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的结合

2021-09-10 07:22张伟
关键词:传统节日传统文化

张伟

摘 要:在东西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之中,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得到广泛的认同和喜爱。在此背景下,我国对传统文化教育越发重视。语文课程是传授语言文字和历史文化的一门学科,因此传统文化教育是语文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探索科学实用的策略,将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另一方面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 传统文化 结合 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1.02.003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文化不断创新,不断衍生出新的文明,传统文化逐渐被遗落。但实际上,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挖掘和探索,这对我们当下和未来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所以,作为语文教师,要承担起普及传统文化的重任,树立学生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的精神,从而更好地实现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

一、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意义

1.提升文化素养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较强的课程,致力于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为学生学好其他学科奠定基础。而将传统文化元素与语文课程相结合,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让学生在传统文化氛围的陶染下掌握更多知识,同时能够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投身于传统文化的学习中,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培养道德品质

传统文化的载体多种多样,有古诗词、书法、国画、传统舞蹈、传统音乐等,这些都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通过这些文化的表现形式,我们可以探析到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和美德,比如仁义礼智信、兼爱非攻、上善若水等。所以,将传统文化和语文教育相结合,可以给学生营造浓郁的精神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良好的熏陶之中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提升个人道德修养。

3.提升生活情趣

传统文化的形式多种多样,并且极具艺术美,在语文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动力。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态度,提升其生活情趣,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基础。

4.增强民族凝聚力

通过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紧密结合,可以帮助学生打开通往我国历史文化的大门,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并且,很多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以爱国为主,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主动探寻和实践民族精神,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

总之,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相结合,对学生各方面能力和素质的发展大有益处,同时对民族的团结和进步具有推动作用。所以,作为教师,要从更深的层次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意义,将其合理渗透于语文教学过程中,从而有效实现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

二、语文教学中实现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承的策略

1.深度挖掘教材,加强文化拓展

语文教材的编写十分严谨,充分考虑了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发展需求,同时在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这一理念的推动下,融入了很多传统文化元素,丰富了教学内容。并且,语文作为一门以传授祖国语言文字为主的课程,其内容多少与历史文化存在关联,这些都可以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素材。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深度挖掘教材,加强传统文化的拓展。从而提升课堂的趣味性、丰富性,以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常识。

例如,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文中对圆明园的描述,借助多媒体给学生展示技术复原之后的圆明园,同时展示一些其他古代建筑的图片,向学生简要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以及建筑中所蕴含的思想内涵,比如天人合一、兼容并蓄等。借此激发学生对古代建筑的兴趣,培养学生爱护传统文化古迹的意识。

而在学习韩翃的《寒食》这首诗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拓展“寒食节”的来历,即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在大臣介子推的辅佐下成为一代明君,但是介子推不求利禄,归隐山林,最后被烧死于山林中。晋文公为了纪念他,下令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通过这一典故的介绍,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介子推忠义、正直、淡泊的精神,以及晋文公知恩图报的品质,从而对学生施以思想品德的教育。并且,通过传统文化的挖掘,对学生理解课文的背景和内容也具有重要意义,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引入课外资源,丰富课堂内容

语文本就是一门多元性、开放性、综合性较强的课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必局限于教材,可以适当引入课外资源。并且,语文教学的侧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所以其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毕竟有限。故而,要想实现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教育的融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加强资源拓展,也就是根据课程内容,引入相关的传统文化元素,从而丰富课堂内容,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例如,在学习《枫桥夜泊》一课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歌曲《涛声依旧》,并说明这首歌曲的灵感来自古诗《枫桥夜泊》,让学生在古今交融的情境中体会到诗歌的音韵之美。而在学生吟诵诗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古典乐曲《枫桥夜泊》,并适当介绍中国古代音乐和古典乐器。这不仅可以提升课堂活力,而且能够帮助学生从侧面理解诗歌的含义。另外,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加强对我国传统书画艺术的渗透。比如,在学习《山居秋暝》时,给学生展示以这首诗为题材的国画作品,带领学生鉴赏,让学生通过对画作的直观感受加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而在学习《马诗》一课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相关的书法作品,让学生分析哪种书写形式更能体现这首诗的韵味。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喜爱,同时让学生在传统文化元素的启发下,对课文内容产生更全面的理解。

3.利用传统节日,促进文化传承

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原始信仰、祭祀、天文、历法、易理等内容,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发扬和传承传统节日文化,有助于发扬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美德,并陶冶我们的情操,所以利用传统节日来促进文化传承是值得我们尝试的方法。另外,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较强的学科,其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落实生活化教学理念,充分利用我国传统节日来展开文化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让学生自觉发扬传统节日文化。

例如,在学习《北京的春节》一课之前,教师可以围绕“春节”这一主题,让学生做如下准备:

(1)搜集资料,了解春节的由来和习俗;

(2)采访家中长辈,了解本地区特有的春节习俗和文化;

(3)认真阅读课文,说一说北京的春节有哪些特别之处?

而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展示学前任务的成果,然后让学生讨论:“跟以前相比,我们现在的春节有哪些变化?我们遗落了哪些珍贵的传统?”借此引发学生对传统节日的重视以及对传统节日日渐没落的原因的思考。除了以课文为载体外,教师也可以以生活为载体。比如,在临近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时,让学生收集节日的由来和相关故事,总结节日的风俗,并分享自己家中过节的情形。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底蕴,唤醒学生内心对节日的尊重,从而促进文化传承。

4.丰富文化活动,优化学习环境

鉴于语文课程具有多元、开放的特征,所以语文教学不必拘泥于固有的理念和形式,教師可以让教学走出教材和课堂,通过一些语文活动来提高学生语文相关的各方面素养。同样,在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教学相结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建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这一方面可以给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方式和方法,让学生对语文以及传统文化保持新鲜感,保持学习的动力;另一方面能够优化学生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良好文化氛围的陶染下健康成长。

古诗词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背诵诗词,且具有一定的诗词鉴赏能力。而古诗词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诗词,我们还可以了解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品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定期举办诗词类活动,并设计各种各样的游戏环节,比如飞花令、诗词接龙、看图猜诗、你说我猜、诗歌创作等。而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拓展课外诗词,以丰富学生的诗词储备。

参考文献:

[1] 张玉萍《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探究》,《求知导刊》2019年第52期。

[2] 林美徽《让优秀传统文化之花在小学语文课堂绽放》,《新教师》2019年第12期。

[3] 王刚《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思考》,《教师》2019年第36期。

猜你喜欢
传统节日传统文化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传统节日礼
谁远谁近?
少年力斗传统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清明节的传统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