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雪梅
“一定要专注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不负这大好的青春年华。”“潜心教学,专注成长,成为像谁谁那样的名师!”刚刚从师范毕业走到教学工作岗位的人,多是会带着这样的憧憬和目标的,我亦然。但时光也会很残酷地证明:大多数人都在日复一日的机械重复中弄丢了曾经的梦想,迷失了最初的方向。我也不例外。
2015年暑期开学前,镜子里那张已经不再年轻光亮的脸庞,那隐有白丝浮现的鬓发,让我在惊叹时光流逝的同时也冒出了一身冷汗:这些年,我追求进步、渴望成长,一直在等机会、创造 机会,以期将自己打造成为名师,可我真的有所收获和蜕变了吗?答案无疑是否定的。
是的,我一直在渴求中追逐着专业发展与成长,但那样的追逐却始终是飘浮于尘嚣之上的。为了抓住一节优质课的机会,我把学生关在教室里争分夺秒地打磨,总以为那一纸证书就是我能力的证明;为了在民意考评中获得众人的认可,我热衷于与同事结伴凑伙的各种欢聚娱乐,总以为人际关系能决定校园地位;为了让自己看似出色,我削尖了脑袋总想在各类优秀榜单上占得一席之地,似乎那就是最具权威的实力彰显……
可十多年的日子熬过去了,谈起教育教学,我依然一脸茫然;谈起班级管理,我仍是束手无策。当回望来路时,我发现每天除了拥有空虚的喧闹外,自己竟从来都不曾沉下心来做过研究与思考。倦意与厌烦,从心底油然而生——从来都没有“专注”的教育人生旅程,怎么可能会有丰盈在握呢?
专注于心,打破旧有的习性壁垒,重启学习成长之路,是我痛定思痛后为自己立下的新目标。我希望,走错走偏了的发展航线可以得到修正,浮躁迷失的心绪能够得到平复,自己的专业成长可以走向纵深。
与喧嚣拉开距离
要修得一份专注于心的能力,于我而言,最大的障碍就是和过去热闹扎堆的生活告别,试着让心沉静。只是,这样的告别说起来容易,实施起来却相当困难。
“多年的老朋友都疏远了,周末一起来K歌吧!”“快休假了,我们约好了一起去放松下,不见不散哦。”“张姐的职称工资顺利兑现了,走,为她庆祝去!”……每份邀约的背后,都有听起来合乎情理的缘由,但那凑在一起时看似热热闹闹的背后,却总有着曲终人散后倍感无聊与无味的萧瑟。
起初,我总以为自己能从这些亲疏轻重有别的提议中做些取舍和选择,但事实却往往是“一口既开,全盘难保”——总不能厚此而薄彼吧。意识到这点后,我索性对这种应酬和聚会一律拒绝,自己也慢慢地由唯恐别人议论“不讲情面”向越来越适应、越来越享受转变。
与外界浮华的喧闹告别只是其一,其实即便一人独处,我的世界也难有专注沉静的时候。手机微信漫无目的地刷来刷去,网络新闻一波又一波地冲击眼球,电视机里长篇剧集跟着追了又追……我深知,这些零碎而无用的信息才是我专注于学习或研究路上的最大障碍。
于是,我以近乎逼迫的方式让自己做出了调整:切断电视,戒掉网络。当感到无事可做或者无聊的时候,我唯一的消遣是读一些纸质的文学作品。咬牙坚持几个月后,我竟然习惯了“捧读”的生活,并且沉浸其中,乐在其中。
当与身畔的那些喧嚣拉开距离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自己做事的时候更投入、更专注了。当然,这样的状态是需要用毅力逼迫自己执行并保持的。我也越发领悟到:只有不在任何东西面前失去自我,哪怕是教条,哪怕是别人的目光,哪怕是不停招手的那些诱惑,才能够更好地专注于心。
用学习找到方向
什么力量能够让我从当前倦怠麻木的泥淖中走出,自发地在我的生命成长与学生的生命成长之间重建一座通畅之桥呢?什么力量能够激发我内在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进而使我重现一种蓬勃向上的生命状态呢?毫无疑问,唯有学习。
