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书瑜 付文静 师雪菠
【摘要】目的:探究心理干预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护理中的效果。方法:随机将我院收治的70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实验组采用常规护理+心理干预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护理后,两组患者的抑郁评分和焦虑评分都有所下降,但实验组的下降幅度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也更高,护理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干预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护理效果具有显著改善作用。
【关键词】心理干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护理效果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前期无明显症状,发病时较为迅急,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用眼习惯有关,近年来由于生活压力增加,引起过度疲劳和情绪不稳,导致患病人数呈上升趋势。常规护理方法一般都是从病症和饮食两方面入手,无法充分照顾到病人情绪,但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病与患者心理状态具有非常大的关系,所以需加强对患者的心理干预护理。本文将对心理干预的护理效果展开研究,具体报告如下。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本院于2018.6-2019.5间收治的70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22-50岁,平均年龄37.99±3.02岁)和实验组(35例,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20-51岁,平均年龄35.67±2.96岁)。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根据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诊治标准均能被确诊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本次实验已取得患者以及我院伦理委员会同意且已与患者及其家属签署治疗同意书。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避免光线刺激和烟尘污染,保证患者睡眠充足,避免眼睛过度疲劳,不摄入刺激性食物,多吃蔬菜、水果以及粗粮等。
实验组:采用常规护理+心理干预护理。(1)在患者入院时为患者介绍疾病的详细情况,进行健康宣教,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基础,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2)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眼睛是患者了解外界的重要途径,忽然受到伤害后,患者的心理较为恐慌,需要积极与患者沟通,缓解患者的恐慌感,帮助患者建立积极良好的心理状态。(3)对病房进行适当布置,保持病房整洁通风,播放一些轻柔的音乐,使患者在舒适的环境里放松情绪。(4)对患者的家人开展适当培训,患者生病期间家人的支持和关心对心理状态影响极大,可以通过一系列相关培训使患者的家人掌握基础的护理知识,在照顾患者时能够带给患者更好的体验。(5)患者手术后情绪容易出现波动,应该时刻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及时进行干预,避免因情绪波动加重病情。
1.3观察指标
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和焦虑量表测评患者护理前后的情绪变化;通过问卷形式对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总满意率=(非常满意+较为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21.0软件对本次实验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指标心理状态使用t和“x±s”表示,计数指标护理满意度使用“x2”和“%”表示,P<0.05表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理状态分析
护理后,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心理状态都有所改善,但实验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护理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下表1所示:
2.2护理满意度分析
实验组总满意率(94.29%)远高于对照组的总满意率(77.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下表2所示:
3 结论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是因前房角突然关闭导致眼压升高,造成眼睛疼痛、视力下降等,严重者甚至发生失明、眼球萎缩以及角膜溃疡等,所以需要给予患者更加仔细、人性化的护理,帮助患者及早康复。
常规护理方法是在患者手术后对患者进行一般性病症护理,不会过多关注病人的情绪,只能由患者自行调节。但患者病后由于眼睛视力骤然下降,自我调节能力较弱,不利于病情的治疗与康复,所以开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引入心理干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病原因本就与情绪波动剧烈有关,所以对患者围手术期通过健康宣讲、心理疏导、家属培训等方法进行心理干预,能够有效稳定患者情绪,加快康复速度。本研究也表明,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采取心理干预后,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对比护理前都有所下降,而且实验组比对照组下降幅度更大,患者的总满意率也更高,护理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心理干预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护理效果具有明显改善作用,能够帮助病人建立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姜晓红.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護理中心理干预的应用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18,3(034):75,77.
[2]王诗玉.心理干预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护理中的应用[J].养生保健指南,2018,000(046):226.
[3]李婷婷,赵晓旭,邹丹,等.心理护理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心理及疼痛情况的影响[J].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9,40(03):179-181.