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三化”策略 培养学生数感

2021-09-10 07:22郑成伟
名师在线·上旬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三化数感教学策略

摘 要:数感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十分重要。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数感,其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才会随之得到有效提升。教师采取生活化、操作化、对比化的教学策略,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数感,从而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整体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感;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1)04-0026-02

引  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水平的关键是数感的培养。所谓数感,指的是学生对数学相关知识的认知,具体体现在对数字的理解、运用什么方法表示数、用数来表达具体信息及熟练运用估算来合理解答问题等方面。要想培养学生的数感,数学教师必须立足学生生活,通过情境创设、问题引导、推测、对比等方式来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积极性,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数感。

一、生活化:培养数感的“基石”

(一)在生活体验中启发数感

生活是培养学生数感的最佳途径。教师将抽象的数学理论知识与形象生动的生活体验相结合,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他们进一步探索数学知识的奥秘[1]。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要想培养学生的数感,教师不能仅依靠单纯的知识讲解,而要在实际生活中引导学生自主感知,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中体会数学的真谛,并熟练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此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数感,不断提升学生的探究水平,促进其综合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米的认识”一课时,为了加深学生对“米”的认知,教师设计了一个课外活动,鼓励学生亲自到操场上走一走、量一量操场的大小,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分别用步量感知1米有多长、5米有多长及10米有多长。对于那些无法在短时间内用步量形式感知的概念,如1000米、2000米等,教师可鼓励学生在课后观察汽车的里程表。又如,在教学“克和千克”一课时,教师组织学生到体育器材室亲自体验,分别感受重量为5千克、10千克的哑铃,帮助学生形成比较明确的数感。

(二)在生活经验中建立数感

数学教学传递给学生的内容应是现实性强且具有深刻意义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将数学知识渗透其中,帮助学生增强对数学的感知,使学生以更积极的心态投入数学学习活动中,在切实的体验中建立数感。

例如,在教学“克与千克的认识”一课时,教师结合生活经验引领学生建立数感。教师提前装备了重量为1克和1千克的几件不同物体及适量大米。在课堂上,学生借助道具测量这些物体,并用手掂量,感知什么是克、什么是千克。又如,在教學“两步计算”的相关内容时,教师设计了如下教学活动。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创设了童话故事情境,并在电子屏幕上提示了下列信息:小熊的爸妈和它都掰了9根玉米,而熊弟弟只掰了6根;2只白兔一共种了5行白菜,每行能收获9棵,它们准备将其中的15棵白菜送给邻居。教师让学生思考:如何通过这些信息提出一个两步计算的问题?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故事对他们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教师将教学情境与故事融合在一起,不仅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在引导学生搜集信息、处理问题的基础上培养其一定的创造力。

二、操作化:培养数感的“关键”

(一)在动手操作中发展数感

教育家皮亚杰提出:“学生的思维主要通过动作而得到发展。”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调动手、脑、耳等多种器官,能强化学生对数学的感知,使他们更积极地参与数学学习[2]。

例如,在教学“100以内的数”的内容时,教师可借助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小物品来帮助学生培养数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拿出提前准备好的小棒来数数。通过多次实验,学生认识到既可以一根一根地数,又可以十根十根地数,还可以分组来数。经过讨论,学生发现最快的数小棒的方式是十根十根地数,这样不容易出错。教师提问:“有没有谁知道这是为什么呢?”在短暂的讨论后,学生认识到每10根小棒可以在计数器的十位上记一,简单明了,强化了学生的数感。教师可以用黄豆来替代小棒引导学生数数。教师可以在课前给每位学生分发一小袋黄豆,先鼓励学生自由数数,比一比谁数得又快又准确。学生的答案或许会不同,这反映出学生不同水平的数感。教师可以邀请同桌之间进行游戏,一位学生随机抓一把黄豆,让另一位学生猜,再由抓黄豆的学生数一数手里到底有几颗黄豆,接着同桌互换角色继续游戏。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同时,学生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小物品建立起对新知识的认知,并将其内化于心,增强了自身的数感。

(二)在动手操作中体验数感

从人的认知规律来看,人通常会经历一个由动作思维到形象思维再到逻辑思维的过程。动手操作则是帮助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第一步[3]。因此,学生的数感必须在操作体验中进行培养,而不是简单地依靠教师的知识传输。

例如,在教学“认识0”时,教师进行了一系列设问,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数感。教师首先向学生展示数字“0”,并提问:“你觉得‘0’像什么?你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见过它?”有学生回答:“手机键盘上有。”还有学生回答:“尺子上就有。”也有学生回答:“在篮球比赛时,计分表上面有!”学生的回答积极性由此被调动起来。教师将数字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鼓励学生产生联想和想象,帮助学生构建对数与数量关系的认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的含义,强化数感。

在教学实践中,恰当的教学情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主动探索数学知识,并将这些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中,进一步强化自己的数感[4]。教师将数学知识渗透于学生的生活中,借助符合学生思维发展规律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学习,能化繁为简,帮助学生更好地将数学知识内化于心,使其熟练地掌握数学知识,形成良好的数感。例如,在教学长度单位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操场上通过步量、丈量等形式来感知50米、100米的距离。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又渗透着数学概念的活动,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数感。

三、对比化:培养数感的“法宝”

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数学问题的提出,大多由条件和关系共同构成。学生若想顺利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通过仔细观察、对比,根据已有条件来解决问题。长此以往,学生便会对这些问题形成一定的感知,当遇到类似问题时,大脑便能快速做出反应。

例如,在教学“100以内的数”时,教师设计了如下教学活动。首先,教师鼓励学生联系生活,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两位数。有的学生回答,“小区的门牌号上有32号。”有的学生回答:“天气预报里经常说,最高气温XX摄氏度,最低气温XX摄氏度,都是两位数。”在倾听同学发言时,学生之间对比彼此不同的观点,相互学习,进一步强化了对两位数的认知,感受到了兩位数的广泛运用。这便是培养学生数感的有效方式之一。

结  语

总而言之,数感的养成如同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一般,不是一朝一夕间就能达成的,关键在于教师日积月累的引导与培养。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从学生现阶段的认知水平及兴趣爱好出发,结合生活体验、动手实践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数感,强化学生的数感,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李忠民.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数感的培养[J].数学教学通讯,2017(22):32-33.

毛小燕.小学数学数感培养对策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7,18(05):67-68.

罗会.立足生活,让数感教学更有效[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01):59.

聂庆华.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生数感培养分析[J].科技资讯,2020,18(11):143-144.

作者简介:郑成伟(1987.2-),男,福建福州人, 本科学历,中小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数学教育教学。

猜你喜欢
三化数感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浅谈构建数学模型,建立千以内数的数感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数感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实施矿井“三化”建设持续提升煤矿机电安全管理水平
“三化”党员评议工作 打造合格党员队伍
班级文化建设要注重“三化”
新常态下兵团三化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