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与赋能:《宪法与行政法》课程效能案例库构建

2021-09-10 14:10杨阳王礼英
安家(校外教育) 2021年5期
关键词:计划行为理论课程

杨阳 王礼英

摘要:透过“计划行为理论”的视角,不难解构出当下专业的覆盖面涉及面较广的《宪法与行政法》课程在教学过程当中出现的五个难题。在经验学习崛起和铺陈的浪潮中,由一定数量案例型构而来的案例库是在新时代中颇具效能的经验教学与学习方式。但具有集聚效应和结构化效能的《宪法与行政法》案例库也有自己的如案例相对难以获得、对新时代学习者思考方式的难以适应、零散和不系统性等问题。再次嵌入“计划行为理论”进行对上述问题进行针对性处置,完成《法与行政法》效能案例库的形式构建和内在实现相应的结构与功能目标。

关键词:计划行为理论;《宪法与行政法》课程;课程效能;效能案例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6-412

引言

我们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中提出,“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ix]“效能”一词成为了人们学习、工作与生活的新时尚。宏观面上,“效能”一词成为各方面工作中的显在热词和指导理念;微观上成为了各种具体事務中寻找切入点、聚焦点和着力点的目标和方向,包括所有行为意向乃至实际行为的根本遵循。

一、背景:基于计划行为理论而进行解构后的启示

新时代当下情势对学习者的要求越来越具体化,希望学习者能够成为拥有较高专业能力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而如何把《宪法与行政法》课程中的知识有效地转换为体现于学习者实际行为中职业能力?目前看来最有效的学习模式就是经验学习,而在经验学习当中用的最多(普适性、兼容性相对更好)且比较生动的教学形式就是案例教学。基于此着眼点,尝试嵌入Icek Ajzen构建和完善的“计划行为理论(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来对《宪法与行政法》案例库构建,进行相关问题的解构与分析。

(一)学习者信念和态度问题。《宪法与行政法》课程对于专业的广适应性,原因来自于其课程内容事涉我国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塑造和形成一个良好的态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靠学习者信念的支撑。教育者需要通过塑造和形成学习者的信念,从而形成学习者强有力的包括行动、倾向、背景和时间框架在内的目标态度。给教育者提出的难题是:一方面该如何条分缕析、具体生动、权威有力地向学习者讲清楚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等基础制度知识;另一方面面临通过相关讲解材料如何选取、整理、串联、组合等创新形式来讲清楚其重大意义、伟大历程和显著优势等问题。

(二)学习者应对主观规范问题。假设教育者希望学习者严格依据如宪法与行政法的相关条文等客观规范来采取实际行为,其需要考虑此行为在学习者目前所处的环境中、未来可能面临的环境中为自身所感觉到的、面对的一系列社会压力。这些压力由一系列压力因子组成,包括如教育者对相关客观规范的认知度、信念与态度、同辈群体的影响、习惯与风俗、身处团体等形成的一系列开放和封闭的关系系统和要素。落地到《宪法与行政法》课程教学过程中,面临问题即首要消弭的压力因子就是如何才能真正认识和理解处于核心、关键、要害、枢纽位阶的客观规范。

(三)学习者的知觉行为控制问题。作为学习者实际行为的行为意向或采行意愿的三项重要影响因子之一,其实质是行为意向的动机,同时它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直接预测实际行为,即知觉行为控制的真实程度与实际行为发生的准确性是高度的正相关关系。基于知觉行为控制视角,不难看出《宪法与行政法》课程需要实现学习者能够在宪法与行政法法理思考模式下,理性的在意志控制之下采行实际行为,从而来实现课程所要达到的效能。但学习者如何在模拟的环境里,进而在未来需要面对的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里处理宪法与行政法相关事务时,如何能快速发现问题,如何能全面地体系地理解和面对问题并最终处理问题,需要教育者提供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或者路径。

(四)学习者的行为意向问题。行为意向是实际行为根本前提也是唯一前提,或者说行为意向是内隐的实际行为,而实际行为是外显的行为意向,实质上是一体两面。行为意向上的充沛度决定了学习者根据相关基础制度知识讲授、客观规范、法理知识谱系、常见案情应对思路等采取实际行为的概率。落地到《宪法与行政法》教学过程中,教育者面临的问题是该通过何种环节和步骤的创设来充实学习者实际行为的行为意向充沛度,最终让学习者采行教育者所希望看到的行为意向,进而实施实际行为。

