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运动员心理素质培养策略

2021-09-10 07:13张兰
当代体育 2021年20期
关键词:心理素质身体素质运动员

张兰

心理素质训练在体育竞技中的作用已被广泛认可,其在比赛中所起的作用,已越来越引起广大体育教师的高度重视。体育竞技不仅是体力和战术的较量,更重要的是心理素质的抗衡。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一些体育尖子在身体素质和技、战术等方面差距日益缩小,从许多势均力敌的重大比赛中可以看出,青少年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心理素质往往是决定比赛胜负的关键。

1 加强青少年运动员心理素质培养的作用

青少年运动员身体素质的提高,技战术水平的进步,是需要长时间、系统的训练才能实现的。而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水平,也绝不是在短时间内可以看到明显效果的,往往要经过长期培养和训练,甚至是伴随整个运动生涯。进行心理训练的主要目的,就在于青少年运动员能对不断变化的训练和比赛条件以及千变万化的外部环境很快适应,就是要经受得住各种因素的干扰。遇强不馁,遇弱不傲,遇难不惧,能在复杂的环境下保持心理的稳定性、准确性、敏捷性和灵活性,只有具备了这些心理素质,才能保证正常或超常发挥技术水平。

一个青少年运动员竞技心理素质对其在比赛中的成绩有很大影响。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在高水平的运动比赛中,运动员身体素质和技战术水平相当时,竞技心理素质对比赛结果有70%-80%,甚至90%的作用。这也是我们常谈的“比心理”。在实际生活中,许多很有潜力的运动员却始终不能创造优异成绩,究其原因就在于他们平时忽视心理训练,以致于关键时刻功亏一篑。美国著名跳水运动员洛加尼斯在汉城奥运会的跳板预赛中,头部撞板受伤后,仍能镇定自若,情绪稳定地继续参加比赛,并最终获得冠军。这足以说明了他除了具有高超的技术外,还具备了优秀的心理素质。我国田径运动员邹振先、王军霞,乒乓球运动员邓亚平,围棋运动员聂卫平,排球运动员郎平等也都是一些心理素质过硬的运动员,他们越是在关键比赛中越是能创造优异成绩。由此可见,运动员除身体素质,技术战术训练外,心理素质训练尤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 青少年運动员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策略

2.1 加强青少年运动员心理素质培养体系构建

在我国传统青少年运动员培养体系构建环节,教育者过分强调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运动水平,忽略了心理文化知识普及,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青少年运动员心理素质教育培养。心理素质的综合发展要以一定的文化底蕴为教育基础,失去文化理解的心理素质教育只是空谈。应改革青少年运动员培养制度,构建基础文化教育保障体系,将运动员文化教育水平能力纳入对教练和运动员的考核体系中,保证运动员的文化课程学习时长。此外,还应加速青少年运动员心理素质教育体制的改革,不断推进“体教融合”,优化体育学校教学条件,提高师资专业水准。一方面,应加强教练的心理健康知识培训水平,提供良好的青少年运动员心理健康培养环境,规划符合青少年运动员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的训练项目,创建和谐的训练氛围。另一方面,设立运动员心理健康咨询室,定期开展青少年运动员心理健康知识主题讲座。学校可以雇佣专业心理辅导人员,为青少年运动员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他们排解心理问题,学会自我调解。

2.2 创造青少年运动员心理素质培养的家庭环境

家长要重视对青少年运动员心理素质培养的家庭环境,在日常生活中尽量保证家庭的结构完整与氛围和谐。作为运动员的“生活教练”,家长要注意自身形象,其言行举止每时每刻影响着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健康成长,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运动员的主观思维。

