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若晗 王俊峰
【摘要】唐朝是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唐诗中文化负载词的大量使用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语言系统,大部分文化负载词都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所以给翻译带来了很大障碍。本文以唐朝诗人杜甫的诗歌为例,选取了汉学家宇文所安和翻译家许渊冲的英文译文进行对比分析。
【关键词】杜甫;宇文所安;许渊冲;文化负载词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4-0112-02
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所在,中国诗歌以极为简练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情感,唐诗在中国诗歌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拥有大量英文译本,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的作用。唐诗中存在着众多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词语,这些词语不仅较难理解,而且不易在译入语中找到对应的说法,容易造成文化空白现象,为翻译带来极大的困难。杜甫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词贴近民众生活、反映社会现实,所以本文以杜甫的诗词以及宇文所安和许渊冲的译文作为例,重点分析了两类文化负载词,即典故及生态名词,主要研究两位译者所采用的翻译方法及文化负载词的再现情况。
一、杜甫介绍
杜甫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世誉为“诗圣”,杜甫一生忧国忧民,想要施展自己的政治才能报效国家,一生却仅为官三年,仕途坎坷,所以他的诗作充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通过杜甫的诗作,可以看到唐朝由盛转衰的历程,由于唐朝当时陷于“安史之乱”,因此朝廷大量征兵,百姓叫苦不迭,这些都在杜甫的诗中有所体现。因此,研究杜甫的诗作,不仅仅是研究他高超的语言艺术,语言背后隐藏的社会现实、思想价值更值得后世学习、研究。
二、译者介绍
本文共选取了两位在唐诗翻译界影响较大的译者,一位是美国著名汉学家宇文所安;另一位则是被誉为“英译唐诗第一人”的许渊冲先生。本小节将对两位译者及其采用的翻译策略做出简单的介绍。
(一)许渊冲
许渊冲先生中国著名翻译家,从事文学翻译长达60余年,他的英文翻译作品主要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其中30首译诗被国外的大学选入教材。在翻译方法方面,许渊冲先生提出“能意译就意译,不能意译再直译”的观点,所以他的译文以意译的翻译方法为主。
其次,在长期的诗词翻译实践中,许渊冲先生总结出了自己的翻译理论,其中最为广泛传播的就是“三美论”,即译诗需要达到“意美”“音美”和“形美”。许渊冲认为在“三美”之中,“意美”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说译文要能传达出原文的意境美,引发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相同的联想;“音美”是较次要的,指的是译文应尽可能选择和原文相似的韵脚,但不可强求;最后,“形美”指的是译文应在诗句长短和对仗工整方面同原文达到相似,保持原诗的结构,“形美”处于第三位的地位。
(二)宇文所安
宇文所安为著名美国当代汉学家,他的研究大部分集中于唐诗翻译和唐代历史两方面,主要著作有《初唐诗》《盛唐诗》等。宇文所安的译文质量比较高,更受欧美读者喜爱,对今后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具有一定示范意义。
此外,在汉诗英译策略方面,同许渊冲先生不同,宇文所安采用的是散文体的译法,防止出现“因韵害意”的现象,也更能迎合欧美国家读者的喜好。第二,宇文所安认为优秀的唐诗译文应当凸显诗人之间的风格差异,即让译语读者一读便知道这是哪位诗人的作品,获得和中国读者一样的阅读体验。第三,宇文所安翻译时所遵循的原则就是忠实于原诗,但他采用的翻译方法却十分灵活,不拘泥于直译或意译,尽力呈现诗中的“中国情调”。
三、杜甫诗歌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对比
文化负载词是指的是承载着某一民族丰富文化内涵的词汇和短语,是翻译中的重点,更是难点,研究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能使译文更加完美地呈现出来,也更加有利于中国文化的傳播。杜甫的诗歌放眼于民众的日常生活,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整个历程,因此出现了许多中国文化中特有的词汇,文化负载词的使用频率十分之高。本文选取了宇文所安和许渊冲的英文译本,分析两位译者译诗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
(一)典故
例:茂陵多病后,尚爱卓文君。(琴台)
许译:The lutist ill but fine
Still loved the phenix proud.(Wooing Lutist)
宇文译:After great sickness at Maoling,
he still loved Zhuo Wenjun.(The Zither Terrace)
(脚注:Sima Xiangru)
司马相如是西汉著名的辞赋家,因其居于茂陵,所以杜甫在这里以“茂陵”指代“司马相如”,卓文君为西汉才女,这句诗作意思是虽然司马相如已经年老多病,但是对卓文君的爱意却丝毫未减,表现出杜甫对美好爱情的歌颂。
首先,许渊冲先生将“茂陵”翻译为“the lutist”,即弹奏琵琶的人,将“卓文君”翻译为“phenix”,即凤凰、绝代佳人的意思,对典故做了弱化处理,但是由于大部分读者并没有十分丰厚的中国文化背景知识,可能无法理清译文中内在的逻辑关系。而宇文所安在翻译这句时存在着一定的理解偏差,“茂陵多病后”指的并不是司马相如在茂陵生了一场大病,而是指他老年时期,身体变弱;此外,虽然本句中宇文所安加的注释中只有音译的人名,但是在其他诗句的注释中他详细介绍两个人的爱情故事,有利于读者理解。
(二)生态名词
例1: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赠卫八处士)
许译:How rarely friends together are!
