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利用新媒体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

2021-09-10 21:08周俞靖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4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媒体大学生

周俞靖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突出。高校应利用新媒体的优势,与思政教育结合,让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充分发挥作用。但同时也应正确应对新媒体带来的去中心化削弱教师主导地位、多元化动摇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主客体媒介素养不高等挑战,从多个方面作出努力,形成合力,确保完成立德树人的使命。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媒体;大学生

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凝聚精神力量、促进社会稳定、增强文化自信等方面始终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培育和弘扬的过程中,各大高校、广大师生势必要担当重任,发挥作用。时代车轮滚滚向前,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媒体技术已广泛地运用,也必将成为教育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一、利用新媒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梦的支撑

价值观是在不同条件下,在人的头脑中形成的能够指导行为活动并且明确价值的思想观念体系。继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后,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强调了其重要性,并要求各个方面形成合力,为共同促进其广泛弘扬做出努力。从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了国家、社会、公民共同的价值追求、精神向往、奋斗目标。凝练的表达汇聚了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了中国精神,“从娃娃抓起”,早已深入到每个人的内心,有利于人们发自内心地产生认同感,并以此为衡量标准,督促自我,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二)青年大学生是国家和人民的希望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大学并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要抓住人生的关键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对我国大学生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每一点要求都必须认知、领悟、践行。一方面,有利于提升自身的思想觉悟,形成良好的素质,奋发图强努力学习;另一方面,有利于担当起接班人的重任,成为一颗颗“螺丝钉”,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然而,当今很多高校存在着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或相关教育学生不感兴趣,不能取得到良好的效果,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低,也因此无法充分发挥价值观的感召力。

(三)新媒体发展的趋势势不可挡

在世界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中,新媒体已经成为各国争相推动的科技力量。新媒体是利用互联网,以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为终端,提供信息和娱乐的新型媒体,和过去以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为代表的传统媒体有很大区别。作为新兴的科学技术,有众多优点,有时却扮演着令人担忧的角色。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较2020年3月增长8540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0.4%;手机网民规模达9.86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比例高达99.7%[2],除此之外,使用电视、电脑上网的比例也十分可观。新媒体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而大学生是运用新媒体的主力军,高校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占领好新媒体这块重要的教育阵地。

二、利用新媒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机遇

(一)创新教育的方式与手段

新媒体作为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的集合体,其丰富的形态和强大的功能令传统媒体望尘莫及。传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大多依赖课堂教学,采取思想政治教师占据主导地位,以自身的知识储备一对多地向学生讲解的模式。这样的教学手段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却存在着教师付出多,学生收获甚少的问题。学生是个性化的人,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各类信息和资源大量涌入,学生在互联网中见识过五光十色的世界,很难在课堂上定心接受教材上内容的灌输。而利用新媒体工具,则恰好捕捉到学生的兴趣所在。无论是观看正能量的视频,阅读公众号推送的文章,评论学校发布的微博,还是浏览红色经典主题网站,诸如此类的碎片化学习方式,都拓展了教育的时间和空间,扩大了教育的覆盖范围,同时也在无形之中传递正确了的价值取向,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增强教育的互动性与针对性

新媒体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即老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模式。在互联网的交往平台上,现实中的真实身份被弱化、甚至被隐藏,这种间接性和匿名性,使人们在一种更平等的环境下开展对话,使大学生更敢、更想、更乐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各抒己见,拓展了他们的眼界和思路。高校要利用好这种互动性,可以通过微博、公众号或专题网站,发布相关教育文章或视频,引导大学生思考;教师或辅导员可以通过QQ、微信传播正能量,与大学生交流沟通,完成了一对多向一對一的教学模式的转变。大学生在言语中能传递自己的价值取向,让思政教育工作者能够及时捕捉,及时辅导,对于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内容给予鼓励,对于其中不良价值取向进行修正,使大学生在观点交流的过程中,判断整合他人观点,形成自己的认知,进而引导自身价值取向的形成[3]。这种基于新媒体的培育方式,克服了过去居高临下的教育缺点,符合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高了思政教学的针对性,落实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三)提升教育资源的生动性与时效性

