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体系的多元构建策略

2021-09-10 07:22郑丽
名师在线·上旬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优化策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摘 要:小学阶段的数学学科教学,要将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作为主要教学目标。教师应立足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特点,创新数学课堂教学手段,通过问题激趣、直观呈现、动手实践、资源拓展等途径,优化数学课堂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动力。

关键词:兴趣驱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1)04-0034-02

引  言

小学生的自我调控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相对欠缺,在数学课堂学习过程中其注意力难以长久集中,限制了数学课堂学习的实际效果。教师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在兴趣驱动教学理念的引领下,应用各类新颖而有趣的数学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数学课堂的趣味性、生动性,调动学生数学课堂的主动性,维持学生课堂学习专注度,挖掘学生数学学习潜力,引导学生更加扎实、高效地建构数学知识,形成数学学习能力。

一、问题激趣,引发认知冲突

在兴趣驱动视角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利用小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的心理特点,以学生固有认知经验为切入点,借助启发性较强的数学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调动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内驱力[1]。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具有明显的延续性,同一知识体系中的各个知识点紧密相连。学生容易在同类型知识学习中形成思维惰性,受思维定式的影响而错误理解数学新知。对此,教师应利用新旧知识间的內在联系,巧妙设置一些反映新旧知识差异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主动暴露已有认知的片面性,制造认知冲突。一旦产生了认知冲突,学生的求知欲望就会变得非常强烈,数学思维也会被充分激活。

教师要在全面把握数学新知核心要点和认知难点的基础上对接数学旧知,用认知冲突彰显数学新知的主要特点,触发学生数学课堂深度学习,避免新旧知识的联系浮于表面。以“三角形的面积”教学为例,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需要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接到一起,将其转化成平行四边形。而之前学生学习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过程只是对一个平行四边形进行裁剪、拼接完成图形转化。为了弱化思维定式对学生的影响,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可以着重凸显二者的不同之处,组织学生对一个三角形裁剪、拼接,让学生思考能否将其转化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等已学习过的图形,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待学生认识到该推导方法的片面性后,教师再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完成三角形到其他图形的转化,将学生思维引向两个图形的拼接转化上,促使学生带着浓厚的探索欲望投入正确方法的推导应用中。

二、直观呈现,适应思维习惯

教师在运用趣味教学手段时,要适应小学生的思维习惯,尽量采取直观呈现的新知演绎方式,丰富学生的感性认知,为学生准确理解数学新知提供多元化的素材[2]。各类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是辅助数学知识直观呈现的高效手段。教师可以结合课堂教学的重难点知识,精心筛选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数字化资源,建立数字素材资源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需要,灵活选择和应用这些直观教学素材,满足学生动态生成的学习需求。除此之外,实物演示、自制教具、模型展示等也都是与小学生思维习惯相契合的直观化教学方式。教师应穿插应用这些不同的教学手段,增强数学课堂的新鲜感。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编排了很多生动的图片素材,但受限于纸质教材,涉及动态变化的数学知识时,其静态呈现的短板就会被放大。教师要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直观性、动态性的特点,弥补纸质教材的局限性。例如,在教学“面的旋转”小节时,主要教学内容围绕点、线、面、体四者的转化关系,以此展现圆柱、圆锥两大立体图形的基本特征。四者间的转化过程是动态变化的过程,仅靠文字阅读和图片观察,学生难以感受到其中的动态变化。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借助几何画板软件分别呈现“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三个变换过程,再以长方体纸片和三角形纸片为材料,直观演示纸片(面)旋转后,“转”出的圆柱和圆锥,从而弥补教材呈现方式的局限性,给学生带来直观、动态的感性认知体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动手实践,提升参与效度

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水平较低,学习新知识时往往依赖于直观的感性体验,面对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数学知识,往往无法找到合适的思维切入点,影响新知建构的准确性。对此,教师应结合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推导方法、具体应用等思维难点,创设多种多样的动手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升学生的参与效度,从而充分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3]。动手实践活动要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鼓励学生与小组成员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促使学生在生生交互中碰撞出更多的思维火花,对数学知识形成全方位的认识和理解。

数学课堂的动手实践活动,固然要凸显学生的活动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也离不开教师必要的干预。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探究学习需要的数学认知素材,给予学生恰当的指导,提高实践学习活动的指向性。例如,在推导“圆的周长”计算公式时,测量圆的周长大小和直径大小的难度并不大,关键是将学生的探究方向引向二者的数量关系分析上。对此,在动手实践活动开始前,教师为学生发放了多组标注好圆心的圆形卡片,提出了“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数量关系”的探究课题,让学生根据各组圆卡片的测量数据,以小组为单位猜想和验证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从而促使学生在丰富的图形数据支持下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的探究结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资源拓展,增强情感体验

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内容的知识特点来看,概念性的数学知识理解起来难度较大,而且较为枯燥,知识应用也需要建立在反复训练的基础上,很容易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排斥心理,甚至厌学心理。教师要加强数学课堂教学资源的有效拓展,用好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在拓展数学课堂教学容量的同时,还要关注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的有效衔接,利用数学知识相关的生活资源,从学生熟悉的思维角度演绎数学新知,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情感体验,改善学生数学学习方式。而且,生活资源的有效渗透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学习意义和应用价值,可以改善数学课堂训练效果,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热情。

教师拓展教学资源是为学生知识建构和能力培养服务的,应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突出数学知识与生活素材的联系性,引导学生顺利完成知识迁移。例如,在教学“正负数”相关知识时,由于“负数”对小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数学概念知识,脱离了学生对“数”的基本认知,教师要从学生日常生活入手,整合体现“负数”的生活物品、生活现象,利用天气预报播报的温度信息、温度计标注零上和零下的刻度指示、电梯中标注的“-1”楼层等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辅助教学。这样不仅给学生带来了丰富的感性认知,增强学生课堂学习体验,还揭示了“负数”概念的基本属性,使学生意识到正数与负数的分界点是“0”,帮助学生准确把握“负数”的概念要点。

结  语

小学数学教师应遵循兴趣驱动教学理念,采取“以趣引路”的教学方式,能够增强数学课堂的新鲜感和趣味性,激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从而引导学生更加积极地进行对数学知识的思考和探索。教师优化课堂教学手段,将兴趣驱动的教学模式作为教学常态,充分展现数学学科的独特魅力,让学生从小就养成主动学习、善于思考的数学学习习惯,为学生之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李云杰.小学数学开放式课堂的创意构建[J].华夏教师,2018(11):37-39.

范礼平.多元教学法下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J].教师,2019(12):65-67.

林思岐.走向“多元联结”的数学深度学习[J].小学教学参考,2020(02):23-25.

作者简介:郑丽(1978.11-),女,福建浦城人, 本科学历,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数学教学中滲透数学思想。

猜你喜欢
优化策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企业重大风险确定及管理建议的研究论述
分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基于一种优化策略的智能灯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