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金梅 刘爱华
摘要:幼儿时期是一个人语言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一个人的语言素养,一个人的语言能力,一个人的语言水平都开始形成并逐渐发展,因此,幼儿教师应该注重提升幼儿的语言能力。但是,要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也需要一定的策略。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基于幼儿生活经验,探讨幼儿园语言活动的有效策略,通过幼儿生活的经验来提升他们的语言能力和语言水平。笔者总结了前人幼儿园语言活动教学的经验,并结合自身幼儿园活动教学实践,分析了当前幼儿园语言活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幼儿园语言活动的有效策略,希望能为幼儿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生活经验;幼儿活动;问题;策略
引言
幼儿教师是幼儿接受教育的第一位教师,他们肩负着启蒙的责任。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和素养也是在幼儿园阶段开始启蒙开始发展的,幼儿教师应该肩负起提升幼儿语言能力的责任,在教学中通过各种策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语言能力。一个人的生活经验是培养他们语言能力最有效、最贴切的方式,幼儿教师在幼儿园语言活动中也应该基于幼儿生活经验采取有效的策略,让幼儿在生活经验的帮助下学会语言、提升语言能力。
一、幼儿园语言活动中存在的问題
1.教师教学方法落后
许多幼儿教师在幼儿园语言活动中没有探索最适合幼儿的教学方法,也没有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寻找科学的的方法。比如,在让幼儿提升语言能力的过程中,教师没有采取有效的方式,而仅仅让幼儿跟着自己读、跟着自己念,这种方式虽然有其合理性,但其弊端也不断显现出来,最明显的弊端就是导致幼儿的思维僵化,教师不能根据具体的生活进行发散,也不能根据具体的生活采用适合恰当的语言,这会影响幼儿语言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2.幼儿园语言活动不恰当
在教学中,许多教师采取了有趣的言活动进行幼儿教学,但是这些活动却不恰当,比如当幼儿进入幼儿小班后,他们年龄还很小,对于难度较大的活动不能里解,他们甚至对于简单的规则都不能完全掌握,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却选择了难度很大的活动。比如,为了让幼儿在角色扮演中提高语言能力,但教师却选择了“我是小小医生”这种主题,这种游戏涉及到医学上的专业名词,比如一些医学仪器听筒、镊子、白大褂、口罩等,这些医学上的名词和术语对于刚进入幼儿小班的幼儿来说是很难的,他们的头脑中根本没有这些医疗器物的概念,他们在对话的过程中也会出现“牛头不对马嘴”的情况。
二、幼儿园语言活动的开展策略
1.通过游戏活动提高幼儿的语言能
在当前的幼儿教育中,想要给予幼儿生活经验,开展幼儿园幼儿语言活动,教师就应该设计生活化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提高语言能。比如,教师可以选择与家庭生活相关的游戏,通过这些游戏来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比如“我的一家”、“娃娃家”等游戏,让他们扮演家庭中的一些角色,比如一个幼儿扮演父亲,一个扮演母亲,另一个扮演孩子,让他们进行“一家三口”的日常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延伸,通过这种形式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和对话能力。又比如,教师在让幼儿玩“快乐的一天”这个游戏,就可以让幼儿根据自己平常生活中一天发生的事情进行对话,让他们利用生活经验完成这个游戏,在完成游戏的过程中提高语言能力。
2.用生活化的问题引导幼儿对话
幼儿年龄小,在幼儿园语言活动中,教师就应该积极对他们进行引导,在引导的过程中,教师要采用生活化的问题引导幼儿。比如,教师想要让幼儿对他们所看的绘本进行描述,教师就应该采用生活化的引导问题。比如,幼儿看了《我上幼儿园》这个绘本,幼儿教师就可以根据幼儿日常生活经验提出问题。比如,教师可以说:“小朋友们,看完了《我上幼儿园》这个绘本你们有什么想法呢?你们还能想起你们第一天上幼儿园的情景吗?有谁来为我们分享一下你第一天上幼儿园做了什么事?你有没有哭呢?你有没有舍不得你的爸爸妈妈呢?”。每个幼儿都会经历第一天上幼儿园的情节,第一天上幼儿园是他们第一次与父母分离,他们对这一天的记忆是十分深刻的,也是他们生活中的重要经历之一,通过这个问题,能够调动幼儿分享的欲望,在分享的过程中他们就会侃侃而谈,他们分享的欲望就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在分享的过程中,他们的语言能力也不知不觉的得到了提升。
结语
在当前的幼儿教育中,开展幼儿园语言活动是十分重要的。幼儿教师想要有效地开展幼儿园语言活动,首先应该分析当前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比如教学方法落后,幼儿园语言活动不恰当的问题,幼儿教师应该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在幼儿园语言活动中幼儿教师要通过生活化的游戏活动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幼儿教师也应该用生活性的问题引导幼儿分享自己的经历,通过这些策略,有效地开展幼儿园语言活动,让幼儿在生活经验的帮助下,提高语言能力和语言水平。
参考文献:
[1]王进源.幼儿园语言区域活动现状及指导策略研究[J].成才之路,2021(18):88-89.
[2]赵月华.基于幼儿生活经验的幼儿园语言活动策略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13(20):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