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婷
摘要: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将数学全面、系统、科学的教授给学生,来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整体结合能力,因此,教师结合小学数学复习课中知识点零散、繁杂的特点,引入思维导图的方法辅导数学复习课,将知识形成连点成线、以线绘面的知识系统,提高数学复习课的效率,同时在绘制思维导图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整体逻辑思维能力和信息整合能力,完成知识点复习和数学思维能力锻炼的双重目标。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数学复习课;有效应用
引言
思维导图是数学复习课教学过程中的不可或缺的部分,是提升复习课效率的重要手段,高效的复习課能让学生将新授知识点加以巩固,并提升理解,加强知识点的关联度整合,使学生对分散的知识点有更深的理解,达到学与用的共同提升。思维导图是新授知识点和关联知识点相通的桥梁,是升华知识理解程度的重要途径。
一、引入思维导图,梳理章节知识点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章节内容相对集中,但章节之间联系性较小,教师可以在复习课中,分章节的先将章节知识点让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来复习,将章节的主要知识点作为主要脉络为第一分支,分散的将不同的内容下分到第二分支,再在第二分支上列出第二分支上所涉及的小知识点,以此类推,将章节知识以大树主干与分支的图像形式展示出来,使知识点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一个整体知识点,更能够帮助学生对章节内容的记忆,对分散知识点和关联性的理解,并激发学生在复习课中的兴趣,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五年级上册第二、五两个章节中的“图形的面积”复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图形的面积为主干作为第一分支,分别以三角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为第二分支,再将各个图形所涉及的面积公式及算法作为第三分支,之后将计算面积所涉及到的边或高及表示方法等基础知识点作为第四分支,以此类推,将两个章节涉及到的知识全部按逻辑罗列出来,以图像形式显示出知识点的关系,让学生在梳理过程中掌握图形的基础知识、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和多个知识点的相互关系,使学生更清晰地掌握各知识点及关联性,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二、引入思维导图,改善提升学生复习知识易错点
以往教学中,由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因此老师在复习课中无从下手,没有重点,缺少复习方向,导致学生在已掌握的内容复习中感觉索然无趣,对未掌握的内容复习中没能深入理解,没起到复习查漏、补缺、巩固的作用。因此,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引入思维导图,让学生将自己掌握的和不太明白的知识点全部用图像的形式绘制出来,可以更清晰地让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程度,为复习指引方向,在思维导图中找到学生的薄弱点,进行重点讲解,以此起到复习课的巩固提升作用,提高复习效果。
例如,在六年级下册第二章节“正比例和反比例”复习中,学生的出错率较高,学生在章节错题中各有不同,教师很难掌握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由此,可以利用思维导图,让学生对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点进行画图整理,分出支脉,理清脉络,在各知识点上对自己的掌握程度进行分级标注,并列举示例,由此,教师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确定学生是对正比例掌握不到位,还是对反比例理解不到位,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对两个量的相乘和相除的理解,针对性的做错题训练,做到复习查漏,提升复习效果。
三、引入思维导图,培养学生有效复习、发散思维的能力
小学阶段学生年龄小,还没有对学习知识和复习课程养成习惯,而教师也多注重一味地教授知识,却没有引导好的学习和复习的方法,学生在灌输式的教育下,也只限于学到知识点即可,缺少对知识的思考和发散,限制了学生在发散思维上的锻炼,也没能培养出学生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影响复习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不仅要带领学生梳理知识点,还要教授复习方法,养成学生自主复习的习惯,锻炼学生在自主复习中发散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提升复习效果。
例如,在五年级下册第五章节“分数混合运算”复习课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绘制章节思维导图来引导学生回忆二年级下册的“混合运算”,复习混合运算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将分数混合运算作为混合运算的分支,将知识的关联性显示出来,教授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复习的方法,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引发学生在关联性知识点中的深层次思考,真正将所学知识在大脑中归纳演变,实现串联知识点的贯通,实现在复习中的升华理解。
结束语
总之,教师在小学数学复习中要广泛应用思维导图,深入研究思维导图在各复习环节的运用。引入思维导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还提高学生自主梳理知识点的整合能力和深入思考发散思维能力,进而提升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干国华.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的应用探析——以“多边形面积的整理和复习”为例[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7(5).
[2] 黄琳.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运用思维导图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J].教育观察(下半月 ),2017,6(4):109-110.
[3] 卢永现.简析如何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运用思维导图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J].中外交流,2019(1):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