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男
散文是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常见的一种课文文体,也是新课标要求下重要的阅读教学内容组成,可见散文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程度。但就当前的教学情况来看,不少教师存在着功利化教学倾向,只是单纯地将散文教学停留在阅读的浅层,忽视了散文的本质特征,难以真正让学生深入文本内涵。基于此现象,本文从四个方面对散文教学提出了新的优化建议。
一、基于题材分类,开展专题教学
“散文应该教什么?”这是任何一位语文教师都无法避免的问题。要回答好这一问题,首先要明确好散文的分类与特点。对此,教师可以从教材着手,将本学期教材中所涉及的散文进行分类,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具体课文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一般而言,可以将散文分为:记叙类、抒情类以及议论类三种类型。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散文《散步》时,经过仔细研读,确认了这是一篇记叙性散文。文章以一家人的散步为背景,引发出对于“生命的感慨”,表现了这一家人浓厚的亲情氛围。为了帮助学生准确把握住本文的情感基调,在课堂教学中,首先从文章的关键词着手(如“田野”“散步”等),引导学生关注主人公的动态,试根据主人公的言行分析其情感变化,尝试着感受“我”所要表现的思想情感。接着,教师又引入一篇“抒情性散文”,围绕着该散文的特点组织学生展开文章分析,引领学生关注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托物言志以及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关注文章的情节变化与情绪变化,在反复对比中深入文章内涵,品味其中的情感因素。如此这般,才能让学生感知散文的魅力,提高散文鉴赏能力。
二、走入文本语境,体验散文情感
散文中的一些词句,看似寻常,但如果仔细深究,可能会发现不同的意境,耐人寻味。进入到初中以后,学生才开始慢慢接触散文这种体裁,因而,对于如何阅读散文学生是手足无措的。教师可以从环境氛围着手,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创设情境,引领他们进入到特定的语境中品味文章语句,透过朴实的文字去感受背后的情感波动,从而更准确地把握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背影》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实现情感共鸣,教师在研读完课文,明确教学目标后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首先基于文章的情节将“背影”发生的不同场景进行分类,并制作成动画短片。接着,带领学生展开分段阅读,一一展示对应的“背影”短片,引领学生分析不同“背影”场景中,作者的情感及其变化轨迹。在这样的教学流程指引下,学生一共在文章中发现四次“背影”,其中,买橘子的“背影”在作者笔下最为细致,尽管动作艰难,“父亲”仍旧坚持要买橘子。
当学生分场景认识和理解不同“背影”后,再回顾上下文便能发现,除了有关“背影”的描写外,作者也写了不少父亲的话语。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进去吧,里面没人”,单从语言特点来看,这句话朴实无华,平铺直叙,但却渗透浓烈的情感。这种叙述,更能体现父亲的不善言辞,只能用苍凉的背影展示父爱。当父亲说着“里面没人”时,担心着行李被偷,催促“我”回去,这也是父亲朴实的爱的体现。结合一定的情境,引领学生换位思考,学生便能够慢慢体会到“背影”的另一层含义,即“父亲”的不善言辞却又深过文字表层含义,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领悟散文真正要表达的隐含语义。
三、借助读写结合,培养语用能力
读写结合是一种常见的语文阅读教学法,能够在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点迁移的同时,锻炼和检验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对于散文阅读教学而言,这也是一种关键的教学手段。具体来说,将读写结合运用于散文阅读教学活动,主要发生在课堂练习环节与课后练习环节。在学生掌握文本内涵,读懂作者情感后,教师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有代表性片段作为范例,鼓励学生通过仿写来锻炼并检验写作能力。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完《老王》后,为了巩固学生在课堂中所学到的阅读技巧,也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采用了读写结合的方法,给学生布置了一次仿写任务。“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在阅读分析环节,教师便带领着学生对该段进行了详细分析。作者在描写人物时,运用了修辞、比喻以及夸张等手法,兼顾记叙与描写,为读者描绘了一个鲜活、生动的“老王”形象。学生经过细致的人物形象分析,自然也就掌握了作者的人物描写手法,在自己脑海中形成了一定的写作思路。在课后,教师又通过练习,以描绘“老王”的段落为范例,组织学生进行借鉴与仿写,便能够有效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完美结合起来,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推动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读写结合不仅可以以教材内容为范例,也可以以课外阅读素材为例。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完《紫藤萝瀑布》后,为了增强学生对相同描写手法的印象,强化学生记忆,教师选择了同为状物抒情文的文章《一棵小桃树》作为拓展阅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读、内容对比分析寻找两篇文章的相似点。经过一番对比,学生发现:两篇文章同为所见所感、回忆往事,在文本的末端都有再次点明主旨。最后,教师要求学生参照相同的写作手法进行仿写,既达到了课堂巩固的目的,也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四、推进文本对话,引发情感共鸣
新一轮课改后,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模式发生了转变,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只是作为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新知。在此背景之下,散文阅读教学同样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散文阅读兴趣,使学生与散文情感共鸣。只有找准了散文的情感基调,明白作者透过字里行间所要表达的情感,才算是真正地读懂散文,懂得如何鉴赏散文。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背影》时,便十分注重把握文章情感基调,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产生共鸣。整篇文章以父亲的背影为主线,叙述了作者与父亲之间的几件小事,以此来表现父亲不善言辞却深沉、浓烈的爱意。在课堂上,教师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与视频,给学生营造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作者的世界,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在氛围的渲染之下,学生不由自主地沉浸于特定情境之中,感受到了浓浓的父子情谊,逐渐开始产生共鸣。
五、引导品读感悟,学习散文语言
言语优美是散文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在組织完学生阅读整篇散文后,教师可以将其中的部分句子拿出来进行深入分析,引领学生关注对人物、景色的细节描写。为何有如此安排呢?在一些散文中,作者的言语看似简洁,但却通过对人物或景色的描写,传递了自己的对于生活、对于社会的独特感受,这也是散文的魅力所在。对此,教师要善于关注细节,引领学生进行深入分析,做到真正的读通、读懂散文。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济南的春天》时,便有意识地引领学生关注细节。当学生通过通读课文,掌握了文本大致内容后,教师便提出一系列问题,引领学生关注细节:为什么老舍要将山上的矮松比喻成“日本的看护妇”?这样的表达凸显了什么样的情感?透过这段文字,你从中读懂了什么?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一边回顾文本,一边展开独立思考,又在与其他同学的相互讨论中分享收获,完善个人见解,最终理解了散文的深意。
综上所述,散文作为初中阶段语文学科中的重要文学载体,影响着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对此,教师应当重视散文教学,积极从文字语言、文本意境以及情感体验等角度引领学生学习并鉴赏散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