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的英译的陌生化策略分析

2021-09-10 07:22翁银梦
今古文创 2021年19期
关键词:陌生化诗经

【摘要】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里雅各首当其冲地将其译为英文后,许多学者尝试从不同角度对译文进行研究,本文拟采用陌生化理论,从异域化和混杂化两个方面对里雅各译本进行解读。里版译文忠实翻译了许多中国特有的意象,是异域化翻译的体现,为国外读者提供了新的认识世界的角度;另外,此版译文中还适当地将源语文本中的异域性特质与目的语自身特质相结合,达到了陌生化的效果。本文通过对译文的陌生化解读,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里雅各版的《诗经》译文。

【关键词】 《诗经》;里雅各;陌生化;异域化;混杂化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9-0116-02

一、 引言

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最初是作为文学理论术语出现,由俄国形式主义学家什克洛夫斯基(Victor Shklovsky)提出。其最初含义为用人们不熟悉的语言描述为人所熟悉的事物或情感,以增加人们理解此物或此情的难度,从而使读者重新感受习以为常的事物,增加审美快感。在陌生化这一术语被引入文学翻译领域之后,它作为一种翻译手段,成为源语言与目标语言的博弈游戏。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中指出,将陌生化应用在诗歌创作中,是为了让读者跳出常规化的怪圈。在文学翻译领域,陌生化是“违背特定时期的翻译规范,特别是审美接受者的期待规范,造成陌生化的效果”。这种翻译方法使读者跳出母语习惯,从异域角度重新理解世界。

《诗经》是中华文化的经典,为传世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记载了西周初年到春秋时期的三百多首诗歌,主题涉猎广泛,从情爱到家国,从个人到社会,皆有迹可循。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倒,《诗经》不断被赋予新意义,逐渐成为中华文化的血脉。本文拟从陌生化理论角度入手,以里雅格英译本为例,探讨《诗经》翻译中陌生化的取舍及其效果,进一步讨论陌生化翻译手法的应用与文化传播的关系。

二、 《诗经》的陌生化翻译

翻译是两种语言的交织变幻,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所以翻译又是两种文化之间的碰撞,异域性就产生于此。对目的语文本而言,源语文本来自异域,其观察世界的角度、表现手法也同样是异域的。异域化翻译就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保留源语文本特色,使之免于目的语文本所承载的文化的影响,增加文本的新奇感。除异域化翻译之外,混杂化翻译也常为译者使用。混杂化翻译“将诗学与本土诗学相杂和”,充满异域色彩的源语文本固然可以采用异域化翻译的方法,但中西文化千差万别,这种方法不可能无差别使用,否则容易使译文有生硬感。采用混杂化翻译的方法,一方面有助于读者理解源语文本,一方面也能为文化的传播交流做出贡献。

(一)《诗经》的异域化翻译

译者在作为审美主体时,采用异域化翻译的方法,保留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使源语文本与目的语文本不断发生反应,从而让读者不断有新的感受、新的发现。尊重源语文本的异域色彩在翻译活动中的重要性不容忽略,如解构主义学者认为“翻译的目的不在于求同,而在于存异,一部译作的价值不在于它的通顺程度,而在于它对语言差异的反映程度”。《诗经》是中国诗歌的典型,其主题、意象、风格、体裁等具有非常明显的中华文化特征,其中数不胜数的意象与千差万别的主题尤为如此。里雅各的译文尽量保证源语文本中的这种独特性,充分体现其异域性特征。《诗经》中最常用的修辞手法为赋比兴,其中比和兴皆与意象息息相关。比是由心及物,借物作比;兴是由物及心,移情于物,物就是意象。里雅各在翻译中对意象的译法是对源语文本异域性尊重的充分体现。

例: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領如蝤蛴,齿如瓠犀。

螓首蛾眉,巧笑倩兮。(《诗·卫风·硕人》 )

译:Her neck was like a tree-grub;

Her teeth was like melon seeds;

Her forehead cicada-like;

Her eyebrows like [the antenne of] the silkworm moth.

这一节将庄姜令人倾倒的美人形象表现得栩栩如生,纤纤玉指如荑般白嫩、肤白如雪吹弹可破、脖颈纤细似蝤蛴、皓齿明媚洁白整齐、天庭宽阔、眉弯如蛾。此处将比这一修辞手法应用到极致,作比的事物不是昆虫就是植物,这种描写对国内读者来说非常形象,能轻松在脑海里勾勒出庄姜动人的相貌。“蛾眉”在国内读者看来是再熟悉不过的意象了,甚至已经成为美人的代名词,古代文人常用此典故,如楚国屈原于《离骚》中写道“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唐代词人温庭筠在《菩萨蛮》里也有“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后世有关“蛾眉”的诗词更是不计其数,但是对外国读者来说这一说法甚是新奇。蛾属于昆虫纲鳞翅目,形状与眉相去甚远,二者乍一看甚至没有任何相似之处,所以在不了解文化背景的情况下,理解“蛾眉”用来形容眉形之美有一定难度。里雅各此处选择遵照源语文本,适当进行增译,解释“蛾”与“眉”的相似性,不仅减少了译入语读者理解中国诗歌的难度,更为给他们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对中国式美女的描述有全新的感受。

