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雨婷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席卷全球。疫情之下,社会的经济、生产活动以及每个人的生活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教育作为人类重要的领域之一,也面临着各种机遇和挑战。教师作为教育的第一资源和最主要的工作者,则要扮演好不同的角色。因此,疫情背景下,教师如何实现由“技术性熟练者”到“反思性实践家”的转变与提升,进而提高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教育的本质在于育人,教师应适应时代发展,更好把握角色定位,立足自身,转变教学观念,提升教育水平,增强反思意识,促进终身学习,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为社会注入新鲜活力。
一、教师的“战疫”角色
每一种职业在社会中都会扮演不同的角色,从而形成其“角色丛”。《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这就从法律的角度规定了教师职业的专业性。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尤其在新课改的今天,社会、学校、家长都对教师提出了诸多要求,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更是要求教师不能仅仅以传统的角色来应对教育领域出现的新问题。为了回应这种挑战,教师需要专业学习和专业发展,实现从“技术性熟练者”到“反思性实践家”的转变。
(一)“技术性熟练者”
“教师与其他专业性职业一样,专业基础由专业领域的科学知识与技术的成熟度所支撑,教师专业性力量由学科内容的专业知识及教育学、心理学的科学性原理与技术所规定的谱系支撑。”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教师是“技术熟练者”。美国当代教育家舍恩认为,这种教师角色是以现代主义的“技术理性”作为基础,以对“科学、技术的合理运用”作为教育实践的方式。从对这类教师的定位来看,突出的是客观性、确定性和技术性。中国古代传统观点认为教师是传道者、授业者、解惑者;知识是客观的,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现在的教育依然在不同程度上受传统因素的制约,因此现在的许多教师视教育为一种理性的技术,视学生为接受知识灌输的容器;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掌握一般化的程序、技术、原理,寻求把这种程序、技术、原理应用于学科之中的教学实践”。教师以“技術熟练者”的角色自居固然有其合理性,因为教育必然有其规律和顺序,要遵循客观性和普遍性;但随着时代发展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尤其是这次疫情对教育带来的冲击,教师仅仅作为一个“技术熟练者”显然是不够的。疫情带来的教育问题和教育情境的复杂性都对传统教师角色提出了挑战,如果教师仍只是一味追求高效率的教学,而不考虑复杂的教育情境,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显然会受到抑制,教学质量也会大打折扣。这就需要教师努力探寻新的角色认知和定位,让教育不仅有技术和理性,也要有反思和实践。
(二)“反思性实践家”
与“技术性熟练者”相对的教师形象,日本学者佐藤学称之为“反思性实践家”:“这一种谱系将教职设定为在复杂的情境中解决复合性问题的文化性、社会性实践领域,认为构成教师的专业力量的基础在于,主体性参与教育的各种问题情境,与儿童缔结活跃的关系。”从对这类教师的定位来看,“反思性实践家”突出的是情境性、实践性、多元性,强调教师不是作为一个固有的“教书匠”形象存在,而是重视教师在不同情境中的研究与创造。这一观点有其深远的理论背景,如建构主义理论就强调知识的动态性、问题的情境性、学生的主体性,而我国正在进行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也明确了教师角色发展的新趋势。疫情时期教育的形态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这种转变所揭示出的不是一时的教育问题,而是实现教师长远发展的良好机遇和挑战。线上教学的盛行、线下课堂的暂停等一系列问题都要求教师不能再墨守成规。如何创新教学形式和内容,如何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如何提高在线教学能力,这都要求教师成为一名“反思性实践家”。窦桂梅老师曾说,是否愿意花时间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师是否具有专业素养的标志。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教师只有靠不断的反思和实践,才能不断成长;也唯有如此,教师才能更好地抓住契机,实现疫情背景下教师的角色转变和专业发展。
“技术性熟练者”和“反思性实践家”都有其产生的文化背景和特征,前者强调教师要遵循固有的原理和程序,突出的是知识的客观性和教师的主导性,但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不够明显;而后者则强调教师要以反思者、实践者和研究者的新角色出现,突出知识的动态性和学生的创造性、主体性。疫情背景下,无论是线上教学和班级管理,还是家校沟通和人际关系的处理,都要求教师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二、疫情下教师角色面临的挑战
受疫情影响,线下课堂转为在线教学,家庭教育由幕后推到台前,“停课不停学”、居家学习、自主学习成为疫情时期教育的关键词。这是对我国教育事业的一次大考,也是每位教育者须面临的挑战。这次疫情如同一面镜子,不仅照出了社会的真善美和假恶丑,而且照出了每位教师自身的不足与缺陷。部分教师职业意识淡薄、教育观念落后、信息素养低下、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不强等,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反思的问题。
(一)信息素养不够
这次疫情使我们第一次如此大规模地、如此真实地开展互联网教育。随着“停课不停学”口号的提出,线上教学成为疫情期间的教育常态,教师化身为“网络主播”,“钉钉”“腾讯会议”等成为学生的必备软件。不可否认,这种线上教学的方式确实有效地应对了疫情对正常教学带来的冲击,从而使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然而,互联网教育是新时代的产物,线上教学的实施与操作也并不简单,有着不同年龄、背景、教学风格的教师对此会有不同的反应,这就折射出了部分教师信息素养不够的问题。一方面,教师不能流畅地操作各种线上教学软件和设备,造成上课过程中网络卡顿和中断现象频发;另一方面,教师不懂如何去挖掘和利用网络上的教学资源,从而导致教学内容单调。此外,有的教师无法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失去了线下教学的控制状态,对教学感到无力,使得教育质量直线下降。
