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创新

2021-09-10 05:43张毅
科技研究 2021年20期
关键词:必然性创新创业互联网+

摘要: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使得信息交流越来越广泛,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模式急剧转变,教育行业也是如此,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更多机遇。基于此,笔者展开以下论述,从双创教育的必然性分析入手,结合具体实际案例分析,探究“互联网+”背景下,提升双创教育质量的主要途径,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创新创业;互联网+;大学生;必然性;建议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充分发挥出信息技术的集成优势和共享优势,与教育领域深度结合,为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提供技术和资源便利,创业门槛逐渐降低。但是在高校双创教育中,部分工作者并未发挥出信息资源的优势,直接导致学生们难以把握互联网+的实质,创业思维具有局限性,难以与服务社会目标相对接。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全方位渗透互联网思维,把握教育源头,构建双创服务平台,为学生提供硬、软件支持。

一、双创教育的提出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始于1998年,在政府的有效支持和统一领导下,在9大高校开展试点教育,新时期双创教育与传统方式有所不同,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学生和老师面临着更多的发展和学习机遇,统一整合平台内部的信息,为高校学子提供各项创业提供服务,突出了教育的多样化和共享化,满足学生的多种需求,依托有效的课程载体,将教育理念要转化为教育实践。并且随着时代发展历程,逐渐凸显出创造性、实践性的特点,以意识培养、环境认知、能力提升、创新实践为课程体系,鼓励学生参与创业融资、风险管理、市场评估、业务流程等。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必然性

(一)宏观层面:是响应国家政策的外在体现

我国最早提出“互联网 +”的概念在2015年,之后随着科技信息的发展与进步,互联网技术与多个行业实现融合,并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实现了产业的升级和完善。在我国就业局面日益紧张的现实局面下,创新创业教育的提出,可以有效解决现实性问题,激发学生创造性力量,加大教学改革,提升改革进程[1]。尤其在国家鼓励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背景下,与双创教育的根本理念不谋而合,可以着手解决就业困难问题,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其次,符合当前社会企业用人用工需要,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现实局面下,经济竞争早就已经转变为人才的竞争、知识的竞争,只有优化人才培养结构,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才能弥补网络化人才和实践型人才的缺口,从而更好地发挥人才效益。

(二)微观层面:是实现学生自我价值的内在要求

从微观层面来讲,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可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实践需求,转变高校学生创业理念,促进教学平台的共享[2]。将专业性教育与互联网新型业态相融合,同时也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成果的表现,定期进行创业培训,创建创业社团,提供校外实践活动和校内实践基地,可以拓展教学新内容。通过互联网+技术的支出,为课堂教学提供基础性服务,拓宽学生的知识广度,通过网络资源和资料库的开发,提升学生的学习深度,切实做到课程的延伸。

三、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以G高校为例

为了探究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笔者以G高校为例,探究当前该校的双创教学现状,并根据具体问题,给出具体的针对性措施,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性建议。

(一)教育现状

G高校是普通本科综合类院校,辦学经验丰富,师资力量雄厚,但是在实际授课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现实性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意识较为薄弱,G高校学生更加注重高层次的就业,多数学生简单地认为自主创业就是当“老板”,就是“开公司”,学生创业能力较低,觉得创业压力大,缺乏创业主动性,最重要的是,学生并未深度挖掘出互联网技术和双创教育之间的关系,以专业学习为主,实践能力较差;2.缺少系统化的双创教育,学习模式较为传统,指导教师经验不足,仅仅依靠校内的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难以为学生们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建议,学生对自身行业的未来发展难以把握,对专业认识具有局限性。因此G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较低,亟需进行教学实践改革。

(二)解决措施

1. 优化课程体系,渗入互联网思维

G高校管理者创新教学思维,将互联网+技术融入日常授课中,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积极转变传统创业模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深入挖掘网络信息资源的同时,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其次优化课程体系,组织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改变当前指导课程内容相对单一的现实性局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对创新创业的重视度,尽量让“文学院”、“理学院”、“艺术学院”都能向互联网+技术靠拢,为创业教育改革指明方向,与专业教育实现深度融合。创建“点线面”式的教育体系,即:专业课(必修课)+选修课+公共课(必修课),统一计算学分,将双创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从而制定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比如将《大学生KAB创业基础》、《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相结合,开展跨学院创业培训和跨专业交叉培养,利用信息化资源平台,举办 SYB 培训班,为学生们提供针对性培养方案,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