在过去,教材是教学的主要凭借。一方面,教材追求准确性,理论性较强,教师的课堂内容围绕教材进行,即使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生动的讲解,有时也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而新媒体的发展进一步削弱了学生对于纸质书的阅读兴趣,更何况是内容严谨的教材。青年大学生思维活跃,图像、视频等对他们而言更加具有吸引力,无论是在课堂上利用,还是课后线上推送,都能使教育资源更加生动丰富。另一方面,由于教材的编写和印刷具有周期性,往往不能及时地反映社会热点问题和最新政策变动,这就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思政教育需要大量鲜活的案例加以佐证,才能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心,使之产生共鸣。而新媒体平台则能弥补这个不足,将新的案例、问题和思想呈现在学生面前,作为教育素材加以利用,不仅能加深他们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把握,更能从社会热点问题中感悟现实、思考自身,再加上教师及时进行引导,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

三、利用新媒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挑战

(一)去中心化削弱教师主导地位

在传统媒体时代,教师掌握的知识比学生更多,再加上思政教育需要灌输,因此教师处于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具有主导性。然而在当今时代,新媒体具有去中心化和去权威化的特点,在这样平等的平台上进行信息交流和传递,人们的现实身份被弱化,传统的教师主导的格局被打破,即每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麦克风”,都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4],这使得青年大学生的个性更加彰显,可能对课堂教学的权威性产生抵触。另外,师生都有手机、电脑等新媒体设备,学生了解的信息未必比教师少,“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当学生发现教师获取信息的速度落后于他们时,教师的权威性可能在他们心中大打折扣,话语权权威也会逐步下降。

(二)多元化动摇学生理想信念

矛盾具有普遍性,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在过去传统媒体时代,各国基于各自较为封闭的环境进行意识形态的灌输,价值观教育得到强化。而在互联网连接了各国的今天,在“地球村”中,各种各样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得到呈现,风起云涌、泥沙俱下。虽然让青年大学生有了更多的机会开阔眼界、碰撞思想,但其中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也长驱直入,使价值观教育困难重重。西方国家为了竞相争夺话语权,利用新媒体的技术优势,或取消翻墙设置方便西方主流媒体进入大学生视野,或开通中文推特以哗众取宠的话题博大学生眼球[5]。青年大学生处于人生中的“拔节孕穗期”,价值观还尚未行成,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最容易被新媒体平台上良莠不齐的信息所诱惑,甚至动摇理想信念,加大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难度。

(三)教育主客体媒介素养不高

首先,在新媒体平台上,思政教育的资源有限,而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不高,能吸引他们眼球的更多是网络直播、网络游戏等休闲娱乐信息。大学生崇拜偶像明星而不是道德楷模的现象屡见不鲜,在课堂上沉迷网络的举动不在少数。休闲娱乐活动占据了互联网的一席之地,新媒体这个教育的重要平台被鸠占鹊巢,不得不拱手相让。其次,面对当今新媒体的兴起,过去教师不容置疑的主导性被削弱,需要教师及时转变思维,重新思考教育主客体的关系,并对新媒体工具加以利用。而部分教师存在忽视利用新媒体的问题,知识技能不足,无法熟练地进行操作。新媒体的普及对教育双方的媒介素养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及教师势必应及时转变观念,提升能力,跟上时代的发展。

四、利用新媒體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对策

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新媒体的发展势不可挡,并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应抓紧各个方面形成合力,发挥好协同育人的作用,共同占领新媒体这块重要阵地。

(一)营造高校的培育氛围

第一,提升对价值观教育的重视程度。当今,许多高校更加重视学生学习成绩,提升就业率、升学率,而忽视了对他们品格的培养,导致有的学生甚至无法熟练背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观是最深层次的思想观念,决定着人的言行和选择,对大学生的人生发展至关重要,也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前途。高校应通过海报、电子屏、横幅等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得到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将其深入脑海,并以此为行动准则来勉励自己。高校还应在校园网、公众号等开设相关专栏,精选红色革命故事、党史教育素材、优秀楷模事迹等进行宣传教育,鼓励学生思考讨论,组织教育活动,密切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及时进行价值取向的引导,增强思政教育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以此牢固树立学生理想信念。