As Morning Star with Evening Star.(For Wei the Eighth)
宇文譯:Never meeting as life goes on,
always like the stars Shen and Shang.(Presented to the Recluse Wei)
(脚注:Stars that are never in the sky at the same time.)
“参与商”指的就是“参星”和“商星”,这两颗星星,一颗位于西方,一颗位于东方,一颗升起的时候,另一颗便落下,仿佛永远不能相见。这首诗表现了杜甫与挚友久别重逢后的喜悦与激动,杜甫运用“参与商”这个自然名词,表达自己与好友久久不能见面的惋惜之情。
在这里,许渊冲先生将其翻译为“morning star”和“evening star”,十分生动地表现出两颗星星的特征,一个出现在早晨,一个出现在晚上,注定无法相见;宇文所安依旧采取了音译加注的方法,也能体现出原文的含义。同时,在本句的翻译中,两位译者都做到了押尾韵,两个译文都很好地表达了作者的强烈情感。
例2: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秋兴八首其一)
许译:Thinking of winter robes being made far and neigh,
I hear at dusk but nearby washing blocks fast pound.(Reflections in Autumn I)
宇文译:Everywhere clothes for cold weather hasten ruler and blade,
walls of White Emperor Castle high, pounding blocks urgent in dusk.(Stirred by Autumn I)
这句诗意思为冬天即将来临,各家各户都在赶制过冬的衣服,白帝城中捣制衣服的声音一阵紧接着一阵,杜甫写下这首诗作时,蜀地战乱不息,诗人也处于晚年多病、漂泊无定、壮志难酬的时期,这时听到白帝城中各家各户为在外的亲人赶制过冬衣服的声音,难免触景生情,想起自己的家乡和亲人。
许渊冲先生的译文中,没有直接翻译白帝城,而是将其处理为“nearby”,表现了诗人周围的环境;而宇文所安采取逐字翻译的技巧,将其译为“White Emperor Castle”,但是在英语环境中,“castle”经常指达官贵人自己居住的城堡,与中国文化中的“城”有些不符,同时没有加上注释信息,读者也只能知道这是一个地名,不会了解这个地方的地理环境位置。
四、结语
关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两位译者多数情况下采用了不同的翻译方法。宇文所安常采用直译的翻译方法,使用音译加注的翻译技巧,这样保留了原文的意象,通过注释读者也能了解原文的具体含义,但是可能会导致注释太多,破坏读者阅读体验的现象;而许渊冲总体上采用意译的翻译方法,常使用释义法,也就是将原文的内涵直接翻译出来,呈现给读者,这样更有利于读者理解,但是剥夺了读者联想回味的过程,不能让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得到相似的阅读体验。两位译者都是汉诗英译领域中的知名译者,但是就像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说过的那样:“诗就是翻译中丢失的东西”,诗歌的翻译总会存在一定的遗憾,需要更多的翻译方法,来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Owen,Stephen.The Poetry of Du Fu.Boston/Berlin,Walter de Gruyter Inc,2016.
[2]许渊冲.许渊冲英译杜甫诗选:汉英对照[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14.
[3]钱锡生,季进.探寻中国文学的“迷楼”——宇文所安教授访谈录[J].文艺研究,2010,(09):63-70.
[4]汤菲菲.异化与归化的有机融合:宇文所安唐诗译介策略研究[J].当代外语研究,2018,(01):86-90+110.
[5]翟颖璐.杜甫诗歌中常见修辞格的英译[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2,20(02):12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