当我一个人利用元旦三天假期跑到北京去学习心理治疗方法,并且还为此自付了一大笔学费时,很多同事惊呼:“你一定是疯了!”那个时候的我确实有些疯狂,疯狂地想跳出专业上没有方向的迷茫,疯狂地想去探寻一条适合自己的成长之路。
当一遍遍地审视着自己所任教的启智班里那十几个问题迥异的孩子时,我发现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是一种无言的诉求,可是身为教师的我们却鲜能够读懂。相反,我们把他们无缘由的暴躁、发怒、沉郁或行为失控当作深感束手无策的难题。这些现实,远不是通过课堂教学或者康复训练就能够解决的。于是,为了解决问题,我把目光转到了心理学上,也希望自己更深入更专业的学习能够最终惠及孩子。
我这个从未单独出过远门的人,竟然过起了另外一种生活:一个人背着包,去不同的城市参加大大小小几十场心理诊疗培训活动;回来后带着所学所思进行自己的育人实践,带着实践中碰到的疑难问题反复向专家请教,继续向深入学习迈进……
不记得在哪里读到过这样一句话:多数人贪图安逸,少数人超越自己,一个专注的人最终将会走向卓越。那个被困于特殊教育的贫荒之地太久太久的我,就是用这样的专注与执着把自己修炼成了一个行有方向、研有所成的名班主任、名师。
用读写自我沉潜
毛姆说,要想灵魂宁静,一个人一天至少要做两件他不喜欢的事。于我而言,教师发展过程中最不喜欢的两件事恐怕莫过于专业阅读和写作了吧。但对于宁静的灵魂,对于专注的发展与思考,当时的我又是那么迫切地渴望。
2016年3月份的一个于我而言近乎是逼迫式的挑战,最终却以一种奇迹般的蜕变改写了我的教育人生。那时候,恰逢叙事教育研究者王維审老师组建了“叙事者”教师成长共同体,以每月共读教育专著、每周进行教育文章写作的方式为渴求成长的老师助力。“就试一年,把你最不喜欢、最不擅长的两件事坚持用心地去做一年,如果一年后感觉不到有什么改变和发展,那就放弃!”我暗暗在心里对自己说。
于是,我以一遍又一遍“啃读”的方式打开了一本本于自己而言极其晦涩的教育专著——读到恰合我意的文字,便工工整整地摘抄;读到满是疑惑之处,便四下查根寻源;读到有所触动的地方,便及时注上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同时,从来没有正儿八经写过一篇教育文章的我,每天会用笔记下教育生活中的大事小情,试着用自己的理解去阐释其中蕴含的教育深意和转化契机。碰到教育思考和疑问,我也总是用文章的形式把我的所思所想、所行所悟认真梳理,并运用自己阅读中的收获进行理论上的供养与支撑。
那一年的年底,当回望着自己十个月来所发表的几十篇教育文章时,我深深地被这种坚持的力量震撼:原来那些我以为的成长路上最大的坎,不是我跨不过,而是我从来没有专注而投入地去尝试跨过。
人生就是这样,只要你沉下心来,专注、努力地去做一件事,就一定会做出连自己想都不敢想的成绩。我这个曾经最怕阅读教育专著、最不相信自己可以写教育文章的人,如今却凭着这读和写的支撑,踏上了全国大大小小的教育讲坛,一路成就自己,一路引领他人。
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专注力支持下的学习和研究,也离不开静下心来的努力和行走。提升专注能力,重扬成长之帆,我所做的无非就是给了自己一个安静而丰富的成长环境。安静,是因为我主动挣脱了外界喧嚣与浮华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我通过学习和阅读写作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愿更多的教育人都能在安静而丰富的生活中不慌不忙地成长!
(作者单位:山东省荣成市特殊教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