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共同体: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指向

2021-09-10 07:22吕晓倩李峰吕慧静
红豆教育 2021年2期
关键词:优化路径意义

吕晓倩 李峰 吕慧静

【摘要】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关系青年发展和国家命运。新时代下德育环境发生新变化,不同思想文化的影响、互联网优劣势的冲击、“00后”学生的新特点及德育基础薄弱的现状让提升高校德育工作变得更加紧迫。德育共同体的构建,凸显目标一致,深化协同共进,有利于整合德育资源,凝聚德育共识,深化立德树人,促进全面发展。为此,优化德育环境,发挥互联网优势,把握要素核心,做好路径把控,发挥榜样带头作用尤为重要。

【关键词】德育共同体;现实必要性;意义;优化路径

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是高校育人的根本问题。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当前国际国内环境的复杂性、多样性、变化性愈加明显,新时代高校德育面临更大挑战。在多重变化和挑战下,高校德育如何有效发展,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德育共同体,在统一思想指导下,形成体系化育人,其实施的过程也是不断优化育人体系的过程,是实现立德树人的过程。德育共同体的形成是推进高校德育的应有之义。

一、德育共同体构建的现实背景

1、国际国内不同思想文化的影响。不同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不良思潮涌入,外来文化的冲击,市场经济的功利性,传统文化的淡化和错误思想的迷乱,对主流价值观和理想信念产生侵蚀,使学生容易丢失理想信念,迷失人生方向。全球化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他们利用自己制定的规则,想方设法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将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傳播开来。青年学生对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且接纳性快,但缺少一定的辨识性,对其进行思想引领尤为重要和必要。新时代新主题新使命下,我国面临诸多挑战,多元经济利益主体的出现衍生出多元化的道德价值追求,各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也进一步凸显[1],如不能对学生价值观进行有效引领,强化德育教育,青年学生很容易受到不良诱惑的影响,逐渐迷失理想信念。

2、互联网优劣势的冲击:新时代青年学生是伴随着网络新媒体成长起来的,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现状下,海量信息资源一键传达,选择和查找的便利性以及契合学生需求的贴近性,丰富了学校德育方式和内容。形式多样的德育教学和便利多样的教学资源,增加了德育教学线上线下的互动性,增进了师生交流的深度和广度,有利于德育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德育教育更加生动化、便捷化和多样化开展。然而,海量信息和多样的德育资源能否与学生追求个性和自由的特性有效契合,同向共进,学校和教师对德育培养的掌控力会不会变弱。如何在信息时代找到更适合学生的德育方法,如何让学生不迷失于冗杂的信息大浪中,如何让学生对传统的德育课堂教育不产生抵触心理,如何让网络信息更好助力学生德育发展,对学校、教师和相关部门提出了更高要求。

3、新时代大学生的新特点。新时代的大学生出生和成长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很丰富的新时代,他们享受着新时代带来的便捷,拥有着新时代的特立独行。他们对新鲜事物比较敏感,接纳性强、学习性强。他们自我意识强,有主见,创新性强,敢冒险,敢表达,乐合作。同时他们对网络的依赖性很强,人际交往比较敏感同时抗挫能力较弱,情感细腻丰富又比较脆弱。对网络虚拟空间充满依赖又对真实生活充满排斥,让他们拥有着看似“开朗”又有些“孤僻”的双重特征。他们青春乐观、积极进取,有自己的主见和想法,大胆创新,敢思敢为,是新时代活力和向上代名词。同时与网络密不可分的他们,也呈现“手机不离手,网络不下线”,“宅”、“懒”,“外卖”等是生活特有标签和常出现的字眼,现实感和生活感较弱。为此,德育共同体的构建需要以学生为出发点,以学生的新特点为思考点,深化研究。

4、德育发展的现实基础。立德树人是高校的重要任务,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德育工作,高校围绕如何提升德育工作也做了很多有益探索,形成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高校建立在知识传授体系上的管理制度、师资队伍、课程内容、培养模式等一系列组织机体和运行机制,实现了人财物的有效供给,确保了高校德育的组织性、知识性、针对性和规范性[2]。高校教师知识水平较高、具备比较成熟的道德判断力和思想引领力,他们在课程知识授课的同时,通过课程思政等形式的言传身教,进一步传播和深化了德育知识,增进了师生共识,为构建多元主体联结的“德育共同体”创造了条件。高校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也为德育融入学生日常生活提供了保障。立德树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凝聚育人合力,配合科学完善的体制机制,才能实现深入发展。然而,当前高校立德树人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队伍建设不够完善、统筹协作能力有待加强、参与主体积极性还需深化等问题还有待加强,迫切需要推进德育共同体建设。

