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瑞
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素质道德教育不断地发展和深化落实,已经深深地渗透到我国各个阶层,无论是城市、区县还是乡镇,德育教育已经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城乡结合部当然也不例外,学校教育正在逐步加强对综合素质的培养。小学阶段的教育对于孩子的思想道德观念起着启蒙和树立的关键作用,打好良好的德育基础为以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所以看展德育活动是必要的也是该提上日程的,应当被广大教育工作者重视起来,在城乡结合部孩子们的基础素质普遍较低,心智尚未成熟,但孩子就像一张白纸,用以正确的方式进行引导举办德育活动定能够达到提升孩子们道德水平,为我国素质教育添砖加瓦。
关键词:德育活动;城乡结合部;小学
引言:
教育家库尔特·汉恩在外展训练学校首次提出了“体验式德育教育”这个概念,而后迅速地被全世界的教育工作者广泛推广和使用,甚至各个领域都有其身影。德育活动是一个学校基础素质教育之根本,也是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小学阶段的德育活动开展离不开德育工作者的用心组织、准备方可开展达到需要的效果。关于在城乡结合部如何开展德育活动,有着以下相关针对性策略。
一、课堂班级活动
要想将德育与内容更好的贯彻落实到每个学生的身上去,课堂式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的点,在城乡结合部开展德育课有利于更好的宣传德育教育的内容。通过开“班会”的方式进行德育教育,组织和分配任务到课堂上去,充分利用班会活动的主体延伸德育教育,引导学生感受感知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增加思想道德素养,提升个人的整体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可以通过讲英雄人物故事的方式将学生引入切身感受,让这些故事潜移默化的影响每一个学生。例如南宋抗元名将文天祥为了国家民族大义在能屈节保命的情况下选择毅然赴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直到今日还影响着每一个爱国、爱民族的人。再比如晚清戊戌变法失败中遭受迫害的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为了民族气节、为了变法成功改变落后的封建社会,使天下人免受荼毒说出了那句“古今中外变法无不革命流血,今吾等变法若要成功必要流血,那便是我谭嗣同罢”。更是在《狱中题壁》写出了那句传颂海内外的名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种精神不仅仅是一个革命家励精图治的精神,更是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存在的一种不屈不挠与恶势力坚决抗争到底的信念和精神,教会学生们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地把这种精神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类似这样的英雄事迹和故事放在德育教育活动的课堂中去,不仅能够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到爱国主义精神,更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起到了推动作用。在城乡结合部的课堂开展这样的主题式活动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对于道德素质教育有着积极意义。
二、课外实践活动
除了主题班会式课堂德育教学,课外的德育实践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课外的活动将德育教育的空间从具有局限性的课堂上扩大到了拥有无限可能的课堂外去。教育离不开生活,课外的生活无疑是一个好的教育环境,从生活中的点滴进行分析以此展开德育教育,能够让学生切身的去感受、去体会活动的真实目的和德育教育带来的重要性。例如组织让学生去城乡结合部的养老院探望老人的志愿者活动,深切感受养老院中的老人面临的生活问题,让学生社会明白社会责任感和当担当,感受奉献的乐趣,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去养老院为老人打扫卫生、和老人聊聊家长里短,让孤独的老人暮年也能感受到现代年轻人的活力的同时对孩子们的素质培养和教育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根据此次活动让每个学生写一份活动总结报告,阐述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和活动感悟,感受每一个学生在此次活动中获得的体验。诸如此类的社会实践行活动可以让孩子们感受“爱”和“温暖”,明白给予的幸福感,亲自参与的实践活动能够直击人的心灵,将这次的感受牢牢地记在心底,培养了城乡结合部学生的道德素养,也为我们开展德育活动收获了很大的成果,为教育活动添砖加瓦,开展课外体验式德育活动的优点也可被广泛地应用。
三、小结
体验式德育活动的开展现如今已是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的一个模块,孩子是未来世界的主人翁,小学阶段是重要的奠基阶段,只有从小将德育活动落实到每一处才是提升我国民素质之根本。城乡结合部的德育活动开展说明我们的体验式德育活动的教育政策已经渗透到每一个受教育的地方,国民综合素质也是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才能逐步提高,最終完成我们把人口大国变为人才强国的目标,一个国家国民的素质决定了国家的富强和繁荣昌盛,往小了说我们的体验式德育活动教育了小学的学生使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得以提升,往大了说千千万万的学校、机关开展的德育活动就是使整体国民的综合思想道德素质、政治觉悟的提高,让我们的国家发展、民族富强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走向更加光明灿烂的未来!
参考文献:
[1]王雅琴. 高中体验式德育活动开展的必要性与有效应用分析[J]. 课程教育研究,2020(15).
[2]黎颖华,董奇. "体验式德育"要在体验效果上下功夫[J]. 当代职业教育,2016,000(01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