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媛
【摘要】作为尤金·奥尼尔悲剧戏剧的典范之一,《榆树下的欲望》讲述了伊弗雷姆·卡伯特一家扭曲的家庭关系,混乱的家庭身份以及无序的精神世界。本文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分析年轻主人公爱碧和伊本扭曲的道德表现,从而挖掘二者从相互堕落到彼此救赎的心理历程。如此转变也表现了奥尼尔能够突破世俗眼光,把爱情推向了更高的精神层面。
【关键词】《榆树下的欲望》;文学伦理学批评;道德扭曲;救赎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4-0010-02
一、引言
尤金·奥尼尔是美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戏剧家,其多数作品在风格上表现了“ (作者)自然流露的热情以及意蕴深长的辞藻”(Roger J. Stilling, 395),在主题上都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冲突。其早期作品《榆树下的欲望》描述了金钱至上的社会中,卡伯特、爱碧和伊本的伦理纠葛。这三者都面临一定程度的道德危机:卡伯特的空虚孤寂和残暴剥削;爱碧的贪财爱物和原始驱动;伊本的愤世嫉俗和扭曲心态。而爱碧和伊本两人的伦理关系是紧密相连,相互呼应的,因此本文从这两位年轻人入手,结合聂珍钊教授提出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相关概念,来分析二者的伦理变化,剖析本文蕴含的深层含义。
二、爱碧和伊本的道德堕落
金钱至上的物质社会和岌岌可危的家庭关系使得主人公爱碧和伊本都经受着道德伦理的考验,他们扭曲的道德主要体现在斯芬克斯因子主导下的贪欲,对伦理禁忌的逾矩以及伦理混乱现象。
(一)人性欲望的投射
主人公爱碧和伊本的行为都体现了斯芬克斯因子的两面性。爱碧的形象着重展现了兽性因子的影响,而伊本的命运发展则是人性和兽性的博弈。
作为奥尼尔笔下的一位“女勇士”,爱碧毫不遮掩自己的欲望。她的出场就表明了其贪财的本性。“家!(两眼得意地察看这幢楼房,对大门口那两座僵直的泥塑木雕毫无兴趣,看都不看一眼)真美——美极了!我不能相信这真是我的!”“这是我的田庄——这是我的家——这是我的厨房!”这些句子无疑暴露了爱碧对金钱的欲望。面对物质诱惑,她的这些表现就像猛兽看到猎物一样,垂涎不已。除了财欲,爱碧的色欲也体现了其兽性因子的主导作用。爱碧和伊本的首次见面就激起了前者的欲望,“她上下打量着他,欣赏着他那强壮有力的身材,看着看着,她矇矇眬眬地被他的青春和健美唤起一种欲念”,这种欲念本质上是兽性因子的体现。而且爱碧不念她和伊本名义上的母子关系,遵从自己的内心,不断劝诱伊本,想要占有伊本的欲望在爱碧心里不断滋长,情欲愈发强烈。
兽性因子体现最淋漓尽致的地方在于爱碧的弑婴行为。在剧本的后半部分,由于伊本的误解,爱碧急于表明自己对他的真心,绝望无助之余不得不杀婴换信。这一自毁性的行为不仅是爱的证明,也是欲望过强导致的灾难。她“(歇斯底里地)我干了,伊本!我告诉你我已经干了!我向你证明了我爱你——胜过一切——现在你再也不会怀疑我了!”这一崩溃式的表达正好呼应了Margaret G.Spinelli在她的《弑婴》一书中阐释的观点:“弑婴行为最常发生在哺乳期的疯癫阶段”。由此可见,兽性因子的肆意增长将爱碧推向了近似崩溃的境地。
伊本的兽性因子体现在他内心燃起的对爱碧无法控制的情欲。两人的首次见面揭露了这一点:“伊本有点动摇,受到她肉体的吸引……”其人性因子逐渐在动摇。之后由于爱碧的不断引诱和刺激,伊本的自由意志逐渐占据头筹,“起初,他无言地屈从了她。接着,也用手臂搂住她的脖子,吻起她来”,她们“像两只动物般喘着气”。除了直接描写伊本的欲望,在爱碧的眼里,这个男人从眼神中就已经透露出了不可控制的情欲。“看看你的眼睛!那儿有一股想占有我的欲火在燃烧!再看看你的嘴唇!它们在战栗,在渴望着吻我,要拼命地吻我,吻得把我的嘴唇都咬痛!”这些兽似的表现就反映出了伊本自由意志的破土,母子关系难以维持。
伊本的人性因子主要表现在他自己对情欲的极力压制。虽然最终爱碧成功了,但是在此之前伊本的种种行为都体现了其做出的努力,“轻轻地咒骂自己,扑到床上,将脸埋在枕头里,两只攥紧的拳头举过头顶。”正是由于他理性意志的作用,他才不会轻易地放任自己为所欲为。在进入死去的母亲房间后,他遵从了母亲的意图,即将爱碧变为自己的情人,从而替母亲报仇。由此可见,他与爱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并不是冲动,而是理智的判断。“我知道了!我知道什么原因了。這是她(母亲)对他的报复——这样她就可以在坟墓里得到安息了!”表面上,他对爱碧的感情是克制不住的宣泄,但是细思之后就不难发现,这种感情也是由理性所支配的。
(二)道德边界的逾矩
爱碧和伊本都是以挑战世俗藩篱的形象存在的。他们的互动,结合以及矛盾冲突都体现了对传统禁忌的跨越。