二、德育共同体的概念界定

浙江大学吕成祯和任少波两位学者通过对德育共同体的内涵和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后认为,“德育共同体的构建是各学校为了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总目标,以高度统一的思想和价值观基础,在共同体全体成员分工协作、多场域广体系相互作用下的育人实践中,以成员间多层次大深度的互动合作和教育教学资源共享为基本准则,所形成的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归属感的德育有机体”。广义上的德育共同体是由学生、思政教师、专业课教师、学校工作人员、家长及其他相关人员以及学校、政府、社会其他机构等群体层面共同构成。语言、课堂、活动、人物、体验感和交流等在德育过程中发挥着一定媒介和环境氛围构建的效果。德育共同体相同的思想信念和价值认同、目标原则和文化积淀是德育共同体长久有序发展的重要条件[3]。

在“大德育观”背景下,形成以师生、家长、学校、政府为主要参与者的德育共同体,广泛发动和动员其他教育工作者、法制专家、心理专家及热心教育的公益人士为的积极参与很有必要。有关部门和组织应当意识到德育共同体的构建对于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总目标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在实际工作中广泛动员关心立德树人教育事业的人员共同构建德育共同体[4],在统一思想下共同制定德育共同体创建和实施方案、实施细则和活动要求等,经常性开展德育共同体育人活动,展现集体力量,发挥立德树人的教育作用,弘扬社会正能量。德育共同体成员要严格按照德育共同体的规章和制度行事,不断完善德育方式,广泛交流研讨,积极参与德育活动,形成合力,优化资源,实现德育效果的最优化。德育共同体要积极发挥各自的优势和长处,学校、教师充分依托优势和条件,家庭、社会充分调动家庭育人和社会德育培养优势通过理论和实践努力培养、塑造、发展和完善学生的道德品格,帮助学生开展正确道德行为的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成为综合发展的有德之人。共同体之间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助力共同体成员的道德水准提升,形成全体成员向善向美的优良追求,让崇德向善的正确价值观深入人心,

三、高校德育共同体构建的重要意义

1、凸显目标一致,深化协同共进。德育共同体的目标是坚持立德树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共同目标的激励下,共同体成员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分工协作,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更能尊重和理解差异,同时围绕共同目标深化思考、形成合力,构建和谐有序的工作机制和积极共进的友好氛围。在以培育和提升高校青年学生德育水平为中心的圈子中,德育共同体成员以青年发展和价值观道德观为焦点汇聚在一起,处于不同场域和体系下的个体和群体凝聚到德育培育上,积极交流、分工协作,共同实现德育目标。德育共同体的成员既是主动影响者又是受影响者,立德树人的过程也是再提升的过程,双重角色有利于产生同理心和认同感,更能换位思考,理解他人,实现自我和他人的双重进步,达到共同体效益最大化。

2、整合德育资源,凝聚德育共识。由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共同参与、共同构建的德育共同体,把以前零散的资源和力量进行了有效整合,实现了社会、学校、家庭等的资源和能量的最大化。德育共同体里的每个个体和组织都承担着主体和客体双重角色,大家都需要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发挥主体价值,相互协同、相互配合。在系统化组织化德育共同体的推进下,有利于进一步唤醒学生的集体公众道德意识,广泛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德育共同体的构建中。在德育共同体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各方互相讨论形成共识,统一行动形成合力,共同体形成推进的过程也是道德观和价值观进一步普及和优化的过程。德育共同体开展的系列守道德、讲文明、遵规则、守底线的活动,有利于参与人员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為培养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奠定基础。

3、深化立德树人,促进全面发展。立德树人是教育的重要目标,德育是一切教育实践活动的根本遵循,它是一种必须要“围绕人”、“依靠人”和“为了人”的教育实践活动。德育共同体对德育主体、客体和媒介的协作模式和内容分配有着详细的要求,德育各主体、各内容要素、各环节之间紧密协作,有利于形成德育的有效合力,实现全方位、全过程、全人员的全面深化德育,帮助个体的人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促进社会共同体各要素在有序规范下的健康发展,进而实现自我与社会的良性共进,实现个人、组织和流程的全面优化,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德育共同体的构建,为进一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了支持和保障。

