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恒
桂花开了,我又想起那件事。
哪一年,记不得了,也是这个季节,一个中午。微风,桂花香味馥郁,一缕一缕地往鼻孔里钻,往思维里钻。感觉,呼吸里都是香气,话音里都是香味。
一只灰喜鹊从头顶飞过,落下一声鸣叫,也落下一串花香。
我值班,裹着一身香气在校园里转悠。就那么巧,让我碰上了邓晓海,那时我还不认识他。
中午时分,校园里没什么人,走读的学生基本上没来,住校的学生不是在寝室里休息,就是在教室里看书。邓晓海既没在寝室也没去教室,而是一个人跑出来折桂花。
虽然我碰上了,但迟了一步,邓晓海已经折了一根花枝在手里。說巧也不巧,要是我早几步到,就能制止他,那根桂花枝就不会被折断。
邓晓海没看到我,把花枝放到鼻子底下闻一下,又闻一下,很惬意的样子。这让我怀疑他是不是嗅觉有问题,这么浓郁的香味还要贴到鼻子近处闻吗?我下意识地深吸了一下,花香呛人。
我走过去,邓晓海发现了我,变得不自然起来。他明显知道我看见了,还把花枝往身后藏,有些惊慌,有些笨拙。
他应该是认得我的。我虽然不上课,但常常在校园里走动,到教学楼查班,在全校大会上讲话。在前不久的开学典礼上,我还给他们做报告,讲了一个多小时。
学生见到校长本能地就有一种畏惧感,何况他还犯了错误。但我不认得他,问过话才知道他是高一年级的,名叫邓晓海,住宿生。
难怪纪律性不强,原来是刚进校的学生。可能是原来散漫惯了,暂时还没约束过来。我刚准备批评他几句,想想还是忍住了。我想换一种教育方式——花香四溢,这么好的环境,批评的话似乎不大适宜。
我看看身边那棵桂花树,用手轻轻抚摸着一根长长的桂花枝,笑着问邓晓海:“很喜欢桂花吗?”
“嗯。”他机械地点点头,忽而像反应过来什么,又摇摇头,慌乱地说,“不,校长,我错了……”
看他知错的样子,我生出一丝欣慰。这也是个花一般年纪的孩子,还不完全懂得一棵树抑或一枝花在校园里、在生命里,意味着什么。我说:“你喜欢桂花,可你知道桂花的相关知识吗?盲目的喜欢不是真喜欢,一切喜好都源自知识层面,源于对事物的认知。我问你,知道这棵桂花树属于什么品种吗?”
邓晓海摇摇头,不好意思地望着我。
我说:“这是金桂,花香最浓。”接着,我简单说了桂花树的品种有哪些,桂花的寓意是什么。我还告诉他,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栽种桂花的习惯,历朝历代的文人都以桂花为题写了大量的诗文,其中很多词句流传下来……我指着他手中的桂花枝问他:“知道‘折桂’这个词的意思吗?”
“折——桂?”邓晓海呢喃着,没有立即回答我。看得出,他并不懂这个词语蕴含的意思。稍后,他忽有所悟地把手中的桂花枝抬了抬,难为情地说:“我这就是‘折桂’吧?”
我在心里“扑哧”一笑,但没把声音吐出来。这真是个可气又好笑的学生,居然把自己的错误行为说成“折桂”。我依旧没有责备他,也没露出不满的情绪,而是心平气和地跟他说:“‘折桂’的意思不能单纯地从字面上去理解,更不等同于你的违纪行为。折桂,是一个很励志的词。我国古代把出类拔萃之人才比喻为桂枝,把考取进士比喻成‘折桂’。因为古时科举考试一般都在秋季,正是桂花开的时候。”
邓晓海恍然大悟,露出羞愧的面容。他拿着桂花枝的手抬也不是,放也不是,一时不知往哪里摆。
我顺势接过桂花枝,说:“给我吧,你拿在手里若是被其他同学看见了影响不好。”
我感觉,邓晓海在把花递给我的同时,还传递给我一种态度。
“成绩怎么样?”我问。
邓晓海低头回答说,不怎么好。
我拍拍他的肩膀,鼓励他说:“成绩不好可以努力学习,逐步提高,就像这桂花树,刚栽的时候也不会这般花枝满树。凡事都有个自我发展、循序渐进的过程。你刚进入高中,有三年的大好时光,希望你勤奋学习,三年后真正成为一个折桂者。”
邓晓海紧绷的脸放松了,他坚定地点点头。
我进一步鼓励他:“唐代诗人温庭筠写过一首诗——‘几年辛苦与君同,得丧悲欢尽是空。犹喜故人先折桂,自怜羁客尚飘蓬’,说的是作者落榜时的感慨。过去一同读书的朋友已经科举及第了,自己还在江湖漂泊,无比感伤。这样的情况在如今的高考中也可能出现——同样在一起学习几年的同学,高考时有的金榜题名,有的名落孙山。不一样的成绩,不一样的心情。”
邓晓海说:“校长您放心,我懂的。”
三年时间说短也不短,说长也不长;对于人生来说很短,对于学习来说很长。这有个物质概念,也有个精神概念;既有单一性,也有相对性。当我期盼邓晓海以及和他一样的学生快速成长起来时,这个时间就显得长了;如果想要他们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汲取更多的养分,这个时间就短了。
我就是在这种长与短的时光交织和情感纠结中,见证了邓晓海从一个偶尔犯错误的青涩少年变成了一个品学兼优的高中生。
也许没有人注意到,这三年间,邓晓海很多次走近那棵桂花树,久久凝视,像是要把自己也变成一根碧绿油润的桂枝。有时,他也轻轻拨动桂花树的枝叶,像是在寻找折桂的秘诀。
但是我注意到了。我还能感觉到,一个人和一棵桂花树,因为某种机缘,拥有了一种默契。每当这个时候,我不知道邓晓海和那棵桂花树之间,是隔着一根树枝的距离,还是隔着一缕花香的距离。但可以肯定地说,那棵桂花树,凝结着邓晓海太多的情愫。
那年高考,邓晓海以656分的优异成绩成为我们这个考区的文科第一名,一举折桂。喜讯传来,我不自觉地走到那棵桂花树前,脑海里又一次浮现那个在树下把“折桂”意思说错的孩子的身影。
九月初,邓晓海来到学校请老师去吃饭,说是谢师宴。他还特地恳请我去,自然又说到那个只有我俩知晓的“折桂”故事。
我建议他把谢师宴的形式变通一下,改成一个励志座谈会,由他原先的班主任组织,邀请老师和同学参加。
他同意了。
在这个座谈会上,我送给邓晓海一个特别的礼物——一根桂花枝,并说:“当年白居易的堂弟金榜题名的时候,白居易为他题写了一首诗。今天,我把其中的两句送给你,‘桂折一枝先许我,杨穿三叶尽惊人’。”
邓晓海很感动,两眼闪着泪花向我鞠了一躬。在场的其他教师和学生多有不解,于是,我便说了邓晓海有关“折桂”的故事……
(作者单位:安徽省庐江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