此外,应合理利用网络进行青少年运动员家庭心理健康辅导,家长要正视网络心理健康教学,不要一味地抵制互联网信息交流。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家长仅着眼于青少年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及专业成绩,忽略了其心理健康辅导教育。这些家长对网络还停留在“打游戏”的理解环节,认为网络就是用来玩的,会影响青少年运动员的日常训练。家长长时间的认知偏差对青少年运动员造成了极其不良的心理健康影响,导致青少年运动员对网络信息应用产生了怀疑,忽略了自身心理健康状况,甚至影响了个人行为方式。因此,家长要树立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基于现代化网络信息平台,结合学校建立青少年运动员综合信息档案,对青少年运动员的综合信息及心理健康进行汇总,及时疏导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青少年运动员,创造良好的心理健康网络学习环境。

2.3 实现青少年运动员心理素质培养自我调节

在青少年运动员素质培养教育中,应提高对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调整培养观念,帮助青少年运动员理解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提高青少年运动员对于社会的适应能力;帮助青少年运动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练可以通过队会、谈话等方式,对青少年运动员进行思想引导,使其有一个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个人前途及学习生活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在日常生活训练过程中,青少年运动员如果发生心理波动,要及时与教练进行沟通交流,或者多找朋友倾诉,以发泄积郁情绪。教练应鼓励青少年运动员进行自我娱乐,防止心境压抑,培养其自我调节能力;敦促青少年运动员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丰富人际交往,锻炼意志品质,塑造健康人格,全面完善个人心理素质。

2.4 青少年运动员心理素质培养调控方法

2.4.1 心理放松法

心理放松法主要分为渐进放松法、自生训练法、沉思法和生物反馈法,其关键在于将心理机制辅导作为教学核心,通过控制焦虑和释放压力,帮助青少年运动员学会放松精神和躯体,实现压力调控和心理健康干预。利用心理放松法进行青少年运动员心理素质培养时,需要引导青少年运动员深呼吸,达到放松和缓解紧张焦虑的目的;模拟在比赛环境下进行放松,使青少年运动员意识到自身紧张的信号,使身心出现一种放松反应;在青少年运动员过度紧张时,可播放轻松、节奏慢的音乐,平复激动心情。

2.4.2 想象练习法

人类大脑具有强大的重复功能、阐释功能和强化功能,能够对重要的体育程序和技能进行存储。在利用想象练习法进行青少年运动员心理素质培养时,应选择在安静的、不被打扰的地方,使青少年运动员调整到最舒服的姿势,在身体得到完全放松后开始想象练习。青少年运动员可以选择不同的画面和影像,在大脑中尽量详细地描画它,想象自己置身于选定的运动场景中,从“观望者”逐渐转化成“表演者”,更换场景后再重复这个过程。想象练习法通过在内心演练或想象的心理练习,对青少年运动员技能学习效率和使用效率起到促进作用,有助于其复习确认技战术、缓解压力、稳定情绪、提高注意力和增强自信心。

2.4.3 自我暗示法

自我暗示法是提高青少年运动员自信心的一种重要认知策略,既可以是言语形式,也可以是思想形式。自我暗示的内容包括与技巧有关的话语、鼓励的话语及可以改变情绪的话语。自我暗示法通过建立自信心来提高个人技术水准,使其集中注意力。青少年运动员利用默念套语的方式进行自我心理暗示,如“我没问题的”“我可以的”等,或回忆技术动作,能够加深对比赛技战术的理解,树立自信心,调整好自己的情绪,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

良好的心理素质并不是天生的,它需要运动员在身体素质与运动技能的提升过程中同步发展。在进行青少年运动员心理素质教育培养时,教练要通过正确的方式,积极引导青少年运动员认识自己,及时疏导不良情绪,增强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承受能力。

(作者单位:兵团竞技体育运动学校)

猜你喜欢
心理素质身体素质运动员
我最喜爱的运动员
本期话题:如何有效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针对性身体素质训练在标准舞技术中的应用
浅谈心理素质课程的重要意义
锻炼
新发现
幼儿心理素质与良好行为习惯、问题行为的关系
地方高校学生干部心理素质提升探析
运动员
思维擂台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