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佳君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当前社会的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困难,加之疫情影响,近两年高校毕业生遭遇了最难就业年,大学生就业问题将成为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还关系到千家万户以及每个人的切身利益,面临着非常严峻的社会形势,直接影响社会稳定。从政府到社会都十分重视此问题,分析和探讨目前大学生就业的现状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尤为重要。
一、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和形势的认识。
现如今的就业形式和就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导,而非第一、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最大,第一、第二产业受专业的影响和理念的禁锢,不受高校毕业生的青睐,到一线工作的愿望不强。大部分高校毕业生把经济发达城市和地区作为就业的首选,因为这些地区就业岗位多,生活条件优越,经济发展迅速,但是这些地区竞争更为激烈成为弊端。还有一部分高校大学生选择回到家乡,因为家乡是从小长大的地方,对周围环境颇为了解,人脉和亲属都在这个城市,生活也更加便利。另外就是还有一部分高校大学生毕业后选择中西部,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内陆地区慢慢发展起来,就业岗位空缺多,一切基础设施开始逐步建设,大学生如果能克服困难在那边安居乐业,也会过上美满的生活,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二、高校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成因。
大学生就业的观念与职业取向导致理想和现实的严重脱
节。传统的理念构成的思维方式滞后,认为大学上了4年,再回到老家农村工作,脸上没有光彩,大学毕业生选择经济发达的地区就业,“宁愿京沪广深一张床,不要二线城市一套房”的现象说明了这一问题的存在。些高校追求大而全,有些专业在社会无用武之地,加之高校的专业老化、教学内容无法适应社会需求与供给的矛盾,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又跟不上形式,造成大学生就业的不匹配。社会和用人单位也造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各种困难。用人单位设置苛刻的上岗条件,要求高学历、经验足等诸多条件,或者是高聘低薪和性别差异条件的设置都给毕业生造成不可逾越的就业门槛。划清政府、高校和大学生自身的责任,脚踏实地的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尤为重要。政府缺乏完善的相关法规和政策扶持,以及规范的就业市场,方便的服务。奖励、激励机制和措施落实不到位,毕业大学生到基层、到山区、到农村去要给足够的扶持。鼓励大学生创业,规范和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真正做到不设立障碍。高校也不能纸上谈兵,推进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太慢,解决好专业的配置,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措施不到位,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和更新知识结构和专业的力度不大。大学生自身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和生存能力,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有待提高。大学生缺乏了解自我優势和缺点的能力,大学生缺乏勤俭节俭,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自我观念太强,没有太多服务社会的意念,也会阻碍大学生在合适的岗位发挥工作能力。
三、解决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一)大学生本身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及时充电,提高本事,提升自我的价值。在校期间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做人的标准,毕业证书、学位证书以及其他的证书如英语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优秀干部、各类奖项等还是要拥有的,这样在异常激烈的竞争中才能占有一席之地。当代大学生思想素质高,事业心和职责感强,有吃苦精神以及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外语水平高、懂计算机知识的人才在社会上才能大有可为。充满活力、待人礼貌,孝老爱幼等这些优良品格的具备也是受社会的青睐。大学生还要逐渐适应由学校向社会转换角色,适者生存,学会适应社会,努力生存正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学会适应社会,也是为了更好的担当社会赋予我们的职责和使命。大学生要注重社会实践工作,提升实践操作的本事,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到社会实习实践的机会,结合专业理论知识,将知识转化为物质力量。大学生要更好地发挥自我表达的才能,善于运用语言阐明自我的观点、意见和抒发情感,在求职时要注重各个环节的自我表达,比如自荐信、求职信等资料要如实填报,面对用人单位的面试等环节,要学会表现出色的自我,提高表达自己的本事。大学生本身还要学会自律、讲诚信的基本素质和善于协调、容易与他人合作的品格。
(二)政府要完善就业体系建设,学校要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用人单位切实纠正用人偏见。大学生就业问题从侧面反映社会发展现状和水平,也会影响人们对高等教育发展的认可度。政府要进行相应总体性调整,使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人才使用衔接好,这是政府和社会的职责。大学校园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的工作同等重要。通过对大学生就业信息的职业指导,帮助他们进行有效的职业决策。通过建立大学生就业信息系统,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和就业帮忙。将职业指导课程列入学校教育课程资料和教学计划,实施在校学生的就业指导与实习政策。用人单位要与学校互动交流,多了解学校里各专业的特色,用人单位要进一步转变思想,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切实纠正用人选材的偏见,过分关注文凭是不可取的,切实做到不拘一格招揽人才,既要使用好人才,也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储备。用人单位存在性别歧视的现象也不少,现如今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对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等方面存在顾虑,这是女大学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不少用人单位还存在生源地域歧视问题,选用人才时优先研究本地人才,实行地区保护主义,这样极不利于大学生公平竞争。不少用人单位过分看重工作经验,忽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这都是不可取的。
综上,大学生就业问题亟需社会的关注和重视,还有许多方面需要改善,只要大学生身怀真才实干,勇敢拼搏,艰苦奋斗,不只是贪图安逸享乐,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找到属于自我的位置。学校、社会和大学生们应当找到契合点,实现共赢。
(辽宁省医疗保障事务服务中心 11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