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林柯
那天下午,我一到办公室就发现没电,刚好又是个阴天,教室里一大半地方都是阴暗的。今天的复习课怎么办?是按原计划复习,还是另辟新路,找个有趣又有用的话题让学生讨论?
我在办公室走了几个来回,突然心中一喜:这不正是个教育切入的机会吗?
平时的课堂教学、考试、成绩分析等都是为升学服务,学生除了刷题还是刷题,而有利于生命成长的信息很容易被旁置,这是很大的损失。再说,高三的复习也只是学生高中生活的一部分,不能只顾目标而忘了沿途的风景。在我看来,忽视情感教育的语文教学是失败的,也是没有出路的。
但今天下午这节课做什么呢?
这突然的停电让我有些措手不及。
突然,我心生一计:光线暗,做不了题,也看不清黑板,那让学生围绕几个话题讨论不是很好吗?这样不仅可以保护他们的视力,拓宽他们的思路,对写作有好处,而且可以鼓励思考,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育的目的,这不是一举多得的事吗?
上课铃响了,我走进教室,发现光线昏暗的教室里,几个学生依然在埋头刷题,有一个在睡觉,几个在说闲话,更多的学生已做好听课准备。我给学生说明情况:因为停电,为保护大家的视力,所以对今天下午的教学内容做出调整,让大家分组讨论几个话题,然后全班交流。
于是我把三个讨论的话题板书出来,写在有光亮的那一边。
1.有人总结出一个公式:幸福=健康+有钱+无知。对这个公式你怎么看?
2.你认为“道义”和“利益”哪一个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更大?
3.乔布斯说,人要为自己而活。而爱因斯坦说,只有为别人而活的生命才是值得的。这两句话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看法。
我要求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个人都要发言,对每个话题都要涉及;最后确定谈论主题和发言人,在全班交流。平常复习课本内容,教室里往往比较沉闷,没想到这几个讨论题刚布置下去,教室里就热闹起来。之所以要出三个话题,就是考虑学生不同的关注点,保证每个人都有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20分钟快过去了,学生还在热烈讨论。为了保证发言的时间,我示意安静下来。
对第一个问题,第六组学生A认同这个公式。他说:“健康是体验幸福的基础,没有健康的身体不可能有幸福。当然人首先要有钱,因为幸福需要物质保证,虽然幸福是一种内心感受,但从长远看,没有钱也是靠不住的。至于无知,我觉得人知道得越多越迷茫、越困惑。想起小时候,我感觉还很幸福,现在越来越感到困惑和烦恼,不知道活着为了什么,考大学我也觉得没有多大意义。记得庄子讲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用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知识,只会不断增加自己的痛苦。无知的境界最幸福。”
这个开端不错。
一阵掌声过后。第二组B同学说:“总结这个公式的一定是知识丰富并且在不断求知的人。虽然求知可能带来痛苦,但痛苦的人比无知的人对幸福更有理性认知。无知者的幸福是虚幻的,是把真实世界和观念世界屏蔽后,在一个狭小空间得到的,这种幸福是可怜的幸福。”
本组C同学补充:“幸福是自己的感觉,可能是瞬间的,与他人无关。让人看得见的幸福不一定是真的幸福。”
第五组A同学说:“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开头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其实幸福的家庭也不相似,幸福是多元的,因为人们对幸福的看法和标准不一样。老师您不是常说‘参差多态乃幸福之本源’吗?有人爱吃爱喝,有人爱穿爱玩,有人爱读书,有人爱上网,有人爱下棋,有人爱爬山……有多少种人生,就有多少种幸福。幸福不需要标准。”
第一组D 同学接着说:“幸福有公式吗?其实绝对的幸福和不幸都不存在,关键看你内心怎么想,其实就是你的价值观,而且看你是否会转变思维方式。同一件事在不同的人那里会有不同的反应。这个人看是幸福,那个人看就是不幸。比如学校最近发了很多复习试卷,对实验班同学来说可能是一种幸福,对我们这些学习不好又不太喜欢学习的学生来说就是一种灾难。(全班哄笑)所以幸福和不幸是很难定义的,任何幸福公式和对幸福的定义都概括不了幸福本身。昨天做过的题上有一句话说: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是长青的。幸福不需要公式,就看你怎么想,怎么理解幸福。”
我把这几位学生发言的主要观点写在前面,做了简要的总结,表扬了几位发言的同学,接着进入下一个话题。
