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当
摘要: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的存在情况具有普遍性,词类活用在成语中的运用也相当广泛。分析词类活用,不仅要掌握词的常用意义和用法,也要从语法结构和词序特点上去理解,理解领会词在活用后所发生的变化,从而真正领悟成语或句子的意义。
关键词:成语;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6-416
汉字没有形体上的变化,但一个词所承载的并非只有一个义项,而是有多种内涵,以表示不同类别的意指。因此,这个词的词性与基本功能也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有着不同的变化。成语中蕴含着大量古代汉语遗留下来的印记,本文从成语角度出发,对词类活用这一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语法现象进行分析。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类型,笔者主要将其划分为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活用、动词活用、形容词活用五个类别。
一、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指的是谓语动词对于它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它表达的是兼语式的内容,不过所采用的句法结构是动宾式的。
(一)名词的使动用法
古代汉语中,名词用如动词的现象很是常见。一般情况下,名词本来不带宾语,但这个名词前没有动词,则这个名词用如动词,而宾语所代表的人和事物也就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成语“汗马功劳”多指在战争中立下的功劳,“汗马”并不是并列结构,而是动宾结构,“汗”本来是名词,在此处带宾语“马”用如使动,意为“使马出汗”;“祸枣灾梨”指滥刻没有用处的书,浪费了大量的枣树、梨树,“祸”和“灾”分别接宾语“枣”“梨”用作使动,指“使梨树、枣树受灾受祸”;“报仇雪恨”意为报冤仇以发泄怨恨,其中“雪”是名詞的使动用法,意为“使……昭雪”。名词用如使动,也就使宾语产生与这个名词有关的动作,即“使……如何”。
(二)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动词用如使动,是指某些动词充当谓语时,它表示的动作行为,不是主语代表的人或者事物直接发出的,而是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发出的。动词分为不及物动词和及物动词,动词最常见的使动用法,是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用作使动。如成语“惩前毖后”指把以往的过错作为教训,使以后谨慎行事,不致再犯,动宾结构“毖后”应解释为“使以后谨慎”;“闭月羞花”意为使月亮躲藏了起来,使花儿含羞,“闭”和“羞”分别指“使……闭”“使……羞惭”。不及物动词本身不能带宾语,而用于使动后,便可接宾语。简单来说,也就是“主语使宾语如何”。
古代汉语中及物动词也偶有使动用法,但这种情况比较少见。及物动词本身后接宾语,区分是单纯的及物动词还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只能从意义上去分辨。如成语“穿云裂石”意为震裂石头,穿破云霄,多形容声音嘹亮高亢,动宾结构“裂石”,意思应理解为“使石裂”。分辨及物动词在此处是否用如使动,需要从这个词在句中所起的作用来观察,结合上下文的整体结构来判断。
(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古代汉语中,形容词本不带宾语。如果它后面有宾语,这个形容词常常表示使动用法,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如成语“曲突徙薪”意为把烟囱改建成弯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比喻消除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因素,防患于未然,“曲”本来是形容词,在这里用如使动,使宾语“突(烟囱)”具有了“曲”的性状,应理解为“使烟囱弯曲”;丰衣足食”意为衣服丰富、粮食足够,“丰”“足”,形容词用如使动,让宾语“衣”“粮”带有了“丰”和“足”的性状,指“使衣服丰富”,“使粮食足够”形容词用如使动时,往往是将后面的词语作为了自身的宾语,而并非修饰后面的词语。
