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新红
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是书名。“情调”这个词颇有吸引力,让我联想到“浪漫情调”“小资情调”“异国情调”等。我猜,“有情调”应该是“有情趣,有格调”,或者“有情怀,有调调”,而非庸常、刻板。听说过“教育的情感”“教育的情怀”,也了解过“情智教育”“情理教育”“情感教育”,却从未想过教育也是可以“有情调”的。
这本书其次吸引我的是封面。封面上,深蓝色的星空,宁静深邃;穿着白背心、蓝裤子,戴着黄帽子的孩子,双臂枕着脑袋,在星空里仰面遨游,他们和星星一样璀璨、可爱,令人浮想联翩。而黄色腰封上的两句话更是吊足了我的胃口:“与孩子相处,什么合适,什么不合适?什么该提,什么不该提?”“对孩子们而言,那些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人才是真正的父亲、母亲和老师。”作为一名教师,作为一个孩子的母亲, 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些问题,只是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对孩子开展着自以为是的教育。
捧起这本由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教育学教授马克斯·范梅南和教育现象学知名专家李树英先生合著的《教育的情调》,开启寻找教育情调的旅程,真是无比美妙。一本薄薄的书,却足以改变一个从教三十年的老教师的教育观念,足以揭穿众多父母一贯“将抚养孩子变成了一项自私、自恋的事业”的心态。我想说,这不只是一本教育技巧的指南,“现象学写作”独有的生动、优美的写作风格,令我如沐春风,如饮甘泉。书中一个个清浅的教育小故事,引领我看到真正的教育者应有的样子——敏感而机智,知道什么对孩子适合、什么不适合,知道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关注孩子的独特之处,关注孩子的个体生活世界,懂得如何“看”孩子和“聆听”孩子。
一、聆听儿童,尊重体验性
一个真正的教育者,要懂得聆听儿童,听听儿童的问题、心愿、想法,并引领儿童去探索、体验和完善。“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是因为他们在成长,在体验着生命,同时也在体验着生活的各种可能性。”所以,作为老师或者父母的我们,应当有意识地向孩子展示生活中各种可能的存在方式,而不是呈现、告知他们单一或唯一的方式、答案。
当孩子一遍遍地询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这有什么用?”“那房子怎么这么高?”请不要对孩子的问题充耳不闻,或者只是给他一块糖果安慰一下,又或者是用自己关心的问题打断、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因为,孩子需要的不是对某个问题的确切答案,而是有人真切地陪伴他,和他一起沉浸在一个快乐的、充满可能性的情境里。他将在这里发现生活、体验生活,认识生活中那些丰沛的希望和多姿多彩的可能性。
当孩子用问题去满足他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什么动物个头最大?”“天空中一共有多少颗星星?”“我从哪里来?”请不要简单地告知答案,也不要满足于孩子明白了许多答案,更不能热衷于孩子的这种找答案的游戏。因为,孩子提问“那是什么”,不只是想知道一个简单的名字,而是“期待成年人谈谈自己的世界”,是在探究事物名称的体验中形成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关系。书中说:“真正的好奇不是问好多问题。我真正感到好奇,是在所问的问题以某种方式返回我这里,或是当问题被沉寂,好奇的沉寂缠绕和包裹着的时候。”所以,面对孩子的提问,成年人不应该很快地给他们一个简单的答案,应当尽可能地帮助他们保持活跃的思维、保持最初的兴趣,使最终的问题和被问题缠绕包裹的状态,引领孩子在自主探寻答案的过程中,发现世界,体验成长的美好。
一个真正的教育者需要聆听儿童,走进儿童问题的情境,尊重和发现儿童的真实体验,并努力参与、陪伴儿童的成长体验。
二、看到儿童,保持敏感性
毋庸置疑,每一个孩子都需要被别人注意。“注意”不等于“看”或者“看见”,而是“看到”。视觉上的“看见”绝不等同于内心的“看到”。我们很多老师,每天都看见孩子,看见他们走进教室,看见他们在听课、写作业、做游戏,而孩子们却没有感觉自己被“看到”。对一个孩子而言,被“看到”,是引起了老师的注意,并得到老师真诚的回应。比如,老师恰如其分的评价、老师给予自己的特殊方式的互动。
这种被“看到”的感觉“意味着被承认是一个存在的人、一个独立的人和一个成长中的人”。由此,这一天,这一段生命被赋予了特别的意义、特别的色彩。
所以,一个真正的教育者要知道如何去“看”孩子——以教育学的眼光去“看”,带着责任感去“看”,全身心地去关注。要保持教育者的敏感性,注意一个害羞的表情,注意一种情绪的流露,注意一种期待的心情,注意一个小小的细节。当老师的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句有指向性(针对某一个儿童)的话,传递给孩子“被看到”的感觉,那么这份相遇,留下的就是人与人之间诚恳的接触,留给孩子的就是一个精彩的故事和一份被尊重、被爱的生命体验。
三、成全儿童,发展可能性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都意味着生命的无限可能性。因为,“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是因为他们在成长,在体验着生命,同时也在体验着生活的各种可能性”。而作为老师,我们最大的责任就是尊重孩子的独特性,发展每个独特生命的各种可能性,成全儿童的个性发展和成长希望。
所以,一个真正的教育者,不会用心理咨询专家、评估专家和术业有专攻的教授们危险的抽象方式思考和谈论孩子,更不会用技术性的、诊断性的或工具性的语言来把孩子们分类、筛选、衡量、贴标签和管理;而是“作为一个保护、培养孩子的观察者”,意识到正在成长的孩子的存在,理解他们,亲近他们,尊重并成全生命个体的独特性。
所以,一个真正的教育者,不是扮演着经理、警察、法官的角色,不是施展着“摆平”“搞定”“拿下”的手段,更不是操弄着“收拾”“制服”的兵法;而是站在人性的高度,却俯下身来观察、倾听孩子,甚至学习孩子,了解孩子所有领域的局限性和可能性,进而去认可、陪伴、引领创造和实现更多的可能性,成全儿童内心丰沛的希望。
至于这本书中描述的“教育的情调”,实则就是一个真正的教育者需要秉持的教育的敏感、机智和爱,是那些藏在表扬和肯定里,藏在课程里、气氛里、视角里的教学现象,是关键事件、细节、时空里的同理心、情趣和格調。
读完这本书,我更加相信:只有真正的教育者,才能读懂孩子的内心,把准教育的基调,让教育和成长变得更加美好。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宾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