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燕
摘要:新时期下的教育以不再满足于学生表面知识的教授与学习,而是需要学生能够更为深入的理解并掌握学科知识。就小学数学的教育而言,现阶段对于学生基本的数学素养以及综合素质等发展要求逐渐提上章程,以促使教师的教学需进一步加强对于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与提升。据此,本文将以一年级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为论点展开思考,以探索思维培养的多元方法,促进小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思维;一年级数学
引言:
数学知识的有效教授需要学生在共同参与思考中进行,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同时,数学的知识学习对于学生的思维亦是一种训练方式,因而教师需加强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升,结合小学生的成长发展规律,以更为贴合其发展的教学方式进行思维的综合提升,促使小学生在此期间既能够实现知识智力的发展,亦能够实现思维能力的提升。
一、思维培养应遵循的原则
首先,思维的培养并非教师一人的职责与作用力,而是需要學生的共同努力而实现的,即将教与学双向作用充分发挥并实现,这就要求教师需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展现,以促使学生能够在自主独立思考中,实现思维的有效锻炼,从而逐渐提升其思维的发展,使其在真实的学习体验中,逐步具备数学思维。
其次,教师要秉持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教学指导,且需立足于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进行授课,以由简至难、层层递进的方式进行数学知识的渗透教育,促使学生在阶梯式的思维发展中获得并提高思维能力[1]。
再者,教师还应当注重学生差异性特征的教学培养,在普遍性的认知规律下,需关注每个学生个体的现实情况,通过适当的引导与帮助,促使每位学生都能够在此期间有效思考,从而将现代教育中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得以有效落实,使得学生能够在更具针对性、科学化的教学指导中实现思维的有效提升。
二、注重兴趣培养
兴趣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学习动力与积极性而言有着尤其关键的导向作用,尤其针对于一年级小学生,其兴趣的培养直接影响整个数学学科学习的过程,同时,针对并不具备自我管控能力的低年级小学生,主动性及学习参与都需要兴趣的推动下而实现,使其能够在好奇心驱使下,更为积极的探索数学知识,从而提升其求知欲。如此一来,则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有力的基础条件,使得思维的培养效果得以事半功倍[2]。因此,教师需注重小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创新教学形式,以多元化教学手段进行课程设置,促使其在兴趣提升的基础上,亦能够实现思维的有效训练。例如,在“认识图形”部分的教授期间,教师则可借助于多媒体的功效,将生活中小学生常见的物体展示给学生,进而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其中的特点。在此期间,还可将积木、七巧板等教学工具加以利用,让学生在触摸、观察中感受并认知图形。再如,在数字的学习期间,教师则可引入具有形似的图画、口诀等方式,让学生进行学习,比如2像鸭子、3像耳朵...等。以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小学生的感官、动手、思考、理解等过程中,进行趣味学习,以促使其思维得以在此期间有效运转。
三、启发式培养
以往的教学期间,由于教师对于小学生能力的“不信任”,致使习惯于将知识内容全然灌输于学生,导致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常形成较为被动的教学形式,从而难以实现思维的有效锻炼,甚至于亦会形成思维惰性。因此,教师应转变教学的形式,应注重引导式教学,以启发的方式促使学生在自主思考中寻求知识及问题的答案,使其思维得以有效的锻炼,从而实现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与提高。数学教材中的新知识多是建立在旧知识之上,因而教师则可借助于旧知识的引导进行学生思维的启发训练。例如,在“100以内加减法”部分,学生已掌握了基本的进位加法及退位减法,基于此,教师则可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进行加减法的运算学习,比如在“58+20”中,则可让学生引导学生将“大数字”进行拆分,如“58可拆分为50+8”,进而让学生进一步思考计算的过程与方法,如50+20+8,。在此过程当中,教师还可组织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共同思考探究,比如,教师可给予学生一组计算列式,让学生共同讨论计算的思路方法,以促使学生能够在更具轻松的合作讨论氛围下进行思考,以使其思维得以拓展发散,从而提升其思维能力。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的教学形式下,通过不断地思考推理,从而深化知识的理解掌握,使得思维得以在此期间有效的训练与提升。
四、结束语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知识学习的启蒙阶段,对于其能力的综合培养有着较好的机遇,使得学生能够在教师的科学引导下,逐渐形成自主思考并探索知识的习惯,从而实现思维的有效锻炼并持续提升的效果。在此过程当中,教师则可基于这一阶段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进行教学创新设计,以综合全面的培养其数学思维,促使其更为全面的学习发展与提升。
参考文献:
[1] 李霞.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J]. 数学大世界(小学五六年级版),2018,000(012):55.
[2] 杨启国.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9(12):0184-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