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微媒体”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创新应用

2021-09-10 07:22:44严晨景晖
红豆教育 2021年4期
关键词:微媒体思政教育高职院校

严晨 景晖

【摘要】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新媒体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微信、微博、微课等微媒体的出现,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里占据了一定地位。通过分析其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创新应用,促进媒体行业和教育体制的互利共赢。

【关键词】微媒体;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创新

引言:

微信、微博、微课和一些新型媒体平台的出现,对人民的社交生活、信息获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分析微媒体平台视角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提出相应的创新措施,对提高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具有前瞻意义。

一、“微媒体”的亮点

几百年来,口头信息传播辅助印刷制品一直是教育者对学习者进行教化的主要手段,体现在课堂当中便是教师利用课本,以口述形式对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虽然口头信息传播是一个历经时间验证的有效教育方法,但图像语音处理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的最新进展促使教育者迎来了多媒体学习阶段。多媒体学习作为促进人类理解的一种手段的潜力,证实了用文字和图片表达思想比单纯用文字表达有利于学习者更深入地学习。但随着教育理念和时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多媒体的交互性得到进一步拔高。从单向的接收图像、语音、文字信息进行教学活动进入了在线双向教学互动发展。微媒体平台提供了即时交互的沟通工具、海量更新的实时内容、独立分享资讯的流量舞台。通过评估新型媒体应用软件在班级集体学习环境中提升教与学的有效性,利用微媒体平台,增强课堂内外深度学习氛围,拓宽国内外思政在线教育渠道。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机制,通过在线专家论坛和社群运营,以期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学习体验。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课堂因为微媒体技术的加入,教学氛围从生硬死板走向了生动活泼。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中,微媒体软件程序被视为一种创新和有效的工具,丰富了学生的受教育体验,增强了教育主题的相关性,并鼓励学生与同龄人和教师进行有效合作。通过即时通讯技术,更有效地进行学生队伍里团队合作活动,对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激发学习动机有积极的影响。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利用微媒体平台在新型教学环境中显著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允许教育者挖掘学生的数字化学习风格,并提供了创新的教学方式。

二、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现状

当前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课堂上普通采取传统教学模式,利用电脑多媒体进行教授课本知识。部分引进“微媒体”教学的高职院校,仅仅利用新媒体技术替代原有的电脑播放程序,进行“换汤不换药”的填鸭教学。通过媒介素养教育专业人士的科学研究,对教育系统中引入媒介素养因素进行比较。整体项目在高职院校教育系统考虑了教师的看法,学生的媒体素养能力,媒体素养课堂的解决策略,以及教师们对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等进行研究[1]。通过数据表明,高职院校教育工作通过媒介素养可进一步有效完成。但教育工作者报告说,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中,其媒介素养能力受到一些客观条件限制。媒体技术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培训和经验,是影响思政教师对媒体素养教学工作运行是否有效的重要影响因素。

与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教师合作,帮助他们通过培训微媒体平台利用,特别是新的技术实践,促进思政课堂领域的教学发展,建立第三课堂。主要包括两个部分:1.扩大“微媒体”定义,既包括微博、微信等常见的应用软件来源,又包括了自主创建新型传媒教育平台。例如利用小程序生成软件或自主编程应用进行小范围内的新型媒体技术试点思政教学。根据高职院校学生分班的具体人数差异,设立不同承载容量的内部线上学习直播间。利用自定义小程序,在班级微信群内设置生成智能问卷对学习内容进行测验考核。2.建立在学习者兴趣、学习基础和其选择的媒体平台之间联系的社会文化视角,分析思政教育和数字信息技术融合后在学习者生活中的转化学习效率。通过微媒体平台研究,旨在:1.分析高职院校内小型开发传媒环境辅助思政教育学习的系统步骤。2.了解使用者(思政教师与学生)对所开发学习媒体视觉方面的反应。3.了解使用者(思政教师与学生)对所开发学习媒体学习方面的反应。4.了解使用者(思政教师和学生)对所开发媒体内容方面的反应。5.检验使用者(思政教师与学生)所开发的学习媒体辅助实践教学的有效性[2]。

研究是以高职院校为中心,以高职院校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思政教育课堂辅助新型学习媒体的研究与开发。得到的结果是:高职院校内小型开发传媒环境辅助思政教育学习媒体的系统步骤安排的确立。以需求分析的形式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课堂内进行初步研究,安排学习媒体和学习计划。整体步骤按照思政教学大纲、学习计划、学习材料、学生工作表的顺序进行。然后通过设计学习媒体完成评估过程。最后是调研发展阶段,在此阶段依据列为备选的新型学习媒体对部分被调查者的试验结果进行总结分析[3]。选择对思政教学活动转化有效性显著提高的,最符合教师和学生易于使用的实际情况的新型移动式媒体平台,将其评为有效学习媒体,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课堂上广泛运用。

三、“微媒体”工作的挑战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手机和互联网在高校得到了高度普及。以互联网和即时通讯工具的迅速发展为现实基础,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生态网络舆论势必深刻地影响着高职院校的学生,给学生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困扰。因此,基于网络信息安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微媒体在高职院校教育活动中碰到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政教育在线教学受干扰性强

高职院校的学生使用智能手机应用程序对接多媒体平台进行思政教育学习时,受干扰性强。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沉溺于网络娱乐信息,忽视了学习的主要目的。除了一些仅具备教学功能的移动式媒体平台,微信、微博、微课的娱乐功能对思政教育在线教学的局限性需要教师和同学一起协力克服。

