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探索

2021-09-10 06:42孙丽萍卢萌萌尹四倍张雅美郝涛
交通科技与管理 2021年3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互联网+互联网

孙丽萍 卢萌萌 尹四倍 张雅美 郝涛

摘 要:本文研究对象为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分析了当前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更新课程思政教学理念,提出“互联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方案,实现培养目标贯通融合,通过思想观念、课程资源共享,构建专业课程思政体系。

关键词:互联网+;课程思政;运动控制技术

1 研究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强调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 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指出“互联网+教育”,“更加注重”以德为先、全面发展、融合发展、共建共享的基本理念。国家政策文件对职业院校课程思政的共建共享提出了新要求。

“互联网+”课程思政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对课程进行重构和优化,催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深刻变革。

1.1 重要性分析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指出职业院校要努力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肯定了课程思政在职业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地位。研究课程的思政体系,充分发挥不同学科教师的优势,从不同角度不同维度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形成内容丰富、架构完整的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只有深入研究课程如何与思政体系融合,才能更好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效益和人才培养质量,为产业发展输送更多合格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1.2 研究现状

国外高校注重在各学科、专业的课程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实现知识传授和道德教育有机结合,但很少开设专门的德育课程。如美国注重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意识作为教育改革与教学实施的重点,新加坡要求课程设置与教学必须围绕我是新加坡人展开,英国要求各高校通过专业教育和教科教育来灌输教育教养的内容,日本注重把国家道德价值观作为国家课程设置的重要教育目标。分析发现国外高校更注重德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在学科教学中潜移默化渗透德育内容,不同课程融入道德和价值观教育内容的方式较为柔和,但内容核心是西方的价值观念,实质上发挥了课程思政的功能。

在国内,目前课程思政是研究热点,2014年上海高校率先探索课程思政,在通识教育中根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出了一批颇具影响力的“中国系列”、“品牌课程”。自此课程思政受到各级行政部门和高校的重视,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集中关注。利用CiteSace软件对研究的进展和热点进行分析发现,相关理论的研究较为透彻,但研究侧重点明确,一部分研究取向较为宏观,虽涉及面大,但可操作性不够强;另一部分较为微观,仅对解决具体问题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互联网+课程思政”的理论实践研究工作落地不够。

各职业院校已开展课程思政的研究,尤其受到疫情影响,各职业院校已大规模推广线上教育教学,并将“课程思政”融入在线教学,但专业课程思政是针对特定课程开展的思政教育,可借鉴性不强,案例无可复制性,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如何与思政课程相融合,在思政教学的基础上,构建一种可参考的课程思政体系框架,为建立实时更新的动态案例库。

1.3 “互联网+”课程思政建设难点

(1)高职“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缺乏纵横贯通。大部分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虽有从全局把握育人体系的全校性的“课程思政”建设纲领文件,但缺乏规范化的应用和实践,使教学目标与思政课程教学目标脱节,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德育目标始终被忽视或弱化,无法充分发挥高职院校专业群的协同育人功能。

(2)高职课程建设缺乏互联网和思政建设的贯穿融入。目前高职院校课程建设更多的是结合自身办学定位、实际需求、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等,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養规格、课程体系、教学实施的总体设计,未充分利用“互联网+”背景下各学习平台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推广引领作用;也未凸显出“课程思政”在满足高职学生在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法律素质等方面的价值引领作用。

(3)“互联网+”课程思政建设缺乏与之相匹配的教师力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各高职院校虽已有关于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但存在一些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相关精神的学习和领悟不够、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单调、教学方法传统、教学评价单一等问题,影响了“课程思政”工作的具体实施。

“互联网+”课程思政建设可以助推“三教改革”,在研究线上教学与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同时,推动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相关精神的学习和领悟,推动教学内容向立体化、动态化和一体化发展,推动更新适用与实用的教学方法。

2 研究基本内容

2.1 “互联网+”课程思政的概述

“互联网+”课程思政是一种思政内涵全面、可共享的育人体系,是指以课堂为实施课程思政建设的载体,利用互联网的互联共通优势,建设体现专业特色的全面性共享性的育人体系。育人体系以各学科知识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为切入点,将思政课程的教育原则、要求和内容与专业课程的思政资源整合、建设、实施与评价等有机结合,将思政体系融入教学改革的各个环节,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的同频共振。

