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研究

2021-09-10 05:43张泽南陈雲
科技研究 2021年20期
关键词:优化建议就业大学生

张泽南 陈雲

摘要: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岗位需求出现了多元化,在部分岗位当中出现了“招工难”、“用工荒”问题,另一方面又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择业难”等社会现象,这些矛盾性社会现状的核心来源于择业价值观的错误引导所造成的。因此,本文通过对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进行研究,能够很好的在价值观念的形成,以及教育规划的实践和教学培养的责任意识上进行完善,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对就业环境改善做出贡献。

关键词:就业;大学生;择业价值观;优化建议

一、引言

伴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人们对于物质文化水平有了更好的要求,在就业认识上出现了新变化。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发展的重要人才保障,是推动国家经济建设的核心基础。因此,大学生的择业问题不仅仅是大学生个人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家庭问题、社会问题。

职业观点的形成是与时俱进的,来源于人们对于社会的基本认识,同时也会受到市场因素的影响。在面对当前就业环境当中的“就业难”、“求职难”等问题中,以及在用工市场当中的“用工荒”、“用工难”的矛盾性问题,本文对大学生的择业观点进行研究,能够很好的通过择业观点的新认识,使大学生在提高自我、不断完善自我的前提下,获得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勇气,明确地对自己的未来发展获得清晰规划,在不断地择业实践中完善自我。

二、相关概念阐述

(一)择业观

择业主要指的是个人在社会当中,寻找到符合自己能力、理想的工作过程,并且在社会体系当中,把具备劳动能力的人引导到相关岗位中,使个人通过择业获得发展、成长,满足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需求。这种基本观点是融入了社会环境、教育背景和就业机制为前提下,求职者对某种职位的态度、认知和期望,表达了求职者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

在当前社会环境当中,大学生的择业观主要来源于大学生的个人因素以及大学生择业观的形成过程,并且以大学生择业观中的价值取向为基础,展现了大学生择业观的时代性、主体性、差异性等特点。因此,大学生在作为社会人力资源的重要保障为前提下,要通过多方途径努力让大学生产生正确的择业观,防止走上歧途。

(二)习近平对大学生择业价值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考察时强调“当代大学生要心存远志,同时要脚踏实地,勇于到基层、一线、艰苦地区去,把自己的人生路走得稳、走得扎实。”不可否认,就业是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在对待大学生就业问题中,应通过有关部门的引导,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给予支持,对就业困难毕业生进行帮扶,着力打造良好的青年就业环境,搞好职业化技能培训,完善就业失业保障体系。对大学生就业、退伍军人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等问题进行重点工作。

三、新时代我国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现状

(一)大城市观念及效应

据统计,约百分之六十的大学生在择业问题上,更会倾向于去大都市寻找工作。潜意识里认定大城市具有更多的机遇而忽视了其竞争巨大的现状。对于一些中西部地区和欠发达的三四线城市,很多大学生就不愿前往。这种择业观逐渐导致部分城市人力资源过度饱和,而部分城市则产生了用工“真空”的问题,严重导致了经济发展不平衡因素。在择业问题上,大学生也没有很好的结合自我目标和社会需求,难以将个人的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

(二)缺乏责任担当感

在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选择已经不再是养家糊口的唯一途径,更多的是个人价值的表达方式。受传统家庭因素影响严重,择业往往存在着“慢就业”、“懒就业”的问题。错误的择业观,导致很多大学生在毕业之后往往是先去旅游、谈恋爱、玩,而没有认识地考虑工作,昏昏噩噩地生活,不断在逃避社会现实。

四、新时代我国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优化建议

(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价值观

伴随着社会时代的不断进步,在大学生择业工作中也出现了很多新的变化,这些新变化就是工作已经不再是养家糊口的唯一方式,二是实现大学生个人成长、自我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样的大背景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大学生职业生涯当中是十分必要的,给予相应的就业择业保障,包括费用减免、补贴补偿机制等相关内容,助力新青年承担起肩负国家发展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

(二)将职业规划与专业教学相结合

大学生的培养离不开学校的教育。高校在对待大学生择业的培养当中,要通过增开和完善相应的择业课程,使大学生获得择业的正确认识。把择业思想融入到课程教学当中,使大学生在择业问题上获得清晰规划,着眼于自身实际情况,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当中,将大学生培养成社会实践的重要推动者。

(三)培养大学生社会担当勇于创新精神

对于每一个工作岗位和从属行业来说,这也是一个创新发展的核心问题。在大学生择业问题的培养当中,要让大学生在实践当中认识到个人的价值,通过职业发展规划,使大学生能够很好的將个人目标与实践目标相统一,脚踏实地的去完成自己的理想。通过对大学生企业家精神的培养,也能够为未来行业推动、市场规范化发展做好铺垫。

五、结论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因素,而个人在离开校园之后,首先面对的就是工作问题,而工作往往成为一个人职业发展、经济改善的重要途径。因此,本文通过对大学生择业观念的研究,以教育引导的方式,动员多方力量助力大学生认识自己,从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将个人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当中。

参考文献

[1]刘洋,韩雪峰.辽宁高校大学生择业影响因素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307-314.

[2]应倩蕊,尕藏才旦.西藏少数民族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现状调查研究[J].西藏教育,2020(5):6-10.

[3]齐春媚."双创"背景下大学生择业观存在问题探析——以衡阳师范学院为例[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20(1):16-16.

[4]尹琳,许林,谭园园,等."考证热"现象背后的大学生择业取向研究——以河南大学民生学院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20(18):71-73.

[5]晏然.实用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择业观的冲击及应对[J].法制与社会:旬刊,2020(18):2.

作者简介:

张泽南(2000.03—),男,福建省泉州人,宁波市海曙区宁波财经学院,会计学专业,本科生

陈雲(2001.11—),女,福建省平潭人,宁波市海曙区宁波财经学院,会计学专业,本科生

猜你喜欢
优化建议就业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关于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建议
我国基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构建的意义
浅谈金华EMS网运能力优化建议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