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信念教育视野下的大学生传统文化缺失现象调查及应对研究

2021-09-10 05:43:12王雅琪
科技研究 2021年20期
关键词:理想信念教育大学生

王雅琪

摘要: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理念信念教育存在的契合性,通过对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现状与理想信念教育现状调查和分析,研究以中国传统文化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

关键词:理想信念教育;大学生;传统文化缺失;现象研究

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想建设的战略任务一以贯之”,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习近平总书记又指出: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从习近平总书记的精辟论述中,可以看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重要作用。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理念信念教育的契合性

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价值引领的重要资源

优秀传统文化,源自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发展长河,交融于民族血脉是中国人民生生不息、奋发自强的精神动力,是助推中国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千古传世名言警句,充分反映了传统文化里饱含的经国济世、报国为民的理想信念和为了理想信念而具有的公而忘私不畏牺牲的奉献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深厚而博大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既是中国人的精神本源也是民族灵魂。坚定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有助于强化民族认同感、自信心,成为引领大学生建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复兴大业的价值坐标。

2.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創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载体

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内涵丰富,但终究是不同历史时代的自然地域、经济社会等环境下形成的,具有鲜明的历史性、阶级性、地域性、传承性等特征。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在历经五千年的绵延传承的过程,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自我革新、创新发展的过程。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国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必须实现文化的现代化。

理想信念教育本质是“知根、植根、育根”的问题,青年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塑造与培育,必须厚植于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同时不断吸纳现代文明的精华。与优秀的传统文化相融合,为青年学子培育人文环境和精神土壤,比如“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八荣八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时代转换与发展的典范。中国传统文化要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就必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情况、新形势、新特征相一致,要充分彰显其时代性价值、民族性特征。

二、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现状与理想信念教育现状调查和分析

1.调查对象、方法的总体情况

疫情期间,本课题组借助湖南省思政课教师工作QQ群、微信群,依托职教云、雨课堂等平台,以湖南省本专生为调查对象,开展了理想信念教育的现状调查和传统文化教育现状的调查。课题组共收到1269份问卷,为了统计的方便,从中兼顾了本专生比例、男女生比例、专业的覆盖广度,抽取了 1000 份进行统计,较好的保证了问卷的数量和质量。此外,本课题组通过线上进行了随机性的个案访谈,以加强调查结果的可信度。

2.大学生比较认可理想信念的重要性,但对于理想信念缺乏认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急需加强

在对大学生关于理想信念的一般认知的调查显示,90%的学生认为“理想信念很重要,是成长成才的动力”,6%的学生认为“不重要”,4%的学生认为“可有可无”。对于“你是否有理想信念”的调查是,80%的学生认为自己有理想信念,10%的学生表示不够明确,10%的学生则明确表示“没有”。而在关于“青年应该树立的崇高理想信念是什么”的调查中,60%的学生选“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20%的学生认为是“赚足够多的钱”,12%的学生选择了“找一份体面的工作”,8%的学生则表示“没有理想”。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中绝大多数人认为理想信念很重要,大多数大学生有比较正确的理想信念。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约20%的学生缺乏崇高的理想信念,这一点值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高度关注。

在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调查中,选择“很了解”、“比较了解”、“了解一点点”、“完全不了解”的分别占22%、32%、45%、1%。关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你是否认同”,选择“完全认同”、“比较认同”、“不太认同”、“不了解”的大学生分别占36%、34%、12%、18%。关于“共产主义能否实现”的调查中,选择“一定能,会越来越好”、“能,但比较困难”、“非常遥远,非常困难”、“不知道”的分别占24%、30%、40%、10%。由此可知,当代大学生对崇高的理想信念缺乏认知,缺乏认同,缺乏信心,业界当忧思。

对于“你对学校理想信念教育是否满意”的回答中,选择“很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无所谓”的分别占45%、29%、18%、8%。对于“是否必要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62%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而选择“没必要”、“无所谓”的分别为24%、14%。对于“你觉得理想信念教育的最有效的途径”,选择“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自我教育”分别占30%、36%、18%、16%。对于“你最喜欢的理想信念教育方式”,选择“理论教育为主”、“实践教育为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无所谓”的分别占16%、52%、30%、2%。由此可见,大学生对于当前的理想信念教育效果并不满意,对教育路径持怀疑态度,加强多渠道多途径的教育方式势在必行。

3.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兴趣,但存在较严重的缺失现象,急需要改进和创新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和路径

在“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的调查中,显示20%的大学生选择“很了解”,45%的选择“了解”,30%的选择“不太了解”,5%的选择“不了解”。在“你了解湖湘文化精神吗”的调查中,选择“很了解”、“了解”、“不太了解”、“不了解”的分别占比为17%、38%、30%、15%。在“是否认真读过《论语》、《道德经》”的调查显示,仅8%的学生表示“认真读过”,54%的学生表示“自主读过”,38%的学生表示“除了课程规定学习外,并没有自主学习过”。在“你是否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回答中,82%的学生表示“有兴趣学习”,15%的学生认为“可学可不学”,3%的学生认为“没必要学习”。可见,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兴趣,但缺失明显,表现在:对传统文化缺乏深入自主学习,对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也不够了解,需要加大传统文化教育的覆盖面和力度。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建设新征程中是否需要傳统文化”的调查中,81%的学习选择“很需要”,15%的学生选择“可有可无”,4%的学生选择“不需要”。在“你是否看好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的调查中,83%的学生选择“会很好”、15%的学生选择“一般”,2%的学生选择“不看好”。对于“影响传统文化发展的因素”的调查中,选择“国家重视与推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网络文化冲击”、“西方文化影响”的分别占65%、18%、15%、2%。可见,大部分大学生认可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对传统文化的发展保持乐观,并能保持了一定的理性。这为传统文化教育的拓展形成了较好的思想基础。