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的建设从系统化专业人才德育目标体系入手,将思政元素融入到专业课程体系中,制定蕴含思政元素的课程标准,将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教学目标相融合,找准契合点,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建立生成性关系,实践浸润式教学模式,提升专业课程的教学育人成效。课程思政相关教学设计与实施采用“云课堂+校园课堂”同步进行,从学生知识基础、认知能力、混合学习方式和在线学习成效等方面开展学情和教情分析,整合教学内容,选取合适的思政元素作为教学内容,教学设计重视课堂价值观传播的有效性,建立知识水平、专业技能、职业能力、综合素养和行为养成的多元综合评价,并建立专业思政实践体系,借助科技社团、社会服务、大赛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课程思政、践行课程思政,让课程思政落地、落实。

2.2 专业课程 “互联网+”课程思政建设的对策建议

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要实现培养目标贯通融合,通过思想观念、课程建设资源共享,实现德育目标的融合,建立实时动态的思政案例库,构建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借助线上资源的整合优势,加强课程思政的价值推广,以《运动控制技术》课程为例,如图1所示。

(1)构建思政育人共享体系,实现思想观念资源共享。将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贯通融合,形成系统化的专业人才德育目标体系,解决高职院校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首要问题,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素质内涵和专业认证非技术因素毕业要求等方面,挖掘与课程思政可结合的思政主题,深度扩展思政资源全面性和共享性,建立实时更新专业课程思政案例库。将核心价值观、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方法论、理想信念教育、职业文化、劳动教育和工匠精神等主流思政主题作为价值标准,与德育培养目标进行整合,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思想观念同频共享。

(2)重構专业课程体系,实现“知识、技能、德育”同向同行。依据思想道德修养中的学生道德修养培养路径,以“技能+思政”为育人目标,建立以思政教育体系为主线,以课程思政体系为支架,以问题导向创情境,以项目教学展内容,以专业思政实践体系作反馈,各教学环节创设思政氛围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实现课程与思政的浸润式融合。课程整合重构将企业需求、1+X证书、技能大赛要求等方面标准规范与知识目标深度结合,实现专业与技能标准规范及思政体系的资源共振共享,如图2所示。

(3)探索“互联网+”课程思政课堂教学设计模式,实现课程+思政双向同频共振。以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为依托,按照“人生新阶段-新时代背景-问题导向引发思考-能力提升强基固本-践行培养时代新人”的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培养方式,创设专业课程的思政氛围,构建凸显高职院校特色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其中人生新阶段注重学生坚定理想信念,通过云课堂、校园课堂等方式引入优秀校友、技能大师等进课堂,以提升学生的职业教育文化自信;新时代背景主要结合国家形势、社会和新技术发展状况等注重弘扬中国精神,通过企业案例、社会需求和技术提升需要等方式创设学习情境,以提升改革创新和爱国主义精神;问题导向引发思考借助社会热点问题、技术难点等问题加深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以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科学思维;能力提升强基固本阶段主要通过知识储备、技能提升和核心价值观浸润影响等方式,使学生认知学习重点和感悟个人价值,注重知识与价值的融合;践行阶段主要通过专业知识践行和价值观践行两个方面,与专业思政实践体系结合,从教学组织和教学评价两个大方面开展技能+思政的实践活动,以实现化理想为现实,《运动控制技术》课程思政具体实施方案,以疫情期间的口罩机生产线为载体开展,如图3所示。

3 结论

思政教育是专业建设根基,专业建设的核心是课程,课程内容要落实五育并举的要求,课程设计应基于工作和生活的学习,把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岗位即课堂的理念融于课程之中。专业课程思政育人体系,以隐性教育的方法,将课程思政体系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个环节,建立以课堂实施为基本途径的专业育人实践活动,采用线上线下联动“浸润式”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通过参与和思考,实现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认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3]王石,田洪芳.高职“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4):15-18.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互联网+互联网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