四、在推进高校立德树人中如何优化德育共同体的实现路径

1、全面净化德育环境,发挥优秀思想文化的引领。德育共同体的推进者包括政府、学校、家庭、教育组织机构等相关部门,各部门需要共同努力优化德育环境,营造积极向上的德育氛围,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地位,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抵制不良社会思潮和价值观的渗透,积极主动进行文化供给侧改革,提高优秀思想文化的供给量,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宣传社会正能量,弘扬主旋律。同时要为青年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优良的环境和氛围,让学生在适宜的环境中不断深化自我认识,加强与他人的沟通交流、认识他人,增进交流互动和认知,及时修正自我、完善自我,积极将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不断内化并达到知行合一,实现自我精神境界的提升和人的全面发展。

2、有效发挥网络优势,彰显新时代新平台育人功效。互联网时代的移动互联在高校德育中具有两面性。在高校德育建设中,我们必须要对网络的优劣势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针对网络的信息冗杂、不良信息的侵入、学生容易产生依赖性等问题,要针对性地逐一思考,多方配合,形成有效机制把控和减少快节奏网络带来的不良影响。同时,学校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便利性和丰富性的优势,把握时代发展方向,优化德育教育资源,创新德育方式方法,开展德育实践教学,充分利用网络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占领网络线上德育有利点,培养学生的网络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德育的因材施教和与时俱进。

3、善于把握要素核心,实现德育共同体各成员的优势最大化。以生为本是高校教育始终要积极践行的重要思想,只有把学生的主体性因素考虑进来、满足学生需要和符合学生特性的德育内容和活动形式,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实现良性互动,实现对学生的因材施教。德育只有充分激发学生内在的诉求,让学生在直面生活世界中动容、获益,学生才能体会到道德构建给自身带来的美好体验,并内生成自发提升道德修养的动力。教师是德育的具体承担者、组织者、实施者、监督者和反馈者,是直面学生、距离学生最近的人。

4、做好实施路径把控,实现德育与生活的紧密结合。德育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德育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德育是一个长期和连续的过程,需要保持持续性。为此,德育的实施必须要深扎于生活,融于社会实践,才能保证德育的有效性。在具体实施中,可以采用案例教育、实践操作和情感体验等方式,将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教育案例加以评析,让学生去感受案例中的内在规律和外在趋势。通过设置一些模拟真实案例的场景,让学生深入其中体验,以增强德育的真切性。发挥第二课堂优势,将德育教学融入其中,充分发挥德育以德育人功能。德育工作不可急功近利,应当遵循德育工作规律、思想认识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循序渐进坚持不懈有效开展工作。

5、凸显榜样带头示范,实现优秀典型的正向影响。优秀典型具有良好的示范效应,榜样力量对于德育来说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激励力量。在德育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在各个历史时期、各行业和各领域作出过突出贡献的优秀先锋、优秀战士、优秀党员、先进模范的带头示范作用,讲好他们的故事,让他们的优秀品质和精神进一步激励学生。同时也可以发挥身边优秀典型的影响,他们可以成为德育师资队伍的一员,根据他们的特点和德育对象的不同需求,实现个性化的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袁纯清.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现实问题及对策探析[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1(6):95-100.

[2]任少波单钰慧.构建基于“知识共同体”的“德育共同体”------高等学校立德树人的二维耦合[J].教育研究.2019年07期第44-50页.

[3]吕成祯任少波.德育共同体:内涵、特征与时代使命[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年04期第41-45页.

[4]张春凤.中小学学校德育共同体构建探究[J]科教文汇总第481期2020年1月(上).

作者简介:吕晓倩(1990-),讲师,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育人管理;李峰(1990-),男,河南南阳,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主要研究社会学、学生管理;吕慧静(1977-)副教授,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教师,主要研究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及实践。

本文系浙江省高职院校党建研究会2020年课题“德育共同体: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指向”(2020A10)的阶段性成果和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高校思政工作'五维育人体系'的路径创新与实证研究”(19GXSZ59YB)成果。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 温州 325006)

猜你喜欢
优化路径意义
有意义的一天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留学的意义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我国结构化面试困境及优化路径分析
信息安全下企业经济信息管理分析
运用激励理论开展企业管理面临的困境分析
新形势下的党群干群关系及优化路径探索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