2.创建实践平台,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

从现实意义上讲,创新创业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应该落实到具体实践工作中,这就要求高校管理者应该重视仿真实训中心的作用,创建虚拟仿真实实验室,笔者以财务专业为例,应该充分使用企业经营管理沙盘、VBSE虚拟商业社会环境财务版、虚拟商业创业版、电子商务模拟教学、创业实践孵化基地等,为创业学子提供管理咨询,让其成为学生常态化活动,让广大学生熟悉并了解融资服务机制、做好创业培训、提供完善的项目指导,定期举办“创业沙龙”、“跳蚤市场”、“创新创业计划”、“模拟公司大赛”等活动,使创业与专业相结合,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将其作为培养人才最重要的阵地。自主成立项目团队,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产教融合,与第一课堂(显性教育)相比,第二课堂以间接的知识授予为主,让学生在项目策划、项目调研、资料搜集、产品宣传、项目讨论中集思广益,深化高校双创教育体系改革。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扩充教学资源

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是学生的“任务”,同时对教师也有着更高的要求,针对当前G高校教师难以为学生们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建议这一现实性问题,管理者通过校企联合,与企业开展合作,与9家企业(2家互联网公司+1家会计公司+1家汽车制造公司+2家技术型企业+1家财经类上市公司+2家设计类企业)开展“双师计划”,即:将企业骨干与高校教师进行“对调”,到双方的岗位上进行工作体验,参与创新创业实践项目。这样一来,高校教师在双创课程中可以扩充教学资源,将当前的企业发展方向和行业工作模式展示给学生们,更新自己的教学体系,同时企业骨干也可以将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特殊性项目、常规性工作困难展示给学生们,扩充其创新创业方面的经验,增加学生的创业灵感。也可以制定“双创教育计划”,通过教学微课、慕课等方式,实现线上线下资源教学,以半年度(半学年)为时间节点,在第一个月由高校教师做好理论性基础指导,在第二个月由企业骨干到课堂中针对某一项目或者某一案例,进行详细分析,最好在第三个月通过模拟的方式让学生们参与到项目的全过程,提升其综合能力和素养。

4.构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实施新型“四位一体”教学模式

“四位一体”教学模式主要指“讲”、“学”、“赛”、“练”[3]。这就要求高校领导者应该与多个行政部门展开合作,由校长牵头,与当地政府共同创立“高校学生创业资金”,为双创教育的落地,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支持,为创业教育改革指明方向。针对创业课程和活动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全校动员,整合资源,设立创业管理中心,为学生提供一站式管理,做好一对一项目指导,通过提供创客沙龙等方式,為学生提供创业教育平台,在“互联网+”环境下,做好辅助型教育,转变学生的思维,发挥网络力量,带动学生就业。

结束语:

综上所述,落实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可以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满足其个性化需求。因此笔者建议,应该构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融入“讲”、“学”、“赛”、“练”教学模式,扩充教学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将企业骨干与高校教师进行“对调”,发挥微课、慕课教学资源优势,创建实践平台,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从而优化课程体系,提升双创效果。

参考文献:

[1]董小丹. "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究与实践——以《室内陈设设计》课程为例[J]. 赤子,2020,000(005):98-98.

[2]田京京,谭新喜. 移动互联网下创新创业教育学习满意度的调查与对策——以陕西在校大学生为例[J].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7(02):70-76.

[3]于鲁汕,王平. "互联网+"时代工科院校创业教育多元化模式构建——评《"互联网+"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J]. 高教探索,2019(11):001-001.

作者简介:张毅(1982-),女,湖北武汉人,硕士研究生学历,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必然性创新创业互联网+
个人在国际法中的地位
偶然中的必然——夏娃偷食禁果原因的哲学性分析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