在“传统文化的教育效果是否满意”的调查中,20%的学生选择“满意”,64%的学生选择“一般”,16%的学生选择“很不满意”。在“传统文化对你的影响和作用”调查中,42%的学生选择“影响很大”,40%的学生选择“有影响和作用,但不太明显”,18%的学生选择“没什么影响和作用”。在“传统文化教育需要哪些方面的改进”的调查中,选择“增强传统文化氛围,加强潜移默化”的占38%,选择“把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相融合,增强传统文化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占32%,选择“促进传统文化的通俗化、大众化教育”占20%,选择“开设专门设置,加强传统文化的专门化教育”占10%。可见,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并不满意,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和作用不够明显,急需要加强和创新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和路径。

三、以中国传统文化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

1.以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浓郁氛围

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启蒙学生的心智,陶冶学生的情操,从校园文化内涵上潜移默化的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成为具有导向引领作用的文化标杆。校训作为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反映了大学的历史传承、办学精神能够启发学生思考和约束学生言行。因此,好的大学都非常重视校训的凝炼,而传统文化则是大学校训的重要源泉。知名大学的校训,文化底蕴深厚,彰显了中国人的精神,激励着一代代学子立志成才、精忠报国。因此,大学要增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氛围,把传统文化深度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打造有特色、有品位、有深度的传统文化品牌活动,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润物细无声”的作用,用环境育人的手段和形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境界、层次和水平。

2.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课程思政,形成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课程协同机制

课程思政是一种新型综合教育理念,是以"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以“三全育人”为基本思路,以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为实现途径。课程思政体现新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也是各课程的内在属性。传统文化是大学生理想信念的重要资源,学校开设的各课程都有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职责,因此,有必要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各课程教育教学当中,凝聚理想信念教育的各课程合力。以传统文化推进课程思政,不再是原有的对于传统文化与各课程的机械拼凑、简单叠加,而是因势利导、顺势而发、深度融合、血脉贯通,是一种“无声胜有声”的内在统一。教师遵循各课程的教学与发展规律,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实需要,运用体验式、讨论式、讲授式、实践式、参与式等方式,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诗歌、音乐、绘画、人物、建筑等的理想信念教育元素,并通过时代转换与发展,使之有机融入课程教学的各内容、各环节、各方法。比如,在铁道工程课程教学时,可以通过桥梁的典故,让学生了解中国建筑发展、从而增强学生中国建筑大国的自信心和匠心技艺。总之,通过课程思政途径,传统文化的理想信念教育功能必能得到充分发挥,而且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将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将传统文化融入社会实践,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知行合一”

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学习传统文化,就是要将传统优秀文化的思想精髓来塑造我们的思想,并指导我们的行动。高校应充分挖掘传统文化资源,特别是地域传统优秀文化,比如湖南的湖湘文化、炎帝文化,打造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利用将传统文化故事、诗歌、人文景观等融入到相关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用传统文化促进学生理解所学知识,也可以广泛开展诗歌诵读演讲、绘画书法文学作品创作等用多种形式社会实践专题调查研究来开创特色品牌活动。通过传统文化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传统文化与地域特色相结合、教育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开展各具特色的传统文化传播活动。高校可以组织大学生参加暑期“三下乡”、“进社区”、扶贫支教、关爱特殊群体和志愿服务等多种活动,在行动中践行社会关爱理念,弘扬乐于奉献,体验领悟传统文化带来的非凡魅力。在广泛的实践活动中,大学生通过身体力行,进一步得到深厚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进一步深刻领略其价值内涵,实现思想境界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尚媛媛.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理想信念教育的积极意义[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5(01):121-123.

[2]王娜.传统文化融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价值与实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33(01):88-92.

[3]徐文涛.“理”、“想”、“信”、“念”的传统文化滋养[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8(05):121-12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株洲市社科联课题《理想信念教育视野下的大学生传统文化丧失现象调查及应对研究》(课题编号ZZSK20120)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理想信念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新大学生之歌
北方音乐(2017年7期)2017-05-16 00:32:46
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调查研究
青春岁月(2016年22期)2016-12-23 09:07:40
对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反思与改进
青春岁月(2016年22期)2016-12-23 09:05:55
高职辅导员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作用及其实施途径
青春岁月(2016年20期)2016-12-21 18:57:20
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对策研究
青年时代(2016年29期)2016-12-09 22:03:12
做好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宗教工作的几点思考
智富时代(2016年12期)2016-12-01 17:41:04
论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理想信念教育的新思路新观点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7:27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