(二)教学能力不足
教师所应具备的教学能力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包含设计教学的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了解学生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等多个方面。这些能力的缺乏在以往的教育中早已存在,而疫情下的教育更凸显了这一问题。例如,疫情给每个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学生居家学习,时间和强度都得不到保障。教师如何把握线上教学的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保证课堂教学效率?疫情这把放大镜揭示出了社会上的各种现象,那么教师如何抓住教育契机,利用生活素材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和生命教育?线上教学受到空间的限制,教师如何了解学生、掌握学生学习的真实状态?对这些问题的处理正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一种反映。但我们面对的困境是,很多教师缺乏处理这类问题的能力,这不仅是疫情背景下对教师能力的一种考验,更是教师专业发展道路上的一处暗礁。
(三)反思意识欠缺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成长=经验+反思,教师的自我反思是自我主动成长发展的基础,这其中包括教师对自身素质的反思、对教学状况的评价与反馈、对自己成长历程的思考,以及对各种教学现象和问题的反思。之所以会出现教师信息素养不够、教学能力不足等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教师缺乏反思意识,从而使得教师专业发展的步子停滯不前,也就不能从容地应对疫情期间教育出现的各种问题。教师反思意识欠缺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首先,部分教师的思维较为固化。疫情带来了教育形态的变化,而教师没能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例如,面对线上教学诸多的不适应,很多教师仍然沿用以往老套的教学方式,教师讲,学生听,导致屏幕一端是老师的激情澎湃,另一端则是学生的昏昏欲睡。其次,教师反思能力下降,也和学校提供的机会和氛围有关。在全社会进入集体“战疫”的状态下,有的学校对于教师的行动研究、校本科研等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往往只是行动上轰轰烈烈,内容上却空洞乏味。最后,疫情背景下,教师工作量加大,不仅要处理教学工作,还要关注学生的身心状况,缺乏反思实践的时间和机会。
(四)情感沟通缺乏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由此可见,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在于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更在于责任感、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理性思维、创新思维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注重情感交流。疫情下的教育,尤其强调教师要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但现实是,很多教师上课时就把学生当作一台台冷冰冰的机器,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完全没有营造一个真实的课堂学习空间;课后也只是按照一定的时间和程序收交作业,没有定时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心理状态进行调查和回访,缺乏与学生的情感沟通。这导致教育被完全“技术化”,教师则成为一个操作技术的熟练者,这就忽视了学生作为教育主体地位的存在。学生居家学习,需要的是教师的谆谆教导和悉心关怀,需要的是同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而很多教师在这方面显然做得不够。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不间断、没有终点的过程,疫情折射出来的教师专业发展的种种问题是对教师自身素质和专业能力的一次考验。教师面对疫情带来的教育变革,如何迎难而上,在促进教育质量提升的同时,也能提升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这是每位教育者都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三、疫情下教师的专业发展
这次疫情把所有的教师都卷入其中。面对疫情带来的诸多教育问题,每一个教育者都不能无动于衷。教师唯有增强反思能力和创造能力,并付诸行动和实践,实现由“技术性熟练者”到“反思性实践家”的转变,才能顺利通过疫情这场考试,而由此带来的教师专业发展能力的提升也是教师安身立命的根本。
(一)提高信息素养,促进终身学习
疫情使我们的教育进入了网络的新时代。未来的社会是知识型社会和学习型社会,这对教师的终身学习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唯有不断充实和发展自己,吐故纳新,才能更好地适应后疫情时代教育发展的新需要。信息技术为线上教学带来了诸多便利,因此教师应该与学生一起拥抱新技术。面对层出不穷的新领域和新技能,教师一方面要具备教育信息化的观念,从思维上打破僵化老套的教学定式,与时俱进;另一方面也要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技术与手段,充分运用网络提供的丰富资源和便捷的多媒体设备,打破时空的阻隔,为学生带来全新的体验。当回到线下教学,教师更要学会处理教育与技术的关系,既要在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又要避免教育的技术化。教师是一份充满创造性和应用性的职业,信息化时代也要求教师绝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教师应努力成为信息化能手,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
