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斌
摘要:在学习活动中,通过有意识地不断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循序渐进地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让学生自主参与研究性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让学生与他人学会分享与合作,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实践的条件和机会,以促进学生全面的、可持续性的发展。
关键词:指导;参与;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是把现成的答案或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从而获得结论或答案的过程。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观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本质上讲,研究性学习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由许多方式构成的多角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
研究性学习方式具有主动性、独立性、体验性、问题性等特点,它尤其注重对所学知识的探究和实际应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学生的实践和体验。它的目标定位并不要求学生像完成科研课题一样,要对事物有“是”或“不是”的明晰界定,而是注重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1.让学生自主参与研究性实践活动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在科学思想方法指导下的实践活动,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和结果,不一定是科研的结果,也不一定转化为生产力的价值,但能激发学生形成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
例如,我校五年级一位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写有关“秋天”的作文时,课前先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去体验,去发现秋天有什么特点,教师没有明确的要求学生观察的对象和观察的方法,只是要求学生要抓住能说明“秋天”的景物,并在观察时想一想这些景物跟“秋天”有什么联系。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去发现、探究有关秋天的景物。结果,学生写出的作文有景有情。由于学生的观察点不同,探究对象不同,所以,学生的作文中既有对各种各样景物特点的描写,也有对人的心情的刻画,不仅避免了以往作文中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作文内容单一的现象,还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事物、探究事物之间的联系、乐于质疑的良好学习习惯。
2.让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之间要学会合作学习,是要让学生之间在合作学习中有一种促进性互动,培养一种独立思考的能力,增强责任感,拓展思维,并在合作中体验、理解自我及集体智慧的价值。因此,在探究式学习中,要让学生通过研究,在学习生活、社会生活中善于合作,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
今年听课时,我校一位六年级老师在分组教学中,尤其强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他在指导学生学习《颐和园》时,先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然后,让学生以4人为一个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在让学生交流讨论“你认为颐和园的哪出景物最美”这一问题时,他要求学习小组的每一个成员先在组内谈谈自己的看法,在各抒己见的基础上,最后由一位同学代表本小组综合每个同学的意见,在班级上进行总结性发言。通过个别交流、组内讨论,集中反馈的形式,既让学生认识到了“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这一课文的重点,更重要的是要让每一位学生都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汲取别人“善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联系社会生活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能使学生间接地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多元色彩,接触一些涉及道德、法治、商品等方面的知识,有效地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与现实世界相脱节的状况,增强学生对自然、社会、人文的思考与探究。
例如,一位二年级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时,提前一周就布置学生去留心观察自己身边存在的社会现象,并要求学生在了解这些现象的基础上,认真进行思考、分析:这一社会现象说明了什么?你认为对吗?怎样解决?学生会根据教师的要求,主动进行观察,广泛接触社会现实,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并对观察到的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做出自己简单的评判。到了说话课上,同学们发言积极踊跃,各抒己见,连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也争先恐后地举手,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这位老师在课后评课议课时深有感触地说:“我真没想到,学生对社会现象的观察是那样细致,捕捉到的细节是那样的生动,涉及到的内容是那样的广泛。看来,我们对学生能力的认识,确实存在偏颇。”
透过上述这一课例,可以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给学生创造机会一个机会,通过学生主动参与社会活动,接触社会现实,能促使学生了解社会,思考社会现象,积累社会经验。同时,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了解社会规范的意义,并能自觉遵守、维护社会规范与公德。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并增进法治观念、民主意识。在实践中增强社会参与能力,形成参与意识和较强的民主意识,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4.促进学生掌握基本研究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式和探究式两种。探究性学习的学习内容以问题的形势间接呈现出来,学生本人即是知识的发现者,也是知识的探究者,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的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主动性,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一方面通过研究问题来进行学习,使问题成为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新的问题,使学习过程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总之,在学习活动中,通过有意识地不断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循序渐进地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让学生自主参与研究性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让学生與他人学会分享与合作,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实践的条件和机会,以促进学生全面的、可持续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
[2]全日制义务教育201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科版《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二年级上册、五年级上册、六年级上册,教科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二年级上册册第三单元第4课《秋天》、教科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课《颐和园》)
[4]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6年11~12期(教育科
[5]《教育学读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6月
(安宁市八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