(二)《诗经》的混杂化翻译

在翻译活动中,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句法结构、叙事手法、体裁、主题等方面的不同,无差别使用异域化翻译方法难免会使译文产生佶屈聱牙之感。在无法使用异域化翻译方法的情况下,译者往往会采用另一种翻译方法来实现陌生化翻译,即混杂化翻译。所谓混杂化翻译是“指译者将源语文本的诗学特质与目的语中的平行文本的诗学特质,甚至译者本人(特别是作家译者)的诗学特质等相交流与融合,产生的具有新奇性的诗学混杂体”[1]17。这就是说,译者在翻译时,作为审美主体,适当地将源语文本中的异域性特质与目的语自身特质相结合,是一种在两种语言的转换之间寻求妥协的方法。《诗经》是中国诗词的发源处,记载了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意义,对国外读者来说具有强烈的异域化色彩。里雅各在翻译《诗经》时,充分发挥译者本身的审美选择,使用混杂化翻译来达到陌生化效果。

例: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诗经·卫风·氓)

译: Ah! Thou dove,

Eat not its fruit [to excess]!

Ah! Thou young lady,

Seek no licentious pleasure with a gentlemen.

此句出自《诗·卫风·氓》,讲的是年轻女子与看似憨厚老实的男子相恋,本以为与之结合之后能幸福百年,却不想实在是坠落深渊的开始。女子用情至深,但婚后生活丈夫的行为却与恋爱时期大相径庭,卑劣的品行逐渐暴露。女子嫁做人妇之后,生活悲惨,丈夫抛弃,亲人不解。这两句正是女子在年华逝去之后,回忆往昔,对后世女子发出的劝告,字字泣血。里雅各在此处将“鸠”译为dove,完美地将外国读者不熟悉的意象转化为他们所熟知的意象。在英文中,dove有着纯洁、和平、爱情之意,更作为家庭和睦的标志。在《圣经》中,上帝发动洪水过后,是白鸽衔着橄榄枝,暗示诺亚洪水已停。此处译者选择dove,帮助读者勾勒出不谙世事,对爱情有着纯洁向往的女子形象,也增强读者对她幸福婚姻生活的期盼,与后文她的婚后悲惨生活形成鲜明对比,更突出该女子命运的悲剧性,将此诗的戏剧性凸显到极致。

三、 结语

翻译是不同语言交流的艺术,从《诗经》译文中可以看出,无论是《诗经》的句法构成,还是其中蕴含的民族风情,里雅各都给予了源语文本充分的尊重与重视,尽力在译文中体现其特性。陌生化翻译中对异域情调的保留,语言风格的再现,使读者能暂时摆脱传统认识世界的方式,并给他们提供一个新的角度。在源语文本特质的介入下,读者的世界重新变得新奇有趣。读者在阅读中延长了审美时长,获得了更深刻的审美体验,从而实现了译文的美学价值。里雅各在《诗经》翻译中,将陌生化翻译发挥的恰到好处,既满足了读者的审美需求,又有效地促进了两种语言文化的交流。

参考文献:

[1]陈琳,张春柏.文学翻译审美的陌生化性[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6):91-99.

[2]陈琳.论陌生化翻译[J].中國翻译,2010,31(01):13-20+95.

[3]Legge, James. The Chinese Classics: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with preliminary Essays and Explanatory Notes. Vol. IV The She King; or the Book of Poetry. London: Trubner & Co., Ludgate Hill. 1876.

[4]维·什克洛夫斯基.散文理论[M].刘宗次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3.

[5]李玉良,王宏印.《诗经》英译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反思[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04):36-39.

[6]胡作友,刘梦杰.《文心雕龙》英译的陌生化策略分析——以宇文所安英译本为例[J].中国翻译,2019,40(04):135-142+190.

[7]肖曼琼.“陌生化”:从诗歌创作到诗歌翻译[J].外语教学,2008,(02):93-96.

[8]袁榕.文学翻译中陌生化和本土化的策略取向与冲突[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33(03):88-92.

作者简介:

翁银梦,女,河南信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陌生化诗经
《诗经》中走出的“庄姜”
《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诗经·郑风·野有蔓草》
悲剧:最有力量的陌生化
借助陌生化策略有效开展阅读教学
教学新思维
《诗经》研究七十年管窥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陌生化”现象
西方文学作品中马的象征意义探究
从陌生化角度浅析《藻海无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