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共青团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的实现研究

2021-09-10 11:55曾维民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3期
关键词:文化适应高校共青团少数民族大学生

曾维民

摘要:本文從学习、生活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内容着手,简略阐述了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不适应的具体表现,并对通过高校共青团改善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现状的路径进行了详细分析。

关键词:高校共青团;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

引言:文化适应是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在高校学习生活的重要因素,但从目前来看,少数民族在融入学校各方面的过程中仍面临着一定的不利因素,基于此有必要对其展开更加深层次的探索。

1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不适应的具体表现

1.1学习方面

少数民族地区在基础教育阶段同汉族地区在知识学习程度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少数民族学生在知识基础方面相对较弱,所以当学校的课程过于复杂的时候,便会增加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难度。其最为突出的表现便在于无法按时完成作业以及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等等,还有部分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不会积极主动地找老师解决,久而久之便会导致少数民族学生的成绩出现落后现象,严重的情况下还会挂科,对其后续发展产生一定负面影响[1]。

1.2生活方面

少数民族在生活方面最主要的便是语言上的不适应,对于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来说,其以往都是用本民族的语言进行学习,有许多学生都是从高中开始才逐渐进行汉语学习的,所以相对本民族的语言来说,其对于汉语的掌握程度较为欠缺。除了语言问题以外,少数民族学生还会面临饮食方面的问题,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同汉族饮食文化之间存在不同,而在高校当中,针对少数民族学生所提供的饮食相对较少,这便导致其在饮食结构突然变化的情况下,时常会出现难以适应的问题。

1.3人际关系方面

与汉族学生相比,少数民族学生有着不同的行为习惯以及生活方式,但若是其未能够同他人之间展开及时有效的沟通,便会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并出现人际关系紧张的问题。若是没有对这一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解决,便有可能会导致学生在受到多方面挫折之后产生放弃和回避的态度,这便会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培养造成阻碍。

2通过高校共青团改善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现状的路径分析

2.1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参与实践活动

为了能够真正改善当前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问题,高校共青团应当积极鼓励少数民族学生更加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各类实践活动当中去,以便于引导其更好地同当前大学环境相融合,对汉族文化产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解读,适应汉族人民的生活习惯,切实同当前这种全新的文化氛围相融合。高校共青团应当高质量组织开展文化建设工作,进而形成更具多元化的文化交融氛围。切实展现出高校共青团本身所拥有的实践功能,促使各个少数民族学生能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丰富自身的学习生活,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来自汉族价值观念的积极影响,尽可能实现民族融合隔阂的有效消除,真正达到提升少数民族核心素养的效果,为少数民族学生未来的全方位综合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2.2强化开展少数民族学生多元教育

除了要鼓励少数民族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实践活动当中去以外,高校共青团还应当强化开展对于少数民族学生的多元教育。我国少数民族高达55个,包括满族、藏族以及苗族等等,少数民族分布在我国的各个地区,并展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而由于其在生存环境、文化形态以及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有着较多的不同,所以使其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文化信仰、习俗以及语言等,这些都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烙印于少数民族灵魂深处的痕迹,应当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理解。相关调查研究表明,高校中的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都认为应当有多民族之间共同的学习和生活,唯有如此才能够为学校带来生机与活力,促使大家在互相尊重和相互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和生活。此举能够有效实现高校范围内的民族文化融合,让汉族学生能够对少数民族进行更加深入了解的同时,提升少数民族对于学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2]。

2.3加大力度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从本质上来看,少数民族学生的成长环境同汉族学生的生长环境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所以其在融入到汉族大学环境的过程中则面临着较多的阻碍,无论是在思维方式、生活习惯还是在民族信仰方面都与汉族学生不同。这一现象的出现使得少数民族学生对于高校往往没有归属感,并会在主观上自觉将自己同汉族学生隔离开来。因此,高校共青团应当对当前少数民族学生在学校学习以及生活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全方位的了解,这样一来便能够更好地为民族学生提供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帮助,切实展现出高校共青团在少数民族学生指导以及帮扶等方面的能效。若想真正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能够同当下多元化的文化氛围相融合,应当通过提升其现有的人际交往能力,以达到化解各类矛盾和解决问题的效果。高校共青团在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过程中应当加强对于以下几方面内容的重视。首先应当积极创设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人际交往课程,并在现有的基础上对人际交往理论知识体系进行健全和完善,充分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进而提升教学活动的科学性以及针对性。其次,高校共青团应当将学生的交往技能培养和个性心理品质教育有效结合起来。最后,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实地开展各项走访和调查工作,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状况展开详细分析,并基于此进行高质量的心理咨询活动,高效落实对于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以实现其自身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

结论:

综上所述,充分展现出高校共青团所具有的功能,积极组织开展实践活动、多元教育以及人际关系培养等等能够有效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质量,对于其在高校中文化适应性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索兴梅,滕星.文化适应视角下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路径[J].民族教育研究,2020,31(2):135-141.

[2]徐百灵.内地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喀什大学学报,2021,42(1):100-108.

猜你喜欢
文化适应高校共青团少数民族大学生
高校共青团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研究
现代大学制度下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的创新方向
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调查研究
高校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创业问题及成因分析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文化适应视角下的中介语倾向性探讨
老挝留学生文化适应度调查研究
做好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宗教工作的几点思考
做好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宗教工作的几点思考
以高校共青团活动为载体加强中国梦宣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