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琳
摘要:《蒹葭》是《诗经·秦风》中的一首抒情诗,其清寒邈远的意境大致形成四种象征主题,分别是思慕怀人说、求贤说、企慕情境说、祭歌说。而形成这首诗主旨象征多义性和不确定性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诗歌本身"朦胧感"的营造;二是别与其他诗歌的独特美学风格。
关键词:单一意境;多元象征;成因;意象
孙绍振在《月迷津渡·古典诗词个案微观分析》中对《蒹葭》的解读聚焦到三个问题上,其中第三个问题是“爱情主题的单一性如何制约着象征韵味多元”。他在解读时解决了“怎么做”的问题,但对“为什么”并未展开阐述,这就导致读者会对《蒹葭》中的单一意境如何形成多元象征产生困惑。因此,本文通过分析《蒹葭》飘忽渺茫的意境,总结其背后的多元主题象征,进而探究形成这一特质的成因,揭开这首诗歌的艺术“奥妙”。
一、“多元象征”具体内涵
本诗主旨向来以不确定性,多义性著称,宋代文学家朱熹称其:“不知其何所指”。通过总结,主题象征最受推崇的大致有四种说法。一是思慕怀人说,二是求贤说,三是企慕情境说,四是祭歌说。
(一)思慕怀人说
《蒹葭》编选于各个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其中有三版教材对“伊人”的注释分别为:人教版和部编版注释为那人,即所爱的人;苏教版注释为那人,指意中人。这三个版本的语文教材都将“伊人”解释为男女所倾慕的对象,且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蒹葭》时也将其主旨定位为思慕怀人。
(二)求贤说
《蒹葭》出自于《秦风》。根据《汉书·地理志》对古秦地的记载:"秦地山多林木,其民安居之地皆近于戎秋、修习战备之地,其民崇尚气力,以射猎为先。"。在这样一个逼近戎秋,紧张修习战备之地,君王对于获得贤达的渴望也不言而喻。另外《武王伐纣平语》 卷下中记载:“姜尚因命守时,立钩钓渭水之鱼,不用香饵之食,离水面三尺,尚自言曰:“负命者上钩来!”通过对地缘说的考证,姜太公垂钓之滨正是渭滨,周文王也是在此地拜姜太公为师。秦地的主要河流也正是渭水。由此,将《蒹葭》所描写的“水”解释为渭水也是符合历史依据的。综上所述,《蒹葭》中的“伊人”指的就是姜太公或百里奚之类的贤能之人。
(三) 企慕情景说
钱钟书在《管锥编》之《毛诗序正义·四三》提出“可望而不可即,心向往之,却身不能至,这便是浪漫主义的企慕情境”。《蒹葭》中的“秋水伊人”正是形成“企慕情景”的重要意象,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与阐释,其展示了一个人类生存的普遍困境:企慕而不得。除了对爱情层面的考究, 这首诗所展示的情境也是人们普遍拥有的情感和体验。总之,企慕情景意象诗正是对此类“伊人”最好的概括。
(四)祭歌说
“ 祭歌说”的提出者白川静认为应还原《诗经》中的诗歌本质,排除错误的故事附会。例如从汉民族的传统习俗中可知,古代社会在相应的季节,会在祖先繁衍生息的地方举行重大的祭祀活动。而《蒹葭》所描写的正是水边的场景,“祭歌说”相对来说是具有可信性的。第一,《蒹葭》属于秦风,先秦时期人们对鬼神的敬畏和祭祀极其看重;第二,根据中国传统,祭祀活动往往都在水滨;第三,《湘君》,《湘夫人》都是祭祀水神的楚辞,而且与《蒹葭》在结构和内容上都有相似之处。这些相似的特点,也提高了《蒹葭》“祭歌说”的可信度。
在上述四类主旨中,都有其合理性,也正是《蒹葭》主旨的多元性和不确定性,为这首诗歌带来一种浓厚的神秘色彩。但到底为何这首诗会形成如此特质呢?笔者就此对《蒹葭》进行更深一步的探讨。
二、"多元象征"的成因
(一)诗歌本身"朦胧感"的营造
《蒹葭》具有“飘渺”之风, 清人牛运震称其为"国风之中第一篇飘渺文字,极缠绵极惝恍, 纯是情不是景, 纯是窃远不是悲壮。感慨情深在悲秋怀人之外, 可思不可言。”究其本质这首诗"朦胧感"形成的原因是由于朦胧意象的选取和"一唱三叹"的回环结构,使其有言尽而意无穷之感。
第一,朦胧意象的选取。《蒹葭》中, 一共有蒹葭、伊人、在水一方三个意象, 蒹葭意象经过“苍苍”、“凄清”、“采采”的不断变化, 可以看到时间的不断推移;经过对伊人意象“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的描写, 伊人呈现出缥缈恍惚、若隐若现的状态;通过“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的描写,可以看出追寻的艰难和追寻未果、若即若离、似得而非。
第二,复沓的章法结构营造的朦胧意境是此诗的真正妙处,不仅在于不确定的时间和空间描写,还在于突破了同类诗歌“一意化为三叠”、“一唱三叹”的章法結构,营造出梦幻的氛围。其实诗意的焦点也就集中在这似在而又不在的渺茫氛围中,明知“近而不可得”还是要走尽,明知可望而不可即,还是要“溯洄从之”、“溯流从之”,在神魂颠倒的奔波中不厌其烦,顽强的追求着。
(二)别与其他诗歌的独特美学风格
这首诗歌出自《诗经·秦风》,由于秦人居于周之礼乐故地后,仍保留原有的乐战之习,而且不断的扩充其强毅果敢之气,在诗歌中高赞战争武事,因而《秦风》的尚武特点显著。《秦风》中包含的十篇诗歌基本都是描写战国时期秦国的风土社情。但《蒹葭》一诗因其“高超微婉”的风格而别与其他诗歌,因此在《秦风》中具有独特的地位。通过与其他诗歌风格对比分析,“企慕情景说”、“求贤说”也就不难理解了。
复旦大学教授申小龙说过,一个汉字就是汉民族文化的"全息码"。几乎每个汉字都可以解读出一部文化史。以此来看这篇诗歌的解读,仅从以上方面分析文本是不够的。这就要求教学研究者要不断提升自身理论基础和文学修养,统整多方面因素综合把握文本适切的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赵春晓.《诗经·蒹葭》意境解读[J].语文建设,2018(15):34-35.
[2]莫运平,陈婷.中学文言文教学的几个策略[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10(02):6-9.
[3]徐彦峰,田亚岐.《秦风·蒹葭》与秦都雍城地理环境研究.
[4]徐彦峰.“伊人”意象再析[J].华夏文化,2019(01):34-35.
[5]陈小蕊.《秦风·蒹葭》主题新探[J].文学教育(上),2019(02):38-39.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人文与教育学院 广东省佛山市 52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