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式化后期儿童在美术活动中的性别差异现象与教学策略探究

2021-09-10 17:10周洁
文学天地 2021年3期
关键词:性别差异

周洁

摘要:美术教育教学活动越来越注重“因材施教”,这些年龄在7、8岁,处于“样式化阶段”后期的儿童们,在美术活动中更体现出了性别的不平衡。这些性别差异伴随着他们的感观、心理、行为,主要表现在学生的感知觉、视知觉、语言、思维差异,在这个时期,美术活动的教学不能分“文理科”,如何去把握性别差异,选好题、备好课、出好作品也成了我研究的主要目的。

关键词:性别差异 样式化阶段 印象表现

一、样式化阶段的绘画特点及重要性

权威的维克多.罗恩菲德(Vitor Lowenfeld)在其著作《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中把儿童绘画的发展阶段与年龄进行了划分,分别为:涂鸦阶段(1.5-3.5岁)、象征阶段(3.5-5岁)、样式化阶段(5-8岁)、视觉写实阶段(8-11岁)、推理阶段(11-13岁),通过清晰的儿童视知觉发展轨迹,为我们阐述了不同年龄阶段和层次儿童心理感知的状况,这为我们在教学中的运用起到了关键性的指导作用。在样式化阶段,这些7~8岁的儿童,他们在绘画内容的选择上往往是对常见事物的印象梳理,体现了各自的主观意识,这是儿童绘画发展的重要阶段和转折点,不难发现,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正是“天马行空”学习绘画的“黄金时机”,他们的手臂肌肉群有更稳定的力量输出,他们渴望在绘画技巧上有更好的提升。而在这过程中,也往往包含着一些误区。

二、儿童绘画发展的阶段及“样式化”阶段的绘画审美误区

(一)误区一:大班化教学不如“小班化”,少而精,多而杂

教学初期,有一些家长会将孩子的美术差异归功于“小班化”教学,认为少年宫美术班级的学员人数太多,导致了作画水平的“好坏”,有一些家长急于求成,认为是幼儿时期没有进行早期教育所造成的的基本功差。

(二)误区二:线条简练、涂色均匀就是好的

部分教师与家庭面对样式化阶段的儿童美术活动,容易产生固定、刻板的印象表现,记得我在《海底世界》回家作業讲评时,经常会听到男生家长对于女生回家作业的表扬与惊叹,这个时候,男生往往会被家长纠正作画的对象,要求画面不凌乱,像女生一样整洁。家长的艺术审美带有各自的情趣,也代表着大众对于美术部作品的个性差异不平衡,往往不能“一视同仁”。我作为一名美术教师,也深感性别差异化所带给教学的负面影响。

三、样式化阶段关注性别差异所产生的美术教学成果多样性

(一)固有思维与绘画习惯的碰撞,绘画视野的多样性

那么,样式化阶段儿童美术活动中的性别差异要如何去导向呢?这个问题也是我一直在思考并且试图去解决的,样式化阶段的儿童,是我在少年宫美术教学执教过程中接触到该年龄段学员最多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孩子们非常有兴趣去学习性别规范并形成一定认知,这个年龄段的学员多数为刚入学的儿童,他们的家长通过摇号进入少年宫,面对一个班30名学员,作为教师的我在授课过程中感受到了学员的学习热情,在课前讲评的十分钟,要想做到有效,就应该规避“范范而谈”,除了点评作品构图、色彩的效果,还可以针对男生的作品更具体介绍画面中的内容,家长的旁听也颇有必要,这是回家作业的分析与反馈,也帮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的作画动机。这是家长固有思维与学员个人绘画习惯的碰撞,男生的作品可以更多体现细节,女生的作品可以角度更广,教师引导男生、女生相互取长补短,保证了绘画视野的多样性。

(二)绘画主题以“我”出发,鼓励细节的多样性

样式化阶段儿童,会开始经历一些标志性的变化,为自己的画作加入更多的细节,到了6岁所绘的东西才慢慢变得完整。虽然仍然具有符号特征,但绘画已经有了主题,通常与“我”、“身体”以及“情感”有关。

四、科学利用绘画活动中的性别差异,保证样式化阶段评价体系多元化

(一)选择恰当的主题,量的积累

人类是群居的动物,绘画发展也遵循着从“我”到“我们”的规律,考虑在纸上什么位置安排对象,要用到什么形状,哪种颜色是最好的选择,有了“组织”和“秩序”的感觉。能够创作更为丰富的符号和细节,绘画主题也扩展到了“朋友、学校和城市街道”等。

(二)利用绘画表现的差异,有效评价的重要性

1. 师生评价,提高观察力,锁定“目标”

在进行以开放型主题的美术活动时,男生敢于想象,女生则更加习惯从教室给予的范画中寻找灵感进行综合运用,针对这样的现象,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是当地进行男女生分组评价。比如,我在课前讲评会选择男生的作品,当堂作业讲评会选择女生的作品当形成一定的规律后,我又会调整点评的“标准”,比如会根据当天的穿着、衣服颜色、是否戴眼镜、发型来寻找评价的对象,学生觉得被选上去进行评价是特别的,久而久之,他们会关注同学的特征,提高对于人物的观察能力与短时记忆能力。这些能力的提高对于美术活动的顺利开展颇有成效。

2. 家校联合,提供家长更为具体的评价建议

作为一名一线美术教师,面对美术活动中的性别差异,除了课堂的构图,也应该教会家长怎么去评价孩子的作品,因为家长们往往是作品产生后的第一个读者。在这个时期仍然基于孩子想画什么就画什么的原则,那些喜欢画画的孩子更是有自己的主见和想法;家长提供更广泛的绘画主题资料,除了扩展孩子的兴趣点,需要有相应的知识深度和文化背景的讲解;找一些与孩子创作主题相似的儿童作品和艺术作品的复制品,协助孩子创作;提供更丰富的艺术工具材料,鼓励孩子在重复使用每一种新的工具材料中获取操作方法和技术。

以上是我对样式化后期儿童在美术活动中的性别差异研究,十余年来,我的多位学生也进入了美术专业院校,还有两个当上了美术教师,他们告诉我,在我的课堂里,他们是真正的爱上了美术,虽然之后学业上遇到不少困难,但是画画是真爱,也是他们繁忙学习中的唯一爱好,这让我很欣慰。当社会、家庭约束挤压学生的个性发展空间时,教师可以通过转变教学方法、调整教学模式、丰富教学载体,让男女生在美术方面保持独特个性,绽放出光彩。

参考文献:

1. 尊重差异 因性施教——管窥儿童绘画中的性别差异[J]. 张月.  美与时代(中). 2016(01)

2. 杨景芝《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

3. 《中国儿童创造力培养调查报告》. 中国儿童中心. 2018

4.改变中小学美术教学“单一化”的策略. 《大众文艺》2014年第23期. 秦霄

(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

猜你喜欢
性别差异
提高相对贫困识别质量:性别差异视角下多维动态测度及分解
不同任务类型中性别差异对外语效应影响的实证研究
性别差异研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性别差异及解决策略
交际中的性别语言差异
家庭背景与教育获得的性别不平等
大学生“三生教育”的性别差异分析
角色刻板印象和性别角色对运动的影响
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性别差异
消费者网络购物行为决策影响因素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