(二)“微媒体”对教师智能教学能力要求提高

傳统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仅仅限于纸笔备课,利用院校提供的教学素材进行有限的教学活动拓展。教师的多媒体应用能力往往体现在电脑制作教学PPT,投影仪展示课件内容、播放下载好的视频素材等。新型媒体平台的运用对年轻一代思政教师尚且不够熟练,对有一定资历的成熟思政教师而言更是一大挑战。了解各平台应用的使用规则并加以熟练应用于思政教育尚且需要时间。

(三)开放媒体环境不可控风险大

网络世界的信息量十分庞杂,微媒体平台仅仅作为一种传播、共享、交流信息的新型工具,不具备替教育者和学生筛选判别的基本机能。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接受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容易从不同媒体平台里获得对同一知识的不同理解。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容易造成汲取不到真正教学内容、偏差理解的恶性局面,对思政教师的工作展开起到了阻碍作用。更有甚者,一些违法有害信息充斥在有效的教学信息内,高职院校的学生长期、高频率接触到此类信息,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教学风险大大增加,不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

四、“微媒体”进入高职院校的创新对策

微媒体的发展给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机遇,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微媒体的应用已成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重要命题,创新路径的开拓便是直面困难、迎接挑战的第一优选。

(一)合理利用智能媒体平台,展开联动式教学活动

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在实际教学活动进行时,根据其产品功能的特性,合理利用不同的智能媒体平台进行教学活动。分析不同智能媒体软件服务平台的系统和方法,构建适合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智能教学机制。机制包括信息获取模块、教学任务完成模块和教学成果测试模块。获取模块用于获取课堂思政教学所需的信息。使用MOOC微课的客户端,借助于国内外各大高校专业名师的教学经验,克服时间、空间、教学资源不均衡的种种困难,让学生利用智能手机就能获得最高等级的思政专业教育。教学任务完成模块用于根据获取模块获取的态势信息和任务信息,推理确定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在微信群中进行教学任务发布和教学问题即时反馈。腾讯旗下的联合会议软件作为插件运用到微信群中,可完成在线教学和在线答疑两大成果。教学成果测试模块用于检测学生在思政教育课堂上学习成果。根据所述智能媒体服务平台的系统和方法,将所述智能媒体系统中的各种功能需求转换为组合式服务,实现了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课堂上各种数字设备和信息技术的互联互通,具有良好的标准一致性、智能性和动态适应性[4]。

(二)培养思政教师的智能教学能力

针对思政教师的智能化教学能力,训练不同年龄段的教师投入新型媒体平台的了解及实践当中来,开发其在微媒体教学的无限潜力。微信和微博不再是手机短讯功能的变体展现,通过微媒体平台拉近思政教师与国内外一线思政名师的学术距离、拉近思政教师与当代科技的应用距离、拉近思政教师与高职院校学生的教学距离。思政教师不仅可以通过微媒体平台对自身进行学术充电,也可深入渗透到一线教学大环境,了解学生的需求,实现教学相长[5]。培养思政教师在微媒体平台上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红”,打造个人教育型IP,有利于思政教师队伍的教育先导功能辐射圈的进一步有效扩大。

(三)实时监控“微媒体”教学活动

高职院校学生在微媒体平台上进行思政学习时,教育者应注重实时把控教学活动、实时监控网络舆论信息导向。思政教师不仅是教育的提供者,也是高职院校学生在面对网络信息的第一道防火墙。帮助高职院校学生对网络信息进行筛选排查,避免不良价值观荼毒学生心理、不符合马列、毛泽东思想的信息内容扰乱学生学习节奏。高职院校学生在微媒体平台上学习效率和实际课堂上学习效率不尽相同,思政教师应统筹把控教学节奏,加强教育监控,关注学生实时反馈,以防学生打着学习名义在微媒体平台上进行与学习无关的事宜。

(四)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有机结合

对微媒体平台进行辩证科学定位,整合微媒体和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探索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独特发展路径。微媒体进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活动仅仅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实行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的有机结合,紧扣任何技术手段都是为有效学习而服务的宗旨。本着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以人为本的教学目的,帮助高职院校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科学认识[6]。

五、结束语

近几年来,信息技术和网络发展和传播非常迅速,在当今媒体环境下,网络作为社会信息传播和接受者的主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们在利用微媒体平台面对着海量信息时,对思政教育资源进行优化整合,选取有效教学信息进行学习,与教师和同学即时交流。通过分析微媒体平台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探讨开发相应的创新应用措施。通过不断研究科技信息时代与高职院校教育活动的融合,促进了传媒信息技术和教育行业的双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泽.谈“微媒体”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创新应用[J].才智,2018(36):109.

[2]朱榮.“微媒体”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创新应用[J].统计与管理,2016(11):111-113.

[3]高莹.“微媒体”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中的创新应用[J].汉字文化,2019(4).

[4]张晓辉.微媒体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运用[J].科教文汇,2020(25):47-48.

[5]张宣君,刘静涵.“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

[6]王庚.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4(8).

基金项目:2018年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移动终端下的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No.2018XJSK07);

2020年安徽省教育厅质量工程项目:“三全育人”视野下的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2020jyxm0291)。

作者简介:

严晨(1986.06–)女,汉族,安徽合肥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景晖(1964.03–)男,汉族,安徽合肥人,学士,高级政工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法学。

(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 安徽合肥 231131)

猜你喜欢
微媒体思政教育高职院校
浅析高校图书馆数字阅读微媒体推广
艺术科技(2016年10期)2016-12-14 21:20:14
微媒体与高校思政理论课创新探析
微媒体在高校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微媒体在高校《大学传播学》课堂教学的应用与影响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58:21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5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