第三组A同学说:“我认为利益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更大。因为人是利益动物,利益是生存的需要。有人说,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我觉得这句话也适用于人际关系,没有共同的利益很难走到一起。”
第四组C同学说:“我认为道义才是影响人际关系的根本。依靠利益结成的关系是靠不住的。朋友如果是酒肉朋友,那么有酒有肉就是朋友,沒酒没肉就不是朋友了。依靠利益结成的关系往往比较短暂,并且依时、依地、依具体情况而变;真正长久的朋友都是因为价值观走到一起,因为道义原则。道不同,不相为谋。道义可以跨越利益,让人真正相互走近。为何我们要追求平等、民主、自由这些核心价值观?因为这些价值观的实现可以更好地保护大家的利益,让每个人都免于被无辜伤害,使利益分配更公平。”
第十组D同学说:“我认为道义和利益本身并不冲突,二者完全可以共同维护,公平分配利益本身就体现了平等的道义原则,义是更大的利。这二者不是非此即彼的,二者完全可以实现双赢。比如一个富翁不可能和一个乞丐成为朋友,他一定会和自己经济地位相当的人成为朋友,而且价值观要比较接近。价值观念差异大,就处不到一起。”
第九组B同学说:“这个问题关键要看在什么环境下,在什么社会制度下。如果一个社会的物质缺乏,人们又普遍爱钱,生存难有保障,那么利益一定对人际关系影响更大。所谓‘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一个社会经济发达,物质充裕,物质追求不是人们的第一追求,人们普遍追求高尚的精神,寻找自己的信仰,那么道义原则就是人们最看重的,谎言、欺骗、卖友求荣、背信弃义、不择手段就会受到鄙视。所以,道义和利益到底哪个对人际关系影响大,关键看在什么情况下,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中。没有绝对的真理,只有可变的事实。”
这个学生说得真好,我强调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很快进入最后一个话题。还有两个组没有发言。
第七组B同学说:“我认为人就是要为自己而活,为别人活太累。爱因斯坦的话和他作为科学家的身份分不开,因为科学成果就是为他人、为社会的,所以科学家的价值实现也必须通过社会。”
第八组还没有发言。
C同学站起来说:“我觉得乔布斯和爱因斯坦的话没有矛盾。‘利己’和‘利他’是不能分开的。我们一说‘利己’就容易被说成是利己主义,其实没有谁能从自己身上谋到自己的利益,任何人要实现自己的价值,达到‘利己’的目的,必须为他人、为社会做事。因为人是社会动物,没有谁是一座孤岛。为他人、为社会也是为自己。乔布斯说要为自己而活,但他的苹果手机难道只是自己在使用吗?”
不少学生眼睛一亮,面带微笑,有学生点头称许。
还不断有学生举手,但下课铃已经响了。
学生说得很好,我的总结也很简短,希望下课后还可以继续讨论。我要求学生针对今天讨论的内容,选择一个话题,写一篇300字以上的个人见解。
课后,我也在反思,一节课设置三个问题是否有点多?会不会导致话题不集中?为了调动学生的热情和关注点,却忽视了一节课仅有45分钟,是不是过于追求课堂的饱和……遗憾的是,还有一些学生没有获得在全班发言的机会,这是以后应该引起注意的地方。
我暗自提醒自己,课上得并不完美,但足以让我和学生激动。
课后,我根据回忆,记下了以上内容。
7年以后,我读到《教育的情调》中的一段话:
智慧的教育学就是这样一门学问,它具有独特的人文视角。在智慧的老师眼里,教育的对象不是容器,而是教育的主体,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教育就是成年人与孩子相处的一门学问,教育就是一种影响,是一种影响施加到另外一种影响上,让影响产生影响的过程。
在传统的要求之下,老师们被要求认真备课、写教案,课堂似乎可以被预测、计划、管理,以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但课堂是动态的,有些情况永远无法被计划和预测,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临场发挥的教育机智。
一个教師需要教育机智,需要随机应变的行动,虽然有时候这种行动是有风险的,但为了学生、为了教育,一个真正的教师就应该去冒这种风险,去触摸教育教学的边界。同样,教育的智慧需要教师随时去反思,关注教育生活中和学生的共同体验,不断去质疑自己。教育的美好大致就是这样被创造出来的吧。
一名教师仅有渊博的知识和纯熟的教育技术是不够的,教育面对的是生命,而教育学永远无法穷尽教育的各种可能。单纯的理论面对千变万化的教育现实,往往显得局促、尴尬,因而教师需要在行动中不断提升对教育的认知,形成自己的教育学。
我很喜欢这句话:你就是你的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