(五)学习者的最终(实际)行为问题。当最终行为作出后,学习者还需要一方面进行一定程度的检视,另一方面需要从各方面获得相对良好的反馈,来进一步巩固与强化下一次实际行为采取前,所需要的信念+态度、相对较弱的主观规范压迫、对行为更强的知觉行为控制、更大概率的行为意向和更浓厚的采行意愿。这就要求《宪法与行政法》课程教育者需要重新思考以往的教学方式,并在原先的基础上至少有所改良,从而实现学习者实际行为发生后的正常检视和良好反馈。

二、形式:效能案例库的设想

在《宪法与行政法》课程中如何桥接理论与现实,桥接教学内容与教学效能,需要改良甚至创制崭新的资源形式和学习形式。有研究者指出:“经验使得人类的秉性、灵感和创造力在现代科学、实验假设、逻辑研究中有机会得到充分地施展。经验也让个性在现代政治、艺术、宗教和工业领域中有了展示的空间和动力。”[x]其指出的是教育其实是经验的改造,就是经验的学习。学习的目的,原本就是将习得的知识通过实际行为作用于客观世界,并在作用过程当中不断再习得与修正以求得熟练,尽可能地实现主客体相统一。而经验就是主客体的统一,案例推理就是让学习回归经验世界的最好方式。《宪法与行政法》作为法学方面的课程,基于“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xi]的认知,更需要丰富多彩的社会事实与案例经验来为课程赋能。承接前述,要实现本课程的教学效能,首先需要解决在原有案例学习基础上,如何改良甚或创制更具效能的案例形式:案例库。

(一)通过《宪法与行政法》案例库衡平案例固有缺点

如何来理解案例,有研究者指出,案例是“某个特定的历史个体或集团中发生的事态”[xii],案例实现了宪法与行政法领域的主客体统一,但相关案例也有其自身固有的缺点:其一,由于宪法和行政法皆为相对比较根本的公法,不像民商法和刑事法与群众生活的关联度更高和适用性更强,其相关的、翔实的、典型的案例比较难以获得。其二,由于获得渠道和获得信息资源少,加上现实案情呈现的丰富多彩与多层次性,也就导致了案例在使用过程当中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重新编制,来适应学习者的课堂思维模式。其三,前述原因也直接导致了案例的零散性、不系统性,无法给学习者形成一个有效指导其学习的系统,以实现知识传授的整体性、系统性。案例库的形成,就是要在充分收集典型和示范案例的基础上,解决其诸如适应性、整体性、系统性等问题。

(二)案例库如何产生效能:集聚效应和体系化

效能的基础体现在形式上的集聚。案例库一方面,通过案例集聚能够产生数量上的优势。各种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案例能够相互产生影响,提高学习者学习效能。通过精选出一定数量案例的集中,可以释放出正向的关联效应、辐射效应、传导效应等,从而引流出其他教学方法所不具备的解开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经验世界真相的极大效能。遵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法治政府建设一直在努力,在全社会法治氛围欣欣向荣的路途上,也曾有一些不和谐的行政法治现象出现,[xiii]这就需要教育者通过案例库来充分联系前后关系展开调查研究,揭开其中堵点痛点难点的真实原因。另一方面,案例库为案例的体系化效能构建夯实基础。案例库的形成,其一是基于宪法与行政法法理逻辑思维的型构,解决其关联的无序性问题。其二是通过宪法与行政法案例集聚形成的体系化案例库不仅仅是一些相关案例的简单集合,而是一个有一组相互联系的要素构成的且能够实现宪法与行政法规训目标的整体。这个整体包含各类相关知识点要素、连接逻辑、教育需要实现功能或目标等有机组成部分。其三是体系化后的《宪法与行政法》案例库相较于一般零散普通案例,结合其集聚效应,能够更有效地帮助学习者成就层次性的思考模式、自组织的能力结构和当下和未来环境的适应力。

