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成向
摘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指出,文化是软实力,增强文化软实力是硬任务,必须在文化强国建设上迈出坚实的步伐,方能实现中国梦。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在体育教学中能有效的渗透其中,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针对中职生学生学习和习惯特点、教学情况分析,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体育教学的策略,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同时对中职教师的教育教学也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中职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育教学;行为习惯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尤其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以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放在重要的位置,是发扬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职教部)〔2019〕13号)明确规定,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随着教育的改革和时代的需求,中职教育迎来蓬勃的发展,办学规模不断壮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多。在这样被视为“学困生”中职生群体中,在体育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1中职学校的学生与体育教学现状
1.1中职生学习和习惯特点
常言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作为教师,弄清我们的教育对象才能便于对症下药。
中职学生大多是学困生,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学习习惯较差。从生源来看,大多数中职生来自农村。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很多农村学生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形成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有的是家庭婚姻和教育方式方法问题等。在这些种种原因中,学生的行为习惯在扭曲时得不到及时改正,形成了很多不良行为习惯,如不爱学习、自控能力差、感恩意识差、我行我素、自由散漫、语言粗俗、不喜欢受约束、不爱护公共财物、不爱卫生等。
从中职生的特点可以看出,学生的各方面行为习惯与普通高中生相比具有较大的差别,行为习惯普遍较差,这不仅在体育教学中带来很大的教学难度,而且在体育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很大的挑战。尤其对于大多数中职生来说,毕业后将面临就业进入社会,如果在学生期间的不良行为习惯得不到有效改善,无法达到新时代职业教育的要求,这样对他们来说将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体育教学,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熏陶学生,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具有良好的作用,同时也是实现体教融合的重要途径。
1.2体育教学目的单一
教学目的的多样性和全面性,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很多教师在组织体育教学中,唯知识而学知识,在教学设计中往往只针对某个技术和知识点进行过程设计,为完成教的任务而展开教学,这样导致教学目的单一、不全面。虽然在教学设计的目标中也体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但是在具体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是否落实和体现往往不是很明显,只是形同虚设。这样学生的体育相关优秀传统文化就难以得到消化,体育精神文化就很难得到提升。
1.3体育教学内容重复性高
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对学生的体育意识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学内容重复性很高,例如初中的常见运动项目,如篮球、排球、足球、田径、体操等,这些内容又大多数照搬教学,对学生来说看得多而没有新鲜感,很难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尤其对那些酷爱电子游戏而不喜欢运动的同学来说,甚至抱有抵触心理,这样对体育教学就失去了教育教学的意义。
1.4教學方法过于陈旧
教学方法就像一把双刃剑,如何用好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有很大的联系。教学方法传统老套,如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习、教师巡视纠错、教师总结。这样教师主导性强,缺乏学生的主体性,长时间学生为了完成练习而练习,教学过程显得枯燥乏味,从而没有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难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5体育教学评价片面
教学评价在教学中发挥很大的效用,尤其对较缺乏正面评价的中职生,中职生大多数是中考的落榜者,学习成绩都不是很理想,在初中时,甚至有些同学被当作反面教材。这样容易形成自卑心理,如果仅仅注重教学效果或结果的评价,或是评价不具有针对性,学生会担心做不好而不积极练习和发言,学生的自信心就难以得到实现,学生良好的体育行为就很难实现。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体育教学对策
针对中职生特点和中职体育教学现状可以看到,体育教学课堂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很有必要。身体健康和精神文化同样重要,以习近平领导的党和国家领导高度重视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把国民的体育健康和体育文化上升到更高的位置,中小学的体育已经不断得到高度重视,如中考体育分数改革,分数越来越高,甚至有的省份的体育中考分数已经与语数外科目齐平,最近高中体育也将要纳入高考的改革中,彰显体育学科在体教融合的重要性。同时新的历史要求,作为中职体育教师,我们要以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展开体育教学,为建设2035年中国成为文化强国做出贡献。
2.1教学目的多元化
中职学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后达大多是在生产第一线工作。除了要求他们在校掌握一些锻炼身体方法、掌握特定职业身体素质外,还要根据特定的专业掌握相关职业文化素养。职业学校与普通学校的目的不同,如果沿用普通学校的体育教学目的,势必不能满足职业学校不同专业学生的需要。因此,体育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教学,在各自的不同专业领域中还要注入相关的优秀文化素养,引导学生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兴趣。比如在给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教学时,要根据幼师的职业特点和职业文化素养,如加强为人师表、爱心、耐心等思想意识培养,教师在教学中时刻严格要求自己,让学生在思想上和行为上不断在体育教学中得到提高,为学生今后的工作中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做好准备。
