可以帮助学生选择课外阅读的内容,为学生做一个整体规划。充分利用早读时间,把阅读内容放在每一节早读课上。高中生的阅读题一般以议论文为主,教师就可以选择一些观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严密,能够以理服人的精彩的议论文作品,如鲁迅的《论峰塔的倒掉》、《论照相之类》和季羡林的《谈礼貌》等。还可以选取课外报纸上比较具有借鉴性的议论文作品,教师可以让学生把精彩的部分摘抄下来,专门准备一个本子,利用早读课或课间零碎的时间进行翻看。教师也可以在每周的语文课上留出三十或四十分钟让学生对陌生的文章来一次快速阅读,学生念出声也好,静默也好,都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扩大阅读量有利于提高阅读效率,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阅读,减少耗时。
3.不动笔墨不读书——圈、点、画
有的学生在读书时,双手习惯性地解放,为了读而读,这种方法对于提高快速阅读能力是没有益处的。通常学生一遍读下来,只会了解一个大致意思,如果问他文中的问题,则很大概率上答不上来,支支吾吾。要想读了一遍不“白读”,教师就要督促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随看随画,随看随圈。对于学生自认为的文中的关键词,点题句,都可以画下来,而对文中的疑点,则可以打一个问号,或者是阅读到某个地方,特别有感触,就可以在旁边做批注,还有就是如果遇到特别精彩的语段,只要不是在考场上,就可以摘抄下来。在阅读前先看一遍问题,带着问题去阅读,更有利于提高阅读效率,对于第一遍阅读没有解决的问题,就可以进行第二遍阅读,一边看一边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对于做选择题后面的问答题很有帮助。
結束语: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教师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然而,培养能力的方法繁多,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切忌虚空缥缈,不切实际,要脚踏实地做好教学工作,在工作中一步步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素养,尽量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活泼的课堂,让学生体会到语言学习的乐趣。同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提高阅读的效率和质量,提高快速阅读能力都有重要作用。而快速阅读能力的提升,对于高中生整个语文学习都有益处。
参考文献:
[1]赵锋;浅谈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J];中小学电教(下);2011年01期.
[2]孟宪华;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阅读能力[J];现代交际;2010年08期.
河南省永城市第三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