第二,强化对新媒体平台的管理。高校应依据法律规范净化新媒体环境,成立相关网络监管队伍,同时对思政工作者进行技能培训。对于新媒体平台上的信息进行筛选、分类,对于虚假信息和不良思想的传播,一旦发现就要及时阻断,及时删除,为学生营造清朗的上网环境,从根源上将负面影响降低到最小,用技术手段为高校筑牢价值观教育的安全屏障。除此之外,也要助力建设微博账号、微信公众号、校园网站等。不少高校发布的文章、视频过于雷同、缺少新意,很难引起学生兴趣,大学生浏览网站只为查看学校通知,而对思想教育类文章置之不理、不屑一顾。高校队伍应少发布学生不感兴趣的理论内容,多增加学生易于理解的人物故事,对于积极言论的发表可以进行跟帖、转发,对于思想偏激的言论应及时制止,在无形之中引导舆论方向,为学校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良好氛围。

(二)提升教师的媒介素养

第一,传统课堂要与新媒体相结合。新媒体背景下众多思想交流碰撞,青年大学生成长在这样的环境下,是个性鲜明、情感丰富的个体,他们更渴求平等与尊严。因此,思政教师应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及时更新观念,学生应是教育的主体,要关注学生的利益诉求,尊重学生的观点表达。教师应在工作实践中思考与新媒体相结合的方式,要在生活实践中留心教学适用的素材,要在课堂中结合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进行教学。无论是图片、微电影还是微课,都比枯燥的讲解更加引人入胜,更加能引起学生思想的共鸣。同时组织学生课堂讨论,交流互动,对于言之有理的观点进行鼓励,对不够完善的表达进行适当引导,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变灌输式教育为启迪式教育。新媒体时代的师生应是这样平等沟通,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关系,共同把课堂打造成图文并茂、思想汇聚、情感升华的平台。

第二,新媒体要与思政教育相结合。青年大学生是活跃的手机用户、电脑用户,许多在课堂上不敢表达的想法,网络就成为了最好的倾诉平台。教师应熟练运用新媒体,比如微信、微博、论坛等,与学生交流,把握学生价值取向的变化,提升教育的针对性,或利用教学直播,制作微视频或微课,给学生带来线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因此,教师有必要提升自我媒介素养,加强知识技能的培训,提高个人运用新媒体的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与学生能用网络顺畅交流的基础上,向学生时刻传达正确的价值观。同时,也要注意规范学生的媒介素养,倡导网络文明风尚,友善发言,督促学生不沉迷网络、多线上学习。

(三)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

第一,正确对待新媒体信息。学生应自觉提升新媒体素养,准确辨别、对待、使用新媒体信息。当代大学生普遍相关能力不强,应多参加班会、讲座、培训等,提升新媒体的运用能力。对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观点敢于亮剑,自觉抵制虚假信息,不传谣不信谣,遵守法律规范和社会道德,共同构建和谐的新媒体环境,展现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担当。并多通过网络提升知识技能,感悟历史,学习楷模,理性爱国,保持一种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同时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相关活动,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第二,发挥学生组织的作用。大众传播的影响不是直接流向一般的受众,而是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再传播给一般受众[6]。新媒体背景下,意见领袖在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性更加凸显。高校要充分发挥大学生意见领袖的作用,对优秀党员、学生干部的新媒体运用能力进行培训,让他们在网络上与同学交流互动、发表正能量的评论,占领新媒体的輿论阵地,或者通过学生会、学生社团等进行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并组织相关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D/OL].2016-12-09[2018-05-20].http://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6/1209/c117092-28936962.html.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2021- 02- 03].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2102/t20210203_71361.htm.

[3][6]杨扬.媒体融合发展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传媒,2019(07):88-90.

[4]唐平秋,卢尚月.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04):73-76.

[5]李丽鹏,王峰.论移动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6(09):90-92.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媒体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