2.2精选教学内容
中职体育教材与普通学校体育教材差异不大,教材内容设置缺乏针对性,这些教材学习内容不能结合专业的需要,从而不能满足学生将来所从事的工作服务。中国教育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学的根本任务,培养既有高尚道德,也要有真才实学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的“德”蕴含丰富,是丰富和发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同时也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在开展课程教学时要根据课程内容精挑细选,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巧妙和谐的融入教学内容中。如护理专业,在教学中结合护理专业体能特点的教学内容,如发展上肢力量的模拟搬运病人、搀扶病人等教学内容,这些上肢力量的有机练习既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兴趣,又有助于他们走上工作岗位上时,快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胜任,同时培养学生集体主义、团结协作等社会能力,以及培养学生救死扶伤的良好职业道德。在教学中,由于涉及生命,需要学生更加注意生命安全,从中又可以培养学生严格的纪律意识和严谨的工作太度。
2.3创新教学方法
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更新、创新教学理念,打破传统宣讲为主的教学方法,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体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发挥学习的主人翁意识,积极主动掌握体育技能和相关体育理论。
如在中长跑的教学中,最大的困难是学生对田径场的厌倦和坚持跑的意志力。在教学中如果按常规的教学方法去完成的话,学生会找很多理由去请假,学生参与积极性会很不理想。但是,如果我们充分利用情景教学的方法,如中国共产党的“长征精神”,把要完成的练习距离看作一次长征,把田径场换作校园跑的路线。这样组织下来,学生不但不厌倦,反而情绪激昂,学生参与积极性就会很高,同时完成任务后,学生会由衷的感受到极大的精神满足感、愉悦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即学习了优秀的共产党传统文化“长征精神”,又培养了学生的坚持不懈的努力精神。
2.4科学全面的体育教学评价
中职学校的体育成绩考核几乎是成绩一刀切模式,主要以身体素质和技能考试作为指标,由于同学之间体质是不同的,有些同学先天体质就比较差,如果考核时与其他体质较好的学生要求一样,那么体质较弱的学生就很被动,不但很难达标,而且容易挫伤他们的体育课积极性,形成自卑感而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要形成科学全面性教学评价,要以过程性和结果性相结合、个性化和集体化相结合、民主化和人文化相结合等。在展开体育教学评价时,要让学生参与课堂评价中去,学生和教师对学生的技能掌握程度、努力程度、合作意识等方面采取统一的评价标注与评价项目,使得评价更全面科学。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等良好文化素养,对学生的健全人格培养具有重要的价值。
2.5增强体育教师教学能力
教师的教学能力在课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年轻教师中,尤其是刚刚进入工作岗位的年轻体育教师,教学能力不强,不但会影响学生的体育兴趣,甚至会影响学生对体育正确认识。因此,中职体育教师要具备灵活根据学生特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因材施教的教学能力,针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案,鼓励为主,引导为辅,确实提高体育课质量,提高教学水平,增强学生体育意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习惯,最终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文化素养同样很重要,要灵活渗透体育文化素养,如在组织排球教学时,不仅要学生学习排球技战术知识,更要深入让学生理解“排球精神”的优秀文化精神价值。“排球精神”不仅仅指坚持不懈、永不服输的体育精神,更代表着坚强的中华民族精神,进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对爱国主义教育具有积极的意义。
3结语
终上所述,通过在体育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具有有很大的指导意义。首先,可以提高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体育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体育教学中一点一滴做起,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贴近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有所感悟,有所成长;同时有利于学生在基础文化课中培养高标准的审美水平,使得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并做出及时改变,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最后可以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爱党的思想,并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实现社会主义教育培养人核心价值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中兰,张元.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研究———基于思政教育的视角[J].职业教育研究,2019,(08):71-75.
[2]潘元,李艷.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提升就业竞争力[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9,24(03):92-95.
[3]吴银霞.现代职业人视野下中职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教育现代化,2017,4(46):299-300.
[4]闫桂春.浅谈中职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中国培训,2017,(08):9-10.
[5]代悦.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特点[N].人民日报,2017-12-15.
[6]何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专题化设计[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17,(3):93-96.
[7]彭林.中国古代礼仪文明[M].北京:中华书局,2013
[8]吴义.情境教学模式在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职业,2017(13):83.
[9]张建国.中职学校德育课程建设的改革建议[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7(2):5-12.
[10]高丽.浅析中职德育课在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作用[J].才智,2017(12):76.
[11]刘欢.“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7(2):44-45.
(贵阳市白云区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