三、赋能:《宪法与行政法》课程相应效能案例库构建设计初步研究

(一)效能案例库的形式构建

要实现“计划行为理论”在《宪法与行政法》案例库中的有效嵌入,才能真正为案例库赋能,从而解决本课程当下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和案例自身固有的缺点,发挥案例库集聚效应和体系化效能,最终实现经验学习所引致的主客体相统一与主客观相统一,更有效地帮助学习者成就层次性的思考模式、自组织的能力结构和当下和未来环境的适应力的目标。一方面,需要编制好适应教学计划、教学目标等的课程内容结构。这个外在形式结构内容需要实现结构清晰明确且重要知识点汇总与梳理、学习者重要理论和实践技能提升等;同时这个外在形式结构内容成为案例库形成的重要支撑和形式骨架。另一方面,《宪法与行政法》案例教学的基础推理思路主要是借助类比推理,即发现数个研究对象在一些特征点上的相同或相似,对比推断出其在其他一些特征点上也存在相同或相似,是一种从特殊到特殊类似于归纳推理的推理方式。落到宪法与行政法案例,对于其中的特征点应当尤为重视和关注,并依据一定数量且比较典型的特征点来筛选典型和示范的案例,从而实现对案例库案例的精细化、科学化采集。

(二)效能案例库的案例内在结构功能目标

除了体系化的效能案例库形式构建以外,组成案例库的一个个鲜活真实的宪法行政法案例才是真正的基础与核心,其决定了案例库效能的实质实现。由此,要实现案例库的内在结构功能目标,需要在“计划行为理论”指导下考虑案例库中案例的一些编撰细节:首先要重视案例的时间线和线上串结的事实细节,即事件的脉络和状况,这个是对于案例研究而言重要的背景知识,即基础;然后需要对案例的内容和结构进行创新。通常人们对于案例进行编撰的创新,会把着力点放在内容和结构的创新上。其实对于像《宪法与行政法》这样的法律案例库而言,内容的创新通常被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社会事实所覆盖;而真正需要创新的着力点是结构。随着人们阅读习惯、接受信息和知识的方式、思维方式等的逐渐变迁,对一个易于理解的案例结构的型构就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了。嵌入“计划行为理论”,可以将案例库中的案例以下五种环节来尝试重新构建,来应对和消解《宪法与行政法》课程当下面临的问题和对案例库的优缺点进行充分的扬长避短:

1.态度形成部分:案例指引与案情。态度有一个信念形成模型A ∝Σbiei。在这个模型里A代表学习者实施实际行为的态度,bi代表对实际行为所产生结果的主观信念,ei是对所产生结果的评估。最后形成的总和结果将超出主观信念的总数,这个总数和态度A成正比例。bi和ei成为公式当中关键变量,可通过案例结构中的案例指引和案情来进行感化引导。案例指引通常需要包括案例的来源(案例来源的权威性通常也保证了案例的示范和典型性)、案例所指向的主要现实问题点以及案例对于学习者知识点掌握的要求等。案情可能的形式为历史资料、一个或数个案例、深度新闻报道等,通过相对细致的描写,比较清晰地展现了针对主要现实问题点的案件事实。如宪法领域可以将通过案例指引提示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等基础制度知识,再通过简要案情中的相关历史资料、深度新闻报道以及经典指导性案例等,来讲清楚基础制度知识的重大意义、伟大历程和显著优势等问题,从而深度感导学习者的bi和ei这两个公式当中关键变量,酿就学习者依据宪法与行政法客观规范而为的实际行为持有正面的感覺,即正面态度。

2.主观规范形成部分:客观规范指引。规范是一种应然命题,其外延包括有关于人们的行为、活动等的允许、禁止和命令。而宪法与行政法是由一系列法律规范所组成,其最重要的一个特征点就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xiv]相对于“计划行为理论”当中的主观规范而言,宪法与行政法规范就是处于核心、关键、要害、枢纽位阶的客观规范。作为客观规范的宪法与行政法规范,一方面,其重要的特征点就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障执行与实施;另一方面,作为根本大法的宪法和作为重要公法的行政法,一来位阶很高,二来极具权威性,三来结合极有深度的学理极具说服力,是对学习者实际行为决策极具影响力和感导力的客观规范。其形成的社会压力足以排除、覆盖和隔断其他有可能产生影响力的个人或团体所形成的其他社会压力,从而能够有效地实现教育者的期盼,学习者按照教育者传授的知识点、宪法与行政法学理论与认知分析模式、(客观)法律规范的内容和要点等来采行实际行为。

