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快出多产的舞蹈作品接踵而来,在这个呈现空间不断扩大的社会,更要强调舞蹈美的传播与接收。创作优秀的舞蹈作品时,舞蹈美的内容是它的基础;而对这一内容的直接表达则是舞蹈美的形式的体现,其舞蹈美的形式与美的内容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之间相互依存。在舞蹈创作中,是以身心统一的肢体作为载体进行传情达意的“舞蹈”艺术。
【关键词】舞蹈创作;舞蹈美的内容;舞蹈美的形式;舞蹈美
舞蹈艺术像一首娓娓道来的诗歌、像一曲曼妙动听的乐章、像一幅色彩亮丽的图画,是可被人感知的鲜活生动的艺术形象,其“动态美”为生活美赋予可言说的生命,以身心统一的肢体为载体,讲述着无声的语言,是叙事和抒情的完美结合。它着重表现人内在的精神世界以及在社会生活矛盾冲突中的人的情感,更是人们寄托情感、精神、灵魂的汇交点。无论身心统一的肢体或是鲜活、连贯的时空,还是舞蹈美的内容和形式,都遵循一定的艺术规律和美学原则,文章以舞蹈作品《沂蒙那座—桥》为例,围绕作品舞蹈美的内容、舞蹈美的形式以及身心统一的肢体三方面展开论述。编导运用独特的叙事手法叙述出真实背景下的生活创作。以肢体语言同观众对话,是对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的传达,实现编者、演员、观众三者的舞蹈审美“共通感”。
一、身心统一的肢体
“身心统一的肢体”是舞蹈艺术的载体。其肉体和精神之间是不可分离的,二者高度结合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舞蹈艺术。作品《沂蒙那座—桥》以真实感人的历史事件为题材,择山东沂蒙人民的红色精神为主题进行演绎。其身心统一的肢体作为呈现的载体就需要去重温历史,同那个年代的人、事、物以及编导内心的形象产生共鸣,从而获得舞蹈艺术的鲜活性。在舞蹈中,七个女人角色不同、形象不一,在同一时空中,给观众无限遐想空间,其肢体动作的表现形式和内容是对不同年岁下的沂蒙精神的刻画,体现了炮火轰鸣的年代下硝烟与鲜血的洗礼下,铸就得坚固桥梁。其中动作变化不多,是舞蹈语汇的凝练同生活相融合。仿佛将情感、灵魂与肉体的链接变成一根锁链,牵动观众,在强烈的动作性的引导下产生共鸣。舞者们的肢体将内容经过加工转化成有感情有意识的动作的升华,从而实现灵魂与肉体的高度统一。作为生命的表现艺术,通过身心统一的肢体,运用贴近生活的淳朴动作和热血故事来展现高雅的艺术形式。
二、舞蹈美的内容
舞蹈是鲜活的语言,舞蹈美的内容是题材和主题的组成。作品以真实的沂蒙六姐妹冒着炮火用柔弱的身躯架起“火线桥”的历史事件为创作题材,还原了那段艰难的生活往事,集中概括了山东沂蒙人民的红色精神以及当时的战争生活,那弯背、抗门、拉扯等系列动作正是日常生活中的原态,对于这一独特性格特征的“动机”捕捉,再将事物和情感遵循舞蹈艺术规律和美学原则进行加工、提炼和升华等,使动作增强力度、加大幅度,从而展现六个女人在沉重的门板下的坚毅等特有的韵律和鲜明的特点。这恰到好处的“动态之美”成功的塑造了不同的人物形象。同时,表达了在1947年这个熊熊烈火烧、阵阵炮声响的年代,沂蒙红嫂的坚毅、勇敢的精神,突出峥嵘岁月里感动中国的沂蒙红色精神的主题,给观众以启迪,达到”优秀作品鼓舞人“的积极向上的精神传递。实现对真实生活的刻画,动态和技法的完美配合,呈现出一部触及内心的优秀作品。从题材与主题的组成,赋予了作品的动态形象,发挥了审美效应,不仅抓住同观众心灵的共通点,更是完成了一次较高水平的情感交流与信息传达。
三、舞蹈美的形式
舞蹈美的形式是作品内容的载体,也是作品的“外包装”,是作品用以借助和依附进行表达和展示内容的媒介,即舞蹈的表现方式。是舞蹈创作过程中塑造成功的舞蹈形象,艺术感染力的增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编导采用“时空穿越”这一独特的叙事手法,将个人的艺术创作构思通过艺术的加工和处理震撼的展现在观众面前。在音乐、布景、服装等烘托下,贴近生活的同时感染着欣赏者。不同的服装,賦予舞者不同的人物形象,在鲜明的对比下,大嫂与青年的形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利用沉重破旧的门板扩大和强化了感情的升华,强调了表演性的同时突出了在“枪林弹雨”下艰难支撑的红嫂精神和战争痕迹,被门板制约后的动作和调度,更好的展现了当时的艰难困苦中沂蒙人民的奋起反抗,背景音乐的转换,牵动着人们的心,是真真切切的“心随舞动”。每一声枪响、炮鸣都仿佛打在自己身上,仅一声嘶喊,直击内心。道出对敌人的怒吼,对信仰的坚持。整部作品以故事的起承转合再现那座屹立在沂蒙人民心中的“生命之桥”,是现代与历史的对话。
综上,“舞蹈美”是舞蹈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作品《沂蒙那座—桥》中舞蹈美的内容和舞蹈美的形式二者有机统一高度结合,给观众以美的、震撼的舞蹈盛宴。罗丹讲“没有一件艺术作品,单靠线条或色调的匀称,仅仅为了视觉满足的作品,能够打动人的”这句话也诠释了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依存。编导以历史事件为主,用现代青年的视角回望、重温岁月,以沂蒙红色精神再现“火线桥”,用外在和内在叙事手法形式相结合。同舞者身心统一的肢体一起将舞蹈完美展现,突出沂蒙精神的同时更传递了中国精神。
参考文献:
[1]吕艺生:《舞蹈美学》[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年
[2]彭吉象:《艺术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3]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891年
[4]张晓莹:关于舞蹈美的三大特征[J],舞坛走笔,2003.01.027
作者简介:徐晓晨(1996.6—),女,汉族,籍贯:甘肃武威人,新疆艺术学院舞蹈学院,20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音乐与舞蹈学,研究方向:舞蹈历史与文化研究。
(新疆艺术学院 新疆乌鲁木齐 83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