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也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拥趸。在全球化浪潮不断推进的当下,如何保证中学生不被诸多外来不良文化影响,成为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使命。为此,针对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价值、现实问题,提出相应的实践进路,以更好的促进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关键词:文化自信;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初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价值
(一)有助于当代中学生正确认识中国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心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极具文化底蕴。但是,社会变迁与时代的发展,也在逐渐要求中国文化要与时俱进,不断的进行发展变化。尤其是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的文化竞争日益凸显。为地域国外意识形态对中国的冲击,当代中学生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逐步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推陈出新,进而使得中国在国际上拥有更多话语权,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二)有助于当代中学生理智看待外来文化,抵制不良文化
文化自信一定离不开与世界文化的交流,特别是同发达国家思想文化的交流。通过文化内核的融入,加强双方了解,最终“集百家之长”实现中国文化的蜕变[1]。但是,在全球化时代,信息的无序传播使得各类复杂且充满不良价值观导向的信息充斥其中,并出现许多问题。例如,价值观念的迷失、偏爱感官刺激、沉迷相对主义,并从中引发一系列消极颓废的现象。这些行为与消极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学生这一树立“人生三观”的关键时期,使得其思想观念与价值导向均出现了偏差。因而,通过研究当代中学生的文化自信,不仅能够及时的发现问题,还能进一步给予中学生正向的引导,为其树立正确的“人生三观”做准备[2]。
(三)有助于丰富中学历史教育内容,提升历史思维
精神思想是一个人健康发展的重要根基,也是个体全面发展、社会进步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强烈需要。因而在这一根本任务下,必然会要求我们提高中学生的文化素养以实现对中学生的自我教育。而历史教育作为培养文化自信的主阵地,无疑具有高度的提推作用,能够极大程度上促使中学生自觉学习民族优秀文化。同时,中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也不是“无根之源”,需要现实文化载体的承接。所以将文化自信融入初中历史教学,不仅能够丰富中学历史教育理论,更能促进中学生历史思维形成。
二、初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现实问题
(一)对文化自信内容的认知程度不够
拥有足够的文化认知,可以加速产生文化自信。笔者曾做过一项调查,在对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认知方面进行考量后发现,当前学生普遍对文化自信内容的认知程度不够(如表1所示)。由此可见,受到学生年龄与认知水平的限制,我们亟待通过系统的历史教学方式使学生充分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而通过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实现其文化自信的增强。
(二)对文化自信践行的意识和能力不足
通过数据调查发现,多数中学生均有不同程度的文化自信,对国家、对家乡等等。但在具体落实、付诸行动之时言大于行、知行脱节,践行文化自信上的信心不足、态度不坚定等状况时有发生[3]。例如,谈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未来的发展方向时,有很多中学生认为传统文化会随着国外文化的冲击逐渐消亡;也有部分同学认为随着时代的变革,中国传统文化会逐渐成为少部分人研究的小众文化。当问及要如何保护中国传统文化不被时代发展与国外文化冲击而影响时,多数学生都没有自觉践行文化自信的意识与能力。据此可见,当前通过初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文化自信任重而道远。
(三)学校和教师对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需要强化
尽管学校和教师对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能达成基本共识,也能够意识到文化自信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但在现实情况下,部分学校与教师为了教学成绩而不得不牺牲学生的自主探索时间。而历史基础知识又恰恰是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复习巩固,仅靠单纯的“口谈”文化自信培养是不切实际的。因为,对于大部分中学生和其家庭而言,中考是极为重要的门槛。所以,要将文化自信充分融入到历史教学,以实现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目的。
三、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实践进路
(一)将学校作为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主阵地
学校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而历史教育更对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起到突出作用。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意识的挑选符合新时代中学生兴趣的史料,在传授历史文化知识的同时,提升中学生文化素养。此外,也可以采取个性化的作业布置,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进而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熏陶。
(二)将文化活动作为引导学生知行合一的重要方式
适当的文化活动能够对历史课堂教学起到补充作用。对学生而言,一味进行枯燥的课堂学习,极易消耗学习积极性。而通过加强校内外研学活动,开展文化自信主体教育实践,可以充分发挥教师与学校的引导,并激励学生深入实践、了解和感受文化自信的丰富内涵。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此类活动中受到积极文化的熏陶、感染,更能够借助于此激发学生的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引领校园文化健康发展。
(三)将家庭教育作为感悟文化自信的重要体验
随着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外出旅游,陶冶情操。对学生而言,父母在学生假期之余外出开始文化之旅;积极参加各类传统文化体验性活动,如剪纸、陶艺、中国绘画。此类活动的参加,不仅能够给孩子充分的亲身体验,使其深入理解和感悟历史文化温度,还可以在各项体验中,得到锻炼,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与文化自信。不仅如此,在学生教学中,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地位同等重要。因此,只有充分发挥家庭与学校的配合,才能形成教育合力,将中国优秀文化发扬光大。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的树立起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崔玉蓉.初中历史教学中文化自信培养策略探究[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5):29-29.
[2]李心东.文化自信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培养[J].读写算,2018(24):101-101.
[3]那秀敏.历史教师如何在教學中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J].数码设计(上),2019(5):230-231.
课题名称:省级课题,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实践研究,编号:JCJYC19111236。
作者简介:韩卓,本科学历,现在三门峡市教育教学研究室任职,研究方向,历史教学。
(教育教学研究室 河南三门峡 47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