(二)明确角色认知,转变教学观念
教师要对自己的职业特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也就是角色认知。这场疫情要求教师能够转变教学观念,以一个合理恰当的角色来应对挑战。首先,教师应调整自己的学生观。在线上教学中,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需要,以学生为主体。教育追求的并不是学生应付考试的知识,而是自学能力、思考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人的习惯。其次,教师应该调整自己的教师观。线上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无法面对面交流,教师就不能再以一个知识灌输者和课堂主宰者的形象出现,而是作为“平等中的首席”,与每一个学生联系沟通,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后,教师也要改变自己的评价观念。线上教学不再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而要注重启发与点拨;对学生的评价也不能是简单看成绩,而要着眼于学生的理解和疫情带给他们的成长与思考。
(三)增强问题意识,进行教学反思
帕斯卡尔说,人的全部生命就在于思想。教师绝不能思想贫瘠与荒芜,自我封闭,拒绝创新。安于平庸是不可能跟得上时代的脉搏和潮流的。因此,教师在疫情背景下,更不能被知识绑架,而应学会反思,提升自己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教师的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把教育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进行审视、深思、探究和评价,进而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效能和素养的过程。面对疫情带来的课题和挑战,教师的反思能力和问题意识就显得格外重要。例如,教师应该多去思考现有的教育内容有哪些不足,怎么把疫情带来的丰富的教育素材融进课堂,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和卫生健康教育;教育由线下走向线上,教师也应该去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互联网技术,掌握扎实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实践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即教师应该努力成为一个学者、反思者、创新者,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疫情带来的教育新形态。
(四)积极沟通交流,优化师生关系
有关师生关系的探讨尽管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疫情所带来的教学场景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化,都要求我们以全新的眼光去审视师生关系这个话题。在线上教学中,学生与教师各处屏幕的一端,教师无法了解学生学习的状态,学生也无法感受教师的支持和鼓励,但这并不意味着双方无法维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巴西著名的教育家保罗·弗莱雷提出,没有交流就没有对话,没有對话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在线上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非常重要。教师课前要主动做好学情诊断,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起点,才能有针对性地教学;上课时,要多关注学生学习的状态,为学生营造真实的学习情境,善于提问、启发和诱导,而不是“满堂讲”“满堂灌”;课后更要做好辅导工作,尤其是疫情期间,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更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并积极与学生家长沟通交流,助力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后疫情时代的新型教师,应该和传统教师有所区别,新型教师应该成为学生成长的助手,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
后疫情时代已经到来,未来教育的走向会有很大变化,为此,学校和教师都要做好准备。教师要打破思维定式,迎接疫情带来的教育新变化,具备反思性实践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态度,实现由“技术性熟练者”到“反思性实践家”的转变,在实现自身专业发展的道路上迈出更有力的步伐。教师的专业发展也离不开外部环境的支持,为了推动后疫情时代教师的专业发展,国家可以从完善教师评价机制、完善教师教育体系、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入手,共同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朱永新老师在“中国丹麦教育论坛”上的演讲中说,后疫情时代的在线教育,可以通过对教育形态的调整,更充分地发挥教师的力量。在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主播的同时,也让每一位教师呈现出自己最擅长的一面,为教师赢得更多的成长时间和空间,促使教师在专业能力上进一步提升,让工作变得更加得心应手。教育的任务是不断地迎战不确定性,教师作为最重要的教育资源,毫无疑问应该担当起时代赋予教育的任务。后疫情时代,面对教育带来的诸多挑战,教师如何进行角色转变,如何实现专业发展,这是每位教育者和整个社会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对此,我们仍要不断努力,从新的视角去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的未来蓝图。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插图:曾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