二、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是指主语主观上“认为或以为宾语如何”,是主观的看法。动词自身没有意动用法,意动用法仅限于名词或形容词的活用。古代汉语中,使动用法注重客观行动,具有“使宾语如何”的意思,它所叙述的是一种客观事实,而意动用法则是“认为宾语如何”,注重主观认识,这种认识究竟是否是一种客观事实,则没有使动用法那样明确。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二者间有很大差异。如“闭月羞花”中的词组“羞花”意为“使花感到羞愧”,“羞”是使动用法;“吾羞,不忍为之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羞”意思是“以……为羞”,是意动用法。
(一)名词的意动用法
古代汉语中名词的意动用法,是将它后面的宾语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者事物,也就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如成语“经天纬地”指以天为经,以地为纬,“经”“纬”是名词,用如意动,带宾语“天”“地”,表示当事人把“天”“地”当成用作意动的名词“经”“纬”;“席地而坐”泛指就地而坐,“席”是名词,用如动词,带宾语“地”表示意动,意思是“把地当作席”。
(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带宾语用如动词,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了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也既是形容词用作了意动。如成语 “相见恨晚”指为见面相识太晚而遗憾,“恨”,形容词用如意动,带宾语“晚”,让“晚”具有了“遗憾”的性状,应理解为“因为太晚而遗憾”;“不远千里”指不以千里为远,形容不因为路途遥远而害怕,“远”,形容词活用作意动,带宾语“千里”,意为“以千里为远”。
在理解同一个形容词在不同成语中的用法时,大多需要通过成语的整体结构来判断这个词的意义,从这个词的意义来辨析它用如使动还是意动。把握住这个词表达的意义是侧重于“认为”还是“使令”,偏向于“认为”时,就是意动用法,偏向于“使令”时则是使动用法。如形容词“安”在成语“安国定邦”和“安贫乐道”中就分别活用作使动和意动。“安国定邦”意为使国家安定稳固,“安”“定”在这里都是形容词用如使动,让宾语“国”和“家”都具有了“安定”的性状;“安贫乐道”指安于贫困的生活,以学习和掌握圣人之道为乐,“安”,形容词用如动词,带宾语“贫”,在这里使“贫”具有了“安”的性状,表示意动,意思是“以贫困为安”。
三、名词活用
除却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外,名词还可以在其他情况下作动词,并且这种情况在古代汉语中还非常普遍。除了活用作动词外,名词还可以用作状语,放在动词之前,对这个动词进行直接限定和修饰。
(一)名词用如动词
在成语中,许多名词活用为动词。如成语“不胫而走”意思是没有双腿却能奔跑,比喻不用宣传就能急速地传播开,“胫”,名词,本义指小腿,放在否定副词“不”之后,活用作动词,意思是“长小腿”;“光可鉴人”,形容十分光滑明亮,“鉴”作为名词置于助动词“可”之后用如动词,应理解为“照”;“同舟共济”,在风雨中同乘一条船,比喻共渡难关,名词“舟”放在副词“同”后用如动词,意为“同乘一船”。名词用如动词,也就使得此处的名词性结构相当于一个动词性结构,名词放在副词后、名词置于助动词之后、两个名词连用等情况都有产生名词用如动词的可能。
成语中,除了普通名词可以活用作动词外,方位名词也常常活用为动词。如成语“南辕北辙”意为本打算往南,车子却往北走,意指目的同行动恰恰相反,“南”“北”两个方位名词活用作动词,指“往南行”“往北行”;“上下其手”比喻暗中勾结,玩弄手法,“上”和“下”在此处都活用为动词,指“向上举”“向下放”。
(二)名词作状语
现代汉语中,时间名词可以做状语,除此外,普通名词很少作状语。但在古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作状语的情况却很常见。
表示方位或处所的名词用作状语。如成语“街谈巷议”指人们在街头巷尾议论、谈说,“街”“巷”两个处所名词分别修饰动词“谈”“议”作状语,意为“在街上谈说”“在小巷议论”;“班门弄斧”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班门”,处所名词作状语,指“在鲁班门前”。此时的名词意为“在……”,表示动作行为所发生的的方位或处所。
表示工具或依据的名词用作状语。如成语“口诛笔伐”指用言语和文字进行揭露和批判,“口”“笔”,名词作状语,是“诛”和“伐”的工具,相当于“用言语”“用文字”;“马革裹尸”指英勇战斗,战死疆场,“馬革”在这里用作状语,意思是“用马皮”。这时的名词意为“用……”,表示行为或动作使用的工具、凭借的方式等。
表示比喻的名词用作状语。如成语“斗折蛇行”形容道路、河流等蜿蜒曲折,“斗”指北斗星,在这里表比喻,名词用作状语,意为“像北斗星一样”,“蛇”在此处也表比喻,作状语;“不甘雌伏”意为不甘心像雌鸟那样伏在那里无所作为,“雌”本是名词,指雌鸟,此处表比喻,用作状语。这时的名词所起的作用同形容词相似,作状语直接修饰动词。