3.知觉行为控制部分:问题+知识点结构简图。通过《宪法与行政法》案例库可以形成相对准确的自觉行为控制,要么是如何形成的呢?知觉行为控制和信念当中的“控制信念”有一个相关性关系:PBC ∝Σcipi。控制信念与有利资源和无力障碍有关,资源和障碍能够促进或干扰学习者的实际行为。公式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假定每个易于接近的控制因素促进或干扰学习者实际行为的感知能力,与该学习者存在控制因素的主观概率成正比。Ci是当下控制因子i的主观概率或主观信念,Pi是控制因子i促进或干扰学习者实际行为的力量,总和超过可获得的控制信念的总数;或者说PBC知觉行为控制总量,与主观概率或主观信念乘以促进或干扰力量的累计总和成正比例。问题可以指出和明示案例事实蕴含的核心知识点,知识点结构简图可以对案例事实蕴含的知识点进行梳理、丰满和强化。宪法与行政法相关问题的提出可以激励学习者的主观概率或主观信念,知识点结构简图可以形成促进学习者实际行为的效能力量,两相结合并匹配适合数量的连续章节循序渐进的结构形成集合效能要领,成为能使学习者全面地体系地理解和面对问题并最终处理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案和路径。

4.行为意向形成部分:解题思路。“解题思路”部分主要针对学习者行为意向问题。实际上通过“计划行为理论”的视角,形成宪法与行政法学习者的行为意向与实际行为,不外乎就是养成学习者的习性。行为意向的形成,就是将宪法与行政法客观规范和主导规则在学习者精神结构中内在化,实际行为则是具体化;或者说行为意向是学习者养成心智习惯,而实际行为是学习者调适心智习惯。前述结构部分主要是通过形成并提升行为信念从而酿成与擢升行为态度、形成并提升规范训练从而酿成与擢升主观规范、形成并提升控制信念从而酿成与擢升知觉行为控制。实际上已经为行为意向夯实了铺陈与擢升了概率,但是在《宪法与行政法》课程范围内学习者产生的实际行为中至少有一点值得人们深入探索:学习者的不少行为是非理性的或自发式的。如果能够把宪法与行政法客观规范和知识点进一步内在化学习者的精神结构中,或者即便不能完全实现内在化,但至少可以让学习者的判断、取舍和决策在本学科领域内可控,通过案例解题思路,可以进一步夯实本案例所有可用的信息,并让学习者尽可能地规划可能发生的每一个行为,从而养成心智习惯。

5.行为指引部分:答案要点与相关扩展知识。“答案要点与相关扩展知识”部分主要针对学习者的最终实际行为问题。通过对《宪法与行政法》课程范围内学习者的实际行为进行再观察,发现由于学习者背景的丰富性和多层次性,如个人特征、价值观、需求和其他倾向以及其他背景因素可以通过影响导致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的信念来影响意图,从而影响实际行为。人们可以通过构建知觉行为控制由于现实中某些背景要素会特别有效地影响学习者的实际行为,教育者需要通过明确的答案要点和扩大知识点范围来尽可能匹配学习者的背景知识,从而求得背景因素面上的同频共振,形成学习者精神结构对《宪法与行政法》规则的主观内化(一种极具效能的实践生成性活动)并最终具体化。进而,形成一种生成性结构,不断刺激与调适心智习惯,实现借助案例答案要点和相关扩展知识基础上的生成再次具体实际行为的功能。学习者将在宪法与行政法环境和条件下,成长出公法思维和行为的生成与实践图式,构建出教育者期待的形塑习惯的力量。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计划行为理论”视角下剖析当下《宪法与行政法》课程面临的一些急迫問题,在找准案例库作为解决形式条件的同时,对案例库的优点和缺点进行扬长避短:发现并克服自身固有缺点,同时发挥其集聚效应和体系化效能。再结合“计划行为理论”,并通过效能案例库的形式构建和创制,和内在结构功能目标的构建和创制,更有效地帮助学习者成就层次性的思考模式、自组织的能力结构和当下和未来环境的适应力,最终实现教育者所希望的经验学习所引致的主客体相统一与主客观相统一的学习者实际行为,实现《宪法与行政法》课程案例库教学效能目标。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国家治理学院 重庆 北碚 400715

猜你喜欢
计划行为理论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试论消费者自拍行为的影响因素
影响消费者购买仿冒奢侈品意愿的研究陆施
“学而时习之”的课程值得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