爱碧对继子的表白可以看成是对希腊神话菲德拉的改编。两者有相似的构架,爱碧和伊本打碎了所谓的母子关系,结合为新的夫妻。他们的私通被凯伯特发现后,都得到了相应的惩罚。然而,和菲德拉因为乱伦被发现羞愧到服毒自尽不同,爱碧和伊本的罪行是谋杀了孩子。因此,奥尼尔在这里并不是谴责他俩的私通,也不是斥责因为结合而导致的消极后果,而是对他们表现了一种怜悯。“伊本握着爱碧的手,两人并排走出门去”。相比惩罚,二人最后的和解更有意义。
爱碧弑婴以表对伊本的真心是美狄亚故事的翻版。但是,在同一个模式下,二者的杀婴动机相去甚远。美狄亚是蓄意谋杀,而爱碧是走投无路,慌乱错杀。美狄亚把孩子视为报复丈夫的工具,而爱碧认为孩子是爱情的阻碍。尽管弑婴是不理智的行为,但是奥尼尔更强调的是这一行为背后对爱情的坚守。
对伊本而言,他对亲生母亲的依恋和顺服,以及对父亲的嫉妒与俄狄浦斯王的故事有所联系。与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结局不同,奥尼尔有意反转了结局。伊本并没有杀死父亲,而是和爱碧共同承担责任,接受惩罚。奥尼尔这样做的目的是把读者拉回现实:真爱在世俗世界往往不能如愿。
除此之外,愛碧和伊本初次见面时,后者对前者的鄙夷和拒绝以前者对后者的诽谤是对希波吕科斯神话故事的效仿。伊本从一开始就把爱碧视为仇敌,对其做出的种种示好都漠视诋毁。当爱碧表白遭拒,她跟凯伯特撒谎说“他(伊本)还想调戏我呢!”“他向我求爱”。但是和希波吕克斯被父亲杀死不同,伊本最终和爱碧相爱了。奥尼尔颠覆了以往“乱伦—致死”的传统,给了“乱伦—真爱”的结局。
(三)身份混乱的悲剧
身份混乱构成了伦理混乱。起初,爱碧作为继母的形象出场,“你就是——伊本?我是爱碧—— (笑)我是说,我是你的新妈”。这种关系在爱碧想和伊本做朋友的时候开始动摇。随着爱碧欲望的膨胀,“肉体的互相吸引变成一种无法抵御的力量”,最终她彻底打破了母子关系,向伊本表白,并且成了伊本孩子的母亲。
伊本和爱碧的关系可以说在一开始是“二元对立”的。他把爱碧视为争夺他亲生母亲财产的外来者。反复申明“这个田庄——是我妈的”,而且母亲的卧室自从她嘶吼就没有打开过。所有的这些都表现出伊本的主权意识。然而,随着内心欲望的汹涌和爱碧的劝诱,他“两眼燃烧着欲火”,从对爱碧的仇恨变为占有欲。遵从其母亲的指示,最终将爱碧变为其情人。
二者如此频繁的身份转换为后面的矛盾冲突埋下伏笔。最终导致了杀婴悲剧的出现。
三、爱碧和伊本的救赎之路
John Gardner在On Moral Fiction就指出,文学艺术就应该让读者从字里行间中学到知识,认识到同一事物的不同可能性,而不是说教性的规定。在《榆树下的欲望》中,奥尼尔对爱碧和伊本的人性发展就展现了与世俗认知相反的“可能性”。
在世俗人眼中,爱碧和伊本的私通和弑婴必定要接受法律的制裁,所以奥尼尔借凯伯特之口说出了对他们的残酷惩罚“你们真是一对杀人害命的好鸳鸯!你们得双双绞死在树上,吊在风里,烂掉——”。
然而,在世俗层面之上,奥尼尔打破刻板的道德戒律,赋予读者对这两个年轻情人新的认识: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纯粹的爱能够战胜欲望的阴霾。当伊本真正看清他对爱碧的感情,向爱碧诉衷肠之后,爱碧决定为了自己的罪恶接受惩罚,这就体现了真爱可以让女主人公放下所有,勇敢直面自己的罪行。而伊本在顿悟之后决定要和爱碧共同面对苦难,甩掉了他愤世嫉俗,女性化的标签。正如他自己所言“爱碧——监牢也罢,死也罢,地狱也罢,什么东西咱们都一起分担,这样我至少不会觉得孤单了”。 两人手挽手,仿佛就像朝阳一般,重获新生。由此可见,二人都因为真爱实现了对彼此的救赎。
从人性的扭曲到最终自我救赎,爱碧和伊本接受了灵魂上的洗礼。读者也由最初的鄙夷走向最后的认同,对奥尼尔来说,这部作品重点不是惩罚和乱伦,而是强调了纯粹的爱可以超脱世俗,升华人性。
四、结语
从堕落到救赎,奥尼尔展现了世俗之爱和灵魂交托两种观念。在凡尘中,乱伦和通奸是要受到严厉惩罚的,而在精神层面,真爱是可挣脱传统实现的。两个主人公的形象转变,就是在二者由恨生欲,由欲转爱的过程中实现的,彼此拯救,让整个悲剧文本显得更有深度。
参考文献:
[1]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2]奥尼尔.奥尼尔剧作选[M].汪义群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3]Spinelli,Margaret G.Infanticide:Psychosocial and Legal Perspectives on Mothers Who Kill.Washington: American Psychiatric Publishing,Inc.2004.Print.
[4]Gardner,John.On Moral Fiction.New York:Basic Books,Inc.1979.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