时间名词作状语。如成语“蒸蒸日上”,比喻事业等不断发展向上,兴旺发达,“日”在这里表示事情的逐渐发展,当“一天天”讲,作状语;“朝令夕改”,形容政令时常更改,让人难以适从,“朝”“夕”作状语,表示行为动作所发生的时间。
四、动词活用
古代汉语中,在一定语言环境前提下,动词可以活用为名词,在某些情况下,动词还可以用作状语。
(一)动词用如名词
在古代汉语中,动词用如名词,具有名词属性时,多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如成语“道不拾遗”形容社会风气好,路上遗落的东西,没有人捡,“遗”动词有“丢失”一义,在这里活用为名词,当“遗失的物品”讲;“混淆视听”意为用假言假象迷惑旁人,使得难以分辨真假是非,“视”和“听”在这里活用为名词,指“感觉”“听觉”。名词用如动词,动词在句中往往充当主语或宾语,通过句子上下文或者成语整体结构来分析,就能理解动词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二)动词用作状语
动词用作状语来表示行为的方式或状态等,这种情况多为用一个动词修饰另一个动词或者用动宾词组作状语。如成语“挺身而出”表示勇敢地站出来,动宾词组“挺身”意为“挺起身来”,作“出”的状语,与中心词“出”之间用“而”来连接;“拭目以待”指,擦干净眼睛等待着,形容迫切想要看到期盼着的事物,或者确信某件事物会出现,状语“拭目”与中心词“待”之间用“以”来连接。动词作状语,是用来修饰谓语动词的,需要我们分清主次,认真分析文意,才能理解这一语法现象。
五、形容词活用
古代汉语中,除了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外,一定语言条件下,形容词还可以活用作名词和动词。
(一)形容词用如名词
古代汉语中,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多是充当主语或宾语。如成语“白头如新”,指相交多年朋友彼此之间并不了解,时间虽久,却依然跟刚认识一样,“新”,形容词用如名词,作宾语,指“刚认识的人”;“避实就虚”现指避开实质性的问题,尽讲空话,“实”活用为名词作主语,“虚”用如名词作宾语,意为“实处”和“虚处”。形容词用如名词,多处在主语或者宾语的位置上,与前面或后面的动词形成主谓或者动宾的结构。
(二)形容词用如动词
古代汉语中,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多是在句中作谓语且带宾语,又不同于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如成语“不白之冤”指不能申诉或者无法得到辩白而被迫含忍的冤屈,“白”,“清楚”,在这里形容词用如动词,意为“搞清楚”;“羽毛未丰”小鸟的羽毛尚未长好,比喻力量不够强大或还未成熟,“丰”原指形容词“丰满”,在此处活用为动词,指“变丰满”。
结语
成语作为一种人们相沿习用而且具有书面色彩的固定短语,传承了许多的古代汉语所具备的特点,除了对语法的传承,还涉及到词汇、音韵、词义等方面。而成语具有结构凝固性等基本特点,这也就使之所传承的古代汉语语法现象和词序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地保留了原有的结构特点。词类活用作为一种语法现象,在成语中随处可见。不论是使动用法、意动用法,或是各类词活用为另一类词,成语中的词类活用大都遵循了古汉语的语法规则和词序特征,通过成语来进行词类活用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也为古代汉语的研究提供了另一条途径。
参考文献
[1] 黄伯荣,廖序东. 现代汉语[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2] 范淑存,于云. 成语中的古汉语知识[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1.
[3] 郭锡良. 古代汉语[M]. 北京:商务印刷馆, 2013.
[4] 唐功杰. 成语与文言同步学[M].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12.
[5]《成语大词典》编委会. 成语大词典[M]. 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2012.
[6] 王力. 古代汉语[M]. 北京:中华书局, 2011.
[7] 万颖. 古代汉语在成语中的体现[J].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16, 33(1).
[8] 刘雪洁. 四字成语的组合形式研究[D]. 吉首:吉首大学, 2014.
[9] 谷瑞娟.《孟子》词类活用研究[D]. 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 2009.
[10] 侯方会. 论成语中特有的古汉语语法现象[J]. 北方文学, 2014, (10).
海南省